在政治方面,唐太宗沿用了隋朝的官吏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增加了宰相的数量,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宰相专权。合并了部分州县,精简了机构,并且对地方官的提拔上更加严格,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素质。法制方面,唐太宗健全了完备的法律制度,改变了隋末苛法滥刑的局面,随后制定了《贞观律》,对后世封建法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帝王典范,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个人是不行的,应该“广任贤良”。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有用之才。他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例如魏征,原是其兄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加以重用。唐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有的出生卑微,有的是少数民族。正是由于唐太宗的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使得贞观年间涌现出一批具有治国才能的杰出人才。
唐太宗鼓励臣僚“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因此,贞观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谏臣,而魏征尤为突出。魏征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具有尊师崇儒的远见卓识,大力兴办学校。在朝廷设立国子监,收教各级官僚子弟,另建弘文、崇文两馆,专为皇亲国戚和大官僚子弟而设,他还在地方设州、县两级学校。这些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来说,都比前代更为进步。特别是专科性质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太宗很重视历史对政治的借鉴作用。因此贞观时期,在史书编纂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贞观四年,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编者小语: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开明君主的典范,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唐太宗的功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
夺权之路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瞾(即照),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父亲原是大木材商人,后随李渊起兵,到唐朝官至工部尚书,兼检校并越将军,先后赐田300顷、奴婢300人,食邑2500户。9岁时,父亲去世。14岁时,她因相貌出众,被唐太宗召入宫,命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
在当时重视门阀的社会里,出身大木材商的武则天仍然被看做出身寒微。在宫中,皇妃和九嫔们依仗着门第的高贵,皇帝的宠爱,一个个盛气凌人,横行霸道。她们常常取笑她,欺辱她。严酷的生活养成了武则天刚烈的性格。相传,唐太宗有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性暴难驯。一天,皇宫的大院里聚集着一批文武大臣,太宗问大家:“你们谁能驾驭他?”大家面面相觑,无人敢对。只见武则天拨开人群,站出来自请驯马。太宗问其驯技,她说:“臣妾只需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先用铁鞭子抽他;不服,就用铁锤猛击他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刺断他的咽喉!”太宗听了禁不住大为赞赏。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按照唐制,媚娘和其他妃子一起被迫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时年26岁。
太宗死,太子李治接位,称为高宗,不久,唐高宗来到感业寺进香,对她的美貌动心。于是,武则天又一次被召入宫,晋升为昭仪。昭仪位于九嫔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四妃。当时,宫中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武昭仪看准了风向,权衡了利害得失,先站在王皇后一边,共同诋毁萧淑妃,使其很快失宠被废为平民。转而,武昭仪又残忍地窒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以此来诬陷王皇后,谋夺后位。由于她“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加上王皇后未能生育,高宗决定废除王皇后,册立武昭仪为皇后。
围绕皇后的废立问题,在宫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太尉长孙无忌、宰相褚遂良等元老们认为,武昭仪出身低微,又曾服侍过先帝太宗,现立为皇后,不成体统,将会以恶名留世。支持武则天的朝臣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想借此机会邀功,则积极支持武则天为皇后,他们说什么:“田舍翁多收了十几石麦子,还想换个婆娘,何况天子呢?”在这关键时刻,起重大作用的还是拥有军事实力的开国元勋李勣,他明知更换皇后是高宗的主意,却推说这是皇帝家中事,不必征求臣下的意见,他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由于李勣的支持,高宗终于不顾贵族的反对而决定废王立武。武则天32岁那年,终于以皇后的显贵身份进入最高统治集团。
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立即对占据中央要职的元老贵族的代表人物进行彻底的清除,她将反对她的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先后被贬流放,长孙无忌还被逼自杀,使得持政权的关陇士族集团遭到了重大的打击。
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对政事很感兴趣,而且权力欲很强。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高宗患风疾,目不能视,朝中大事多由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高宗想废掉她,却没有了机会。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病死,太子李显继位,即唐中宗。次年九月,太后废黜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由太后临朝改制。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与扬州,反对武则天临朝,被迅速平定。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唐宗室越王李贞、琅砑王李冲父子又以“匡复”为名,分别起兵,企图联合四方宗室诸王“共趣神都”洛阳,夺取政权。但不到20天这次叛乱也被击败。
登上皇位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上尊号“圣神皇帝”。这样,武则天建立起武周政权。从立为皇后与高宗共同执政时算起,武则天前后执政达50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重视任用贤才,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狄仁杰任豫州刺史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就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狄仁杰还向朝廷推荐了几十个有才能的人,后来他们都成为有名的能臣。武后当发觉自己埋没了人才,常常感到惋惜。骆宾王写《讨武氏檄》,把她骂得“狗血喷头”,她却赞赏他的文才,说不用此人是宰相的过错。
武则天当政时期,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视。她曾下令禁止买卖“世业口分田”,并清查了豪门贵族的一些非法占田,仅洛州一地就查出3000顷。通过清查,取消和削减了一些贵族的封邑和食封田;通过搜刮“隐户”,减少了部分豪门贵族所控制的劳动力。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曾大兴水利,在今陕西、河北、河南、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区,都兴修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大的水利工程有的流经几省,有的能灌田9万亩之多。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武则天提出要“重农桑,薄赋徭”的主张,规定地方官吏做到使所辖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升官,“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受罚。并用减免赋税的办法,吸引逃亡人口到长安和洛阳周围的州县落户,以减轻群众生活的困难。对当时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武则天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她把原来的《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规定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一律以官职高下为标准,分为9等。这样,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立有军功,即使是士兵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在同一个等级里。官职比门第优越,显然,这种做法也是应该肯定的。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与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施政期间也颇有政绩。对吐蕃族的入侵和骚扰,她坚决抵御,给予反击。天授三年(公元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重新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之后,朝廷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她还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对边疆地区开发、减轻人民运粮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编者小语:
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增加很快,到了武则天结束执政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已由高宗时的380万户增加到625万户,几乎增加了2倍。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高山深谷中,也有耕种的人群。旧史家赞武则天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父赵弘殷时迁居洛阳。他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的军官。据说,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21岁的时候,他告别父母开始浪迹天涯。赵匡胤起初投奔后汉大将郭威,因喜爱武艺,得到了正担任后汉枢密使郭威的赏识。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他又因战功而升任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的最高将领)。掌握了后周的兵权,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仅7岁。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五代时期的后周君臣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忽然接到镇、定二州的急报,北汉勾结契丹大举南侵。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他在接受命令的第三天,就点齐了部队,浩浩荡荡地开出了汴京。老谋深算的赵匡胤并没有去前方迎敌,而是在距离汴京二十里的陈桥安营扎寨。
这天夜里,赵匡胤假装喝多了酒,便早早睡去了。赵匡义和赵普等亲信们则在将士中散步议论,说当今皇帝年幼,将士即使出死力破敌也没有地方去领功受奖,况且,“如今天子弱小,强敌入侵,国将不保,如果另立英主,国家和百姓就会转危为安了。这个皇帝之位,非赵匡胤不可!”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再出发北征。将士们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第二天黎明,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匡义和赵普为首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则做出不解的样子望着大家,将士们指着他身上的黄袍说:“上苍所赐的黄袍在你身上,你就是当今圣主,万万不能推辞。”于是赵匡胤便装作很不情愿的样子,被将士们扶上战马。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陈桥兵变虽然按预定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没有发生任何流血冲突,但赵匡胤仍不放心。他看多了五代时期一些被部将拥立的皇帝一旦进入京城,那些自以为拥有立功的将士就会趁机纵兵大肆抢掠百姓。既失掉民心,也助长了将士们的骄傲情绪,最终也会是自掘坟墓的下场,因此他深知严整部队,对自己的统治至关重要。
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正月5日下午,赵匡胤废去柴宗训,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即开封,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然而赵匡胤也有他的内忧外患。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盘踞在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和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北宋代替后周,他既不满也不自安。当他得知李筠在潞州起兵时,就秘密派人前往潞州,企图同李筠结成反宋同盟。可惜,他派人秘密送信的时候,那人却向宋太祖告了密。
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人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在京城赵匡胤心中总是惴惴不安。他想,自己当初之所以能登上皇帝的宝座,是由于以前自己手握兵权,而现在兵权都掌握在几个节度使和大将的手中,说不定他们哪一天也会效仿自己当年的样子来个兵变,把自己从皇位上赶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