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15227700000005

第5章 不要来京!

新中国刚刚诞生,恰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然而,此时百端待理,百废待兴。毛泽东日理万机,政务繁忙。可是,毛泽东的亲情友情似海深。亲友们从祖国各地寄来一封封书信,一份份贺电,一齐飞进中南海,飞进丰泽园。

亲友们纷纷致信毛泽东,要求来京叙旧、观光,或治病,或请求推荐入学、参加工作。

据当时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协助处理群众给毛泽东的来信的沈栋年回忆,群众来信按内容分类,分工负责办理。其中有一些是毛泽东的亲戚、朋友的来信,划为旧谊类,沈栋年就是协助田家英处理这类信件。

毛泽东的亲戚、朋友的来信,一般都要送给毛泽东亲自阅读。对以毛泽东亲友名义邮寄来的所有信件,秘书室首先通过阅读分辨,把有明显错误或冒充主席亲友的信件挑出来另行处理,其余的送给主席。在给毛泽东送阅前,先登记、摘录主要内容,建立档案。送阅时,在原信封上贴一纸条,写明来信人姓名,用一句话概括来信的内容。如:“某某,叙别情”、“某某,求见”、“某某,要求介绍工作”、“某某,反映农村缺粮情况”等。

对于亲戚朋友的来信,毛泽东一般都亲自写信回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写的复信比较多。其中仅在1950年5月这一个月,他给亲友的复信就多达数十封,有时一天数封。

毛泽东交给秘书室的复信,有不封口的,也有封了口。但最初不管封口不封口,都要打开抄录下来,和亲友的信一起存档。有一次,一封已经封了口的复信交到秘书室后,工作人员按规定照例打开进行誊抄。这时,大概是毛泽东觉得复信中有的字句需要再斟酌并做些修改,又将那封复信从秘书室索回。那封复信送回毛泽东那里时,毛泽东发现封了口的信封被拆开了,便查问究竟。田家英就此向毛泽东说明,这样做是为了抄录留底作为资料保存,以备日后查考。毛泽东听后表示同意,交代今后他的复信交给秘书室时不再封口,由他们抄录留底;但若封了口的信,则是不许拆开、不要抄存。

收到毛泽东亲笔回信的亲友无不欣喜若狂,感激万分。他们中有的已应邀上京成为毛泽东家的座上客;有的却仍在家乡翘首以盼,等待中南海的召唤。对于来京的乡亲,毛泽东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待他们,同他们亲切话旧,还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稿酬设宴招待他们,给他们添置衣物,或接济生活有困难的亲友。

然而,面对越来越多要求来京的家乡亲友,毛泽东感到难以应付。同时,他也隐约感到一种不良的风气在滋长、蔓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旧社会的习俗!而今,新社会新风尚,旧习俗要打破、要革除。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共产党要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不能因为我当上了国家主席,我的亲戚朋友就跟着沾光,耀武扬威,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顾!

于是,毛泽东急切地发出了一连串的呼吁:不要来京!不要来京!

一、淑一同志不必远道来京

1950年4月18日,毛泽东写信给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信云:

淑一同志:

来信收到。直荀牺牲,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学习马列主义,可于工作之暇为之,不必远道来京,即可达到目的。肖聃、午亭两位老先生前乞为致候。顺颂

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八日

李淑一是湖南长沙人,生于1901年,当时在长沙福湘女中任教。

说起李淑一和毛泽东的相识,就离不开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杨的父亲杨昌济、李的父亲李肖聃、柳的父亲柳午亭,都是湖南颇有名望的学者,三家交谊颇深,堪称世交。1920年,杨昌济在北京病逝后,杨开慧和母亲回到长沙,受到李肖聃一家的热情照顾。同年,杨开慧来到李淑一的学校读书,两人从此结为同窗挚友。柳直荀14岁就寄居杨家,由杨昌济亲自指导其学习,他在杨家结识了杨先生的得意门生毛泽东,并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就这样,四个年轻人常常在一起交谈、聚会,渐渐由熟悉而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1921年,杨开慧和毛泽东在省立一师结了婚。接着,由杨开慧牵红线,帮助李淑一摆脱家庭的束缚,于1924年和柳直荀自由恋爱成了亲。两对夫妻志同道合,亲如兄弟妯娌。

1927年柳直荀担任湖南省政府委员、省农民协会秘书长。“马日事变”后,他告别妻儿离开长沙,继续投身革命,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鄂西分特委书记,1932年9月在洪湖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牺牲。李淑一与丈夫失去联系后,只身带着儿女,遭受了种种磨难和迫害,苦苦等待了22年,直到全国解放,才获得柳直荀牺牲的确讯。这给她带来了深重的痛楚和打击。

1950年初,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告知柳直荀殉难的消息及儿女长大成人的情况,并要求去北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对这位故人深为系念,十分关心,但认为她不必远道来京,而在教书之余即可学习,因此回信拒绝了她的要求。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拒绝过友人向他推荐李淑一为北京文史馆馆员的要求。1954年3月2日,毛泽东在写给秘书田家英的信中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北京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女士,请她表示意见。”

李淑一没有表示不同意见,她理解毛泽东的心情,再次打消了去京的念头,安心在长沙教书育人。

1957年2月,李淑一挥笔写下纪念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词《菩萨蛮》,并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读后感慨万千,于1957年5月11日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和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致李淑一信(信封)

词中表达了对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深切怀念之情。

同一天,毛泽东还致信李淑一,信曰:

淑一同志:

惠书收到。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大作读毕,感慨系人。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

……

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此外,你如去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你如见到柳午亭先生时,请为我代致问候。午亭先生和你有何困难,请告。

信中提到的《游仙》,即指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大作”即指李淑一怀念柳直荀所作的《菩萨蛮》。

1959年6月27日,毛泽东由韶山返回长沙,由华国锋陪同,在湖南省委接待处亲切接见了李淑一,并同她合影留念。

二、远悌做印刷工作很好

1950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在长沙工作的远房侄子毛远悌,收到了一封寄自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挂号信。

毛远悌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忙打开信封,露出一张用米黄色宣纸写成的信笺,一行行刚劲、潇洒的毛笔字映入眼帘:

远悌贤侄:

两次来信收到了,很高兴,你做印厂工作很好,应将此项工作做好,不要来北京。学习事将来有机会时再说。远翔是否尚在革大,有一信请转交。远翔略历我忘记了,便时请告我。

此祝进步!

毛泽东

一九五〇五月十二日

接到信,毛远悌欣喜万分——“主席三伯”终于回信了!

毛远悌,字乙夫,韶山市韶山乡韶源村人,生于1924年8月。父亲毛泽癸,号慧珠,是毛泽东的堂弟,大革命时期曾参加农民协会,后在外失踪。远悌出身贫寒,兄弟三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苦度时日。1935年,母子四人被迫离开韶山,到长沙靠捡破烂、卖黄泥度日。在长沙,毛远悌与共产党员王叔兰、孔福生取得联系,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文夕大火”后,远悌随母亲回到韶山种田为生。1940年,他到耒阳《力报》社印刷厂做工。1945年8月光复后,随报社迁回长沙,仍从事印刷工作。此后,他与中共湖南省工委取得了联系,并于194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湖南和平解放前夕,他参加了长沙的“迎解学潮”和工运。

长沙和平解放后,毛远悌到岳麓山参加了湖南革命军政大学的学习。一个月后,他被分配到湖南省总工会,接管旧印刷厂,组建工农印刷厂,并担任经理。

1950年初,全国人民都在努力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毛远悌深感自己过去读书少,文化程度低,参加革命后需要提高文化水平,才能适应工作,便萌发了给毛泽东写信的念头。思量再三,他在信中向毛泽东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和工作简历,还有家乡的一些情况。信发出后,他天天盼着“主席三伯”的回信。可是,几个月过去了,仍未见到主席回信。于是他又写了一封信给主席寄去,信中提出要求去北京学习,以弥补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没想到,毛泽东很快给他回了一信。这封信使他打消了去京学习的念头,安心在长沙从事印刷工作。

1950年5月,就在毛远悌收到毛泽东来信不久,毛岸英奉父亲之命来到湖南,看望家乡亲友。在长沙,毛远悌与岸英不期而遇,分外高兴。岸英问道:“在北京,父亲给你写了一封信,收到没有?”毛远悌答道:“收到了,谢谢主席伯父!”岸英又说:“我离开北京时,父亲让我捎个口信,向你问好,希望你好好学习,安心在长沙做好印刷工作,好好为人民服务。”毛远悌听了很受鼓舞,说:“我一定不辜负伯父的期望。”

1951年冬,毛泽连陪母亲慰生六阿婆到长沙治病,请毛远悌帮忙向毛泽东写一封信,反映母亲患病、治病的情况。毛远悌以“润发九叔”和自己的名义联名向毛泽东写了一信。同年12月11日,毛泽东亲笔复信毛泽连和毛远悌,说:“慰生六婶及泽连均不要来京,也不宜在长沙住得太久,诊病完了即回韶山为好。现在人民政府决定精简节约,强调反对浪费,故不要来京,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信中还说:“远悌在印刷厂工作,可在工作余暇进行学习。”

毛远悌看了此信,很受感动,他明白了堂伯父叫他不要去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伯父率先垂范,带头节约,不想破坏规矩,导致亲友徒劳往返,造成人才财力浪费。此后,他安心在长沙从事印刷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调到了湖南省医药局工作,担任过办公室主任等职,直到80年代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1995年在长沙逝世。

三、远翔应在湖南求得工作

毛远翔(1924—1996),又名毛毅,字玄夫。他的父亲毛泽先,又名毛智珠,是毛泽东的堂兄。毛远翔出生在韶山乡韶源村蔡家塘一个农民家庭。大哥毛远耀很早就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1929年去上海,1937年回韶山,不久又去延安,一直投身革命活动。二哥毛远翥1938年亦去延安参加革命。

毛远翔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外围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参加组建湘中纠察队一支队四团的工作。他曾任中共湘潭银田区委书记、湘乡县凤音乡武工队政委。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前夕,他在韶山毛震公祠创办震东学校,招收贫困子弟入学,自任校长兼教员,还聘请毛泽东的表侄文风良等担任教员。他以此为据点,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宣传革命道理,从事地下活动,迎接湘潭和平解放。

1949年8月9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湘潭县城,湘潭宣告和平解放。随即,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6军向西挺进,准备开赴邵阳,与国民党部队作战,路过韶山时,部队派人寻找毛泽东的亲属,他们在震东学校找到了毛远翔,此时毛远翔表面上担任震东学校校长,实际上已担任湘乡县凤音乡武工队政委。

46军军部派来宣传部长李恩求,找到了毛远翔,说明来意。毛远翔表示热烈欢迎,又带着解放军战士去东茅塘找到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解放军战士向毛泽连一家表示亲切慰问。然后,毛远翔来到部队,向驻扎在田间的解放军指战员致欢迎辞,他代表毛主席家乡人民向子弟兵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崇高敬意。

1949年10月,毛远翔进入中国人民革命大学湖南分校学习,地点设在长沙岳麓山,简称“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远翔给毛泽东写信,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及父亲、哥哥的情况,又介绍了自己参加革命和进入“革大”的学习情况。

毛泽东虽然日理万机,但很快就给他回了信,信很简短:

远翔贤侄:

十月十五日来信收到,很高兴。

毛泽东

十一月十四日

虽然是寥寥两句话,却给毛远翔带来了无比喜悦,他展读再三,心潮起伏,激动不已。

不久,毛远翔离开“革大”,分配到湖南省委交际处工作。由于工作上的需要,他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又一次给毛泽东写信,信中谈到他想去北京学习和工作,还寄去他父母的照片。1950年5月12日,毛泽东在给堂侄毛远悌写信时,想起了毛远翔给他写信的事,便给毛远翔写了一封信,请毛远悌转交,并交代远悌:“远翔是否尚在革大学习,有信请转交。远翔略历我忘记了,务请告我。”

毛远悌很快将毛泽东写的信转交给毛远翔,信上写道:

远翔贤侄:

两次来信收到,甚为高兴。你应在湖南设法求得工作,不要来京,这里人浮于事,不好安置。你的文字已通顺,用力学习,当会有更大的进益。此复。

即问近佳!

你父母相片收到,请你代我问候他们。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五月十二日

毛远翔收到此信后,消除了去京的打算,他遵照毛主席的教诲,安心在长沙工作。

1956年,毛远翔由湖南省委交际处调到长沙市协和裕织布厂工作,参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任该厂工商代表。同年11月,毛远翔到北京参加全国公私合营工商代表大会,其间专程到中南海,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一同被接见的还有毛远翔的兄嫂毛远耀、胡觉民及侄子毛臻。当时有杨得志将军也在座。毛泽东同他们谈了许多哲学问题,使他们深受教育。归来后,毛远翔感慨不已,写下七律一首《感事敬呈毛主席》:

雄风九五起雷霆,万里狂飙玉宇澄。

湘水麓山齐踊跃,惊涛骇浪认航程。

葵花永远朝红日,稚子难忘面诲恩。

长夜不眠思往事,心随鸿雁到京城。

此后,毛远翔担任过长沙市南区区委宣传部长、长沙市南区轻工业局局长等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离休。1996年,毛远翔因病在韶山逝世。

四、起鹗先生仍以在现地工作为好

毛泽东关心侄辈,爱护侄辈,严格要求侄辈,不为他们营造安乐窝。他对亲侄子如此,对远房侄辈亦如此。他的侄辈大都在南方生活、工作,解放初期多向他写信,提出要去北京学习、工作,请主席推介。毛泽东对此一律谢绝,并劝慰他们:一是要在湖南设法找到工作,不要去北京;二是应安心在南方,在当地工作,不要见异思迁。

周自娱是毛泽覃的妻子周文楠的哥哥,毛楚雄的舅舅,亦即毛泽东的姻兄。1938年,周自娱与后母周陈轩、外甥毛楚雄由长沙搬到韶山居住时,毛泽东曾从延安写信给堂兄毛宇居,向周先生表示问候,说:“周先生留居韶山甚好,应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可见他对周先生的尊敬。但是,当周先生的儿子周起鹗向他写信提出调动工作的要求时,毛泽东婉言谢绝了。

1950年5月16日,毛泽东亲笔复信姻侄周起鹗:

起鹗先生:

去年十月来信收到,甚为感谢。菊年现名周文楠,在沈阳人民法院工作。先生仍以在现地工作为好,虽不适应,犹胜于失职(业)者。尚希安心从事,然后徐图改进。此复,即祝

康吉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五月十六日

周起鹗又名寿松,字天健,号剑秋,是周自娱先生的第三个儿子,原籍江西临川罗镇乡鹏坊村人,1906年7月生于长沙。1914年入广州师范附属小学堂,后入南宁中学堂,毕业于广东实业学校化学专科,1926年又毕业于广州法政专科学校。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周起鹗投身国民革命,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滇军第一梯团总部三等军需、正雷州山标饷局局长、广东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程潜部第57团中尉书记官,曾随程潜部转战湘、赣、苏、皖等省。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起鹗所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被迫解散。从此,他解甲归田,回到长沙家中闲居。

1928年冬,周起鹗经人介绍,到津市税务局任稽核。此后,他亦在武冈、湘潭、南县等地税务局任过稽征主任,还任过临武锡矿调查委员等职。1942年10月,其父周自娱在韶山病逝,周起鹗曾到韶山料理父亲丧事。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周起鹗在长沙进入中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在湖南省农林厅工作。

1949年10月,周起鹗向毛泽东写信,打听其姑母周文楠的消息,并反映自己对工作感到不适意,要求调动工作。自从周文楠1940年由长沙经重庆去延安后,周起鹗一家与她失去了联系,因此迫切希望知道其下落。毛泽东接到周起鹗的信后,亲笔复信告知周文楠的下落——她当时在沈阳人民法院任刑事庭庭长,并说服他安心从事现在的工作,克服“不适意”的情绪,以后慢慢“改进”。

周起鹗听了毛泽东的嘱咐,打消了去北方工作的念头,此后安心在南方工作。1950年,他调到洞庭湖农场任总务股长,1952年又调君山水文站任会计。1956年下放回家。1960年由长沙迁往哈尔滨,在该市园林处做事务工作。1961年6月在哈尔滨病逝,享年55岁。

五、石泉兄不必来京

1950年8月23日,毛泽东致信元配罗氏(又名罗一姑)的堂兄罗石泉:

石泉兄:

来信收到,甚以为慰,在地方上做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较为适宜,不必来京。此复,顺问

康吉

毛泽东

八月二十三日

信中表达了毛泽东对元配罗氏娘家亲戚的关爱之情,也体现了毛泽东对亲属的严格要求。

罗石泉(1888—1953),清光绪十四年(1888)11月18日生,今韶山市杨林乡杨林村炉门前人。他的堂妹罗一姑是毛泽东的元配夫人。罗一姑过门后,在毛泽东家只一年多就病故了。毛泽东虽然不承认这桩包办婚姻,但后来仍对罗家很关心。毛泽东早年在家时,还帮罗家干过一些农活,如插田、扮禾、车水、抗旱等。

1925年,毛泽东在杨林发动农民革命,罗石泉在他的启发培养下,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乡农协委员长。早些年罗家老屋的四面墙壁上,依稀可见当年闹农会贴过标语的痕迹。后来,罗石泉还担任过韶山特别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和韶山特别区商民协会执行委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罗石泉一家除了年龄最大的祖父留守在家外,其余都转到华容县徐湖口种田。20世纪30年代,毛泽民与王淑兰的养子毛华初曾寄居罗家,度过一段艰难时日。

1940年,罗石泉写信给毛泽东,要求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毛泽东亲笔回信,嘱咐罗石泉在当地秘密组织力量,从事地下斗争。罗石泉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发动几个年轻人闹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他们经常在罗家聚会,商量工作。年轻人对外都叫罗石泉为干爹,实际上是他培养的中坚力量。罗石泉的活动引起了当地反动势力的注意,他们十分恐慌。1940年11月初,他们把罗石泉抓去监禁起来,关了两个多月。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日,罗石泉才由当地邻居具保救出。

不久,罗石泉率全家人转移到沅江县草尾。到草尾后,毛泽东通过地下党组织给罗石泉家送来了大米两百斤、光洋两百块。

1943年,日本侵略军进犯沅江草尾一带,罗石泉只得搬回韶山杨林老家,仍以种田为生。此后,罗石泉仍一如既往,忠于革命,盼望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早日成功。

1950年,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韶山省亲。罗石泉专程到上屋场去看望他。岸英亲切地称罗石泉为“舅舅”,对他很有礼貌,并问罗石泉有几个儿子,提出要带一个出去参加革命工作。罗石泉回答说:“家里有田作,地方有工作,不必出去给国家添麻烦。”毛岸英深表赞同,临别时还送给罗石泉人民币二十万元(合新币二十元)及一盒茶叶。

罗石泉是毛泽东亲手培养的农民运动骨干,始终不改劳动人民的本色。晚年仍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1953年病故,终年65岁。

六、四维兄似以在当地工作为宜

张四维(1892—1961),韶山市韶山村人,工人。其兄张有成,木工、务农,兄弟二人均为毛泽东少年时的朋友。张四维大革命时期曾参加韶山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沙的中国盐业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工作。1949年8月7日,长沙刚刚和平解放,张四维向毛泽东发去电报,向毛泽东表示祝贺,同时要求赴京参加工作。毛泽东于11月17日复电:

长沙福寿桥三号张四维先生:

未阳电悉,甚感好意。湖南需才恐急,似以在当地工作为宜。

毛泽东

戌筱

(注:未阳指8月7日,戌筱指11月17日。)

此后,张四维在长沙找到了正式工作,成为中国盐业公司湖南省分公司的正式职工。1950年1月,他再次致信毛泽东,要求去北京工作,毛泽东仍然婉言拒绝,并于同年5月8日复信张四维:

四维兄:

一月十六日来信收到。吾兄已在盐业公司获得职业,甚好,应就此项工作努力,取得成绩与信任,不要来北京。北京人浮于事,不好安置。前已复一信,未知收到否?

顺祝进步!

毛泽东

五月八日

“北京人浮于事,不好安置。”张四维理解了毛泽东的意图,安心在长沙从事盐业工作,直到退休。

1953年8月,张四维的胞兄张有成病逝,张四维将这一不幸消息写信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深表痛惜,于9月8日致信张四维:“有成兄病逝,深为悼念。”并嘱咐:“你来京事,今年仍不要来,将来再说罢。”

又是一个“不要来京”!对于一个“少年竹马”的好友提出的这个要求,毛泽东都再三拒绝了,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当张四维生活艰难,家庭遇上困难时,毛泽东却深表同情,很快伸出援助之手。

1955年,正值五一劳动节,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没有休息,仍然在奋笔疾书:

四维兄:

三月二日的信收到,你说的事,我不能答复。生活困难,付(附)上二百元,以为小助。

顺祝进步

毛泽东

一九五五年五月一日

200元,这在当时不是小数。“亲者严,疏者宽”,越是至亲好友,毛泽东越是要求严格,不徇私情。

七、南屏兄体弱多病不宜外出

易南屏是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的同学,今株洲县人。与毛泽东有同窗兼同乡之谊。1951年12月26日,易南屏写信给毛泽东,祝贺毛泽东58岁诞辰,并陈述了土改中划分成分的情况。信中还告诉毛泽东,他保存了当年毛泽东读书时的两本课堂笔记,这两本课堂笔记,是毛泽东早年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手稿,对研究毛泽东早期的生平和思想颇有价值,极为珍贵。毛泽东接信后,甚为高兴,几天内便给他亲笔回信:

南屏学兄:

十二月二十六日来信收到,很高兴。划为中农成分,为你庆贺。旧日抄本承保存甚感,倘蒙赐还,尤所企望。此复。顺致

敬意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易南屏欣喜不已。他费尽心思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信中所说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时的那两本课堂笔记。并于1952年12月6日从长沙寄去北京,同时附上一信,陈述自己身体多病,生活困难等情况,要求去北京治疗,请毛泽东给予帮助。毛泽东接到该信及当年的课堂笔记后,十分高兴,随即于1952年12月21日回信,表示感谢,并寄上三百元给他治病。信云:

南屏兄: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六日惠书及抄本两册,均已收到,甚为感谢!体弱多病,不宜外出,更不要来京。寄上人民币三百万元,借作医药费用。乡间情形,尚祈时示一二。此复。顺祝

康吉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当时流通的人民币1万元等于1955年发行的新币1元。300万元等于300元。但对易南屏来说,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接到这封信后,易南屏安心在家治病,并用这笔钱渡过了难关,一家人无不万分感谢毛泽东的亲切关怀。

八、亲友均宜在家工作,不必来京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频频给家乡亲友写信,希望他们安心在当地生产、工作,不要去北京,以免徒劳往返。除上述情况之外,毛泽东还给其他一些亲友写过信,劝说他们“不要来京”。

1950年5月7日,毛泽东给他的远房叔父毛贻华写信,劝他在湘潭就近解决工作,不要去北京。信曰:

贻华先生:

三月九日来信收到。工作事尚望就近设法解决,我现在难于为助,尚祈鉴谅。此复,顺祝

健康

毛泽东

五月七日

毛贻华(1904—1984),原籍韶山市韶山乡,后迁居湘潭城郊,以木工为生。解放初期,他家境困难,向毛泽东提出想去北京工作,毛泽东婉言拒绝了。

同一天,毛泽东还写信给暂居湘乡白田夫家的“外甥女”陈国生,嘱咐她和丈夫宋毅刚:“望你们在湖南设法求得工作,不要来京,乡间情形可来信告我。”

5月8日,毛泽东又给韶山乡韶源村农民毛春轩写信,劝他不要来北京。信中说:“去年十二月来信已收到,甚为感谢。浪秋、迪秋诸位均宜在家工作,不要来北京,以免浪费时间。”

毛春轩系“韶山五杰”之一毛福轩烈士的兄弟,毛泽东的远房叔祖父。浪秋即毛浪秋,系毛春轩的儿子,一辈子务农。迪秋即毛迪秋,毛福轩烈士的儿子,毛春轩的侄儿,后一直在家务农,担任过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

1951年10月10日,毛泽东致信表弟贺晓明,信上把晓明误写为“晓林”,并劝他“不要来京”。信曰:

晓林兄:

九月十四日来信收到,承你告以许多事情,甚为感谢。你家分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向你祝贺。你在乡耕作甚好,不要来京。此复,顺祝

努力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十日

贺晓明(1900—1959),毛泽东的姑表弟,贺晓秋之胞弟,当时在湖南华容县农村务农。

1952年10月2日写给堂兄毛宇居的信中,提到堂弟毛泽连患病问题:“请告他(注:指毛泽连)不要来京,可到长沙湘雅医院诊治,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力劝毛泽连不要去北京治病。

1952年4月20日,毛泽东致家居韶山杨林的另一位堂兄毛泽嵘(又名毛泽荣),劝他暂时不要来京:

泽荣贤弟:

多次来信,均收到了。你今年不要来京,明年再讲罢。

顺祝

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八月廿日

1954年4月28日,毛泽东写信给韶山村农民毛少贤:

少贤同志:

去年十二月的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眼病以就近医治为宜,出外不容易。此复。

顺祝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毛少贤(1889—1958),毛泽东的远房叔祖父,私塾同学,大革命时期曾参加韶山农民运动。对他提出的赴京治疗眼病的要求,毛泽东也婉言拒绝了,嘱他“以就近医治为宜,出外不容易”。

1950年4月19日,毛泽东还给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同学罗驭雄写信,劝他不要来京。信中说:“二月十四日大示敬悉,深感盛意……来京一节,似可从缓,工作或学习均以就近从事为宜,未审尊意以为然否?”

后来,毛泽东还给毛泽嵘、文涧泉、文梅清、文东仙、文凯、谭世瑛、郭梓材、郭仕逵、陈玉英等故旧、亲朋写信或搭信,均嘱咐他们不要来京,宜就近求得工作;如有生活困难,可向当地政府申请解决。

此然,毛泽东对要求进京的亲朋故旧也并非一概回绝。凡是向他要求进京反映情况、陈述乡情的人,他均表示欢迎,力尽亲情、友情,邀请他们去京。另外,对那些学有专长、能尽其才的亲友,凡要求进京的,他都尽量予以照顾,尽可能安排工作,做到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