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孝敬岳母杨老太太
杨昌济先生的夫人,即杨开慧烈士的母亲向振熙,既是毛泽东的师母,又是他的岳母。她生前时常念叨毛泽东,说他“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有赤子之心”。毛泽东对这位老人非常尊敬与孝顺。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杨老太太的儿子杨开智从长沙致信毛泽东,告知杨老夫人仍然健在的消息。毛泽东非常高兴,立即回电:“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向老太太致以亲切的问候。
同年9月,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回湘省亲。临行前,毛泽东托她给杨老夫人捎去一件皮衣料,要她做成皮袄,抵御风寒。同时另附一信:
杨老太太:
你们好吧。
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衣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1950年,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看望外婆,并带去两棵人参,给老太太补养身体。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按月给杨老夫人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过,一直赡养到老人去世。有时秘书忘寄了,他便嘱咐补寄。
1960年是杨老太太九十高寿。毛泽东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回老家为老太太祝寿,便给杨开英写了一封信:
开英同志:
杨老太太(岸英的外婆)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
问候!
毛泽东
一九六〇年四月二十五日
1962年春,毛岸青与邵华结婚,毛泽东对儿媳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叫儿子、儿媳回去看望外婆,并给母亲祭扫陵墓。于是,岸青、邵华双双回到长沙,带去了父亲对杨家亲人的美好祝愿和问候。
1962年11月,杨老夫人在长沙谢世,享年92岁。噩耗传到北京,毛泽东十分哀痛,当即写了吊唁信,并寄去500元安葬费。信上写道:
开智同志:
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敬祝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足见毛泽东对杨家的关爱和尊重!
毛泽东对杨老太太的牵挂和关怀,寄托了他对老师杨昌济的尊敬,对夫人杨开慧的思念,也表达了他对所有逝去的长辈、亲人的一片心意。
六、你就是我们家里人一样
1951年12月23日,毛泽东给昔日他和杨开慧家的保姆陈玉英写信,信曰:
陈玉英同志:
十二月十八日给我的信收到了,很高兴。已有人告诉我,你过去在反革命面前表示很坚决,没有屈服。这是很好的。为了节省,你不要来京。你在长沙做工很好。你如果有困难,可告诉我,设法给你一些帮助。
祝你身体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信中对陈玉英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她的困难表示同情,并愿意设法帮助她解决困难,表达了毛泽东对保姆的深切关怀。
陈玉英,人称孙嫂,湖南宁乡人,1896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至1930年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家当保姆。
陈玉英从小讨米要饭,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给人家做了童养媳。由于家境贫寒,十多岁就外出帮工,先后在包括赵恒惕这样的一些人家里当佣工,生活过得十分凄苦。
1926年12月的一天,陈玉英幸运地被人推荐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里当保姆。当陈玉英一出现在毛家的客厅时,毛泽东和杨开慧就含笑站了起来,表示欢迎。杨开慧当即表示,今后不要分什么彼此,大家一样做事,不是谁服侍谁,大家是一家人。毛泽东还说:“你就是我们家里人一样。”
从这以后,陈玉英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里度过了四年。由长沙望麓园到武汉都府堤41号,后来随开慧被捕入狱,再到出狱后回到板仓,这其间历尽了坎坷,甚至生死别离。
在毛泽东家里,陈玉英认真地帮助杨开慧料理家务,使杨开慧有更多的精力帮助毛泽东整理党的文件。毛泽东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忠心的家庭帮手,工作的效率更高了。
初到武汉时,由于陈玉英不识字,出门有困难,毛泽东怕她外出时迷路,特地为她准备了一张布条,上面写着:“都府堤四十一号陈玉英。”毛泽东还嘱咐她:“如果忘了路,把这个布条子拿出来问问别人就行了。”
1927年底,毛泽东回湖南举行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杨开慧与陈玉英带着岸英、岸青和岸龙三个孩子转入板仓杨开慧的老家,在那里为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工作,整整坚持了三年。1930年8月,红军撤出长沙后,湖南省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卷土重来,大捕大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悬赏大洋一千元,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甚至到处张贴布告,说什么“捉不到毛泽东,捉了他的妻子儿子也一样”。就在这一年10月14日清晨,国民党反动派六十多个枪兵,突然包围了板仓屋场,将杨开慧、毛岸英和陈玉英一起抓走,最后关进设在司禁湾(今名师敬湾)的长沙陆军监狱。杨开慧坚贞不屈,最后被何键残酷杀害。
杨开慧在牢狱中所受的苦刑,陈玉英都见到了,杨开慧宁死不屈的行为也教育了陈玉英。因此,在敌人眼见撬不开杨开慧的口转而想从陈玉英口中得到有关毛泽东的情况时,陈玉英也表现得坚贞不屈,并以质朴的语言回击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你们要杀就杀我,留着开慧回去带小孩!”
杨开慧牺牲后,陈玉英和毛岸英还在监狱里被关了18天。敌人继续拷打陈玉英,并企图对毛岸英下毒手。当时由于有革命同志多方奔走和营救,清乡司令部才同意将陈玉英和毛岸英释放出来。
他们来到毛岸英的向家六舅向明卿家,向明卿见陈玉英和岸英都面黄肌瘦,大病在身,有意让陈玉英回去,将岸英留下,并对陈玉英说:“这个孩子没有娘了,父亲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将这孩子放到我这里抚养吧。”
陈玉英听了,眼泪双流。想起开慧赴刑场前的嘱咐,她对向明卿说:“开慧临刑前嘱咐我要带好孩子,抚育他长大成人,我不能丢下孩子不管。”于是将岸英带回了板仓,和杨老太太一起,带着岸英、岸青、岸龙三个孩子。陈玉英仿佛变了一个人,支撑起了这个有着三个孩子的家。
就这样,陈玉英在板仓住了四个多月。1931年2月中下旬的一天,杨开慧的族人杨秀生跑来紧张地对杨老太太和陈玉英说:“国民党说你陈玉英不改悔,还在帮‘匪属’家做事,又要来抓你了,你快跑吧!”
杨老太太含着泪对陈玉英说:“开慧已经死了,你就是我的女儿。本来想从今以后大家在一起吃点稀饭,就这么过下去,可他们又要来抓你了。我死了一个女儿,我不能又死第二个女儿。我不能看着你落入虎口,你还是快点离开这里吧。”
就这样,陈玉英含泪离开了板仓,离开了岸英三兄弟,离开了杨老太太。陈玉英回到了宁乡孙家。其时孙家以为陈玉英早死了。今日陈玉英突然归来,孙家简直是喜从天降。
这以后,从1931年至1949年,陈玉英一直在宁乡老家讨米,有时做点零工。
1949年5月的一天,陈玉英在老家的一个山村里打零工,听人传说着什么“朱毛要进城”。别人都不清楚“朱毛”是谁,只有陈玉英知道,“朱毛”的“毛”就是当年的润之先生。
陈玉英忙结束了零工活,急匆匆地赶到家里。其时,她的丈夫已于1948年病逝,有两个光棍哥哥在家,一个做漆匠,一个做木匠。听说弟媳要到长沙城里去,都十分惊诧。大哥说:“别人都往乡里跑,有钱的人还卷了财产往外国跑,你一个女人,却往城里跑,怕是发神经病了吧?!”二哥说:“兵荒马乱的,你是想去送死呀?1931年没有死成,还没有搞怕?这不是找死吗?”
“我不怕!”陈玉英态度很坚决。
由于杨老太太及杨开慧已离开板仓,陈玉英到长沙后,多方打听,终于见到了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随后与杨开英一起到了学宫街希圣园1号杨开智家。杨开英告诉她:明年5月,杨老太太八十大寿,岸英会来为外婆拜寿。
1950年5月,毛岸英回长沙省亲。陈玉英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了希圣园1号。毛岸英见到陈玉英,两人抱头痛哭。毛岸英忘不了陈玉英那时给他的母爱。在狱中,在出狱后的板仓,是她以其慈爱和常人所不具备的坚毅和勇气,支撑了那个被国民党拆散了的家。
毛岸英说:“我这次回湖南有几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找到你,这是父亲反复交代了的,同时要安排好你的生活。”
陈玉英听了,非常感动。她说:“我没有什么困难,只有一个女儿,她父亲也死了,现在放在乡下她伯伯处,我放心不下。”
毛岸英当即拿出十万元钱(旧币)给陈玉英,让她作盘缠,去乡下接女儿孙燕来长沙,并说:“你去带她来吧,带来后先住省交际处。”
陈玉英第二天就下乡了,将女儿孙燕接了来,住在岸英的外婆家里。
毛岸英回北京后,将陈玉英家的情况告诉了父亲。毛泽东才放下心来。
1951年12月18日,陈玉英给毛泽东写了封信,信中对毛主席百忙中的关怀表示感谢,同时也表达了要到北京去看望主席的愿望。毛泽东收到信后,立即给陈玉英回信,说:“你过去在反革命面前表示很坚决,没有屈服。这是很好的。”
这以后,陈玉英再也没有写信去打搅毛泽东。但毛泽东深知陈玉英渴望相见的心情,于1957年6月将陈玉英接到了北京。后来陈玉英在她的一篇怀念毛泽东的文章里,回忆了这次受接见的具体情况:
1957年6月,我第一次见到了他老人家,这是我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刻啊!毛主席满面红光,神采奕奕,笑着站起身来,亲切地和我握手。他老人家第一句话就说:“隔了三十年了,你还是这个样子,还好健康啊!”我望着他老人家高大的身材,慈祥的面容,心里无比激动,无比幸福。毛主席亲切地和我谈了两个多小时。几十年前的事情,毛主席还记得清清楚楚。毛主席从长沙望麓园同我第一次见面,谈到从武汉送我们回板仓;从离别后开慧、岸英不幸被捕,问到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情况。当我讲到开慧在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面前,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情形,讲到她对毛主席的真挚感情和对岸英的深切期望时,毛主席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深情地称赞说:开慧是个好人哩!岸英是个好伢子哩!毛主席还回忆了其他革命烈士,深情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呀!我家就牺牲了六个。毛主席还说:“你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见你就像看到了开慧一样。你以后可以每年到北京一次,看看这里的建设变化情况。”毛主席留我吃午饭,叮嘱我要好好休息,注意身体。我这个在旧社会讨米做工的普通劳动妇女,能得到毛主席这样的关怀爱护,真是感动极了。过了四天,毛主席第二次接见了我,临别时,还送给我和女儿每人一张他老人家的照片,在照片上亲笔签了名,还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了“毛泽东”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1958年6月,毛泽东第二次接陈玉英到北京,并两次接见了她,详细询问了一年来的生活情况,一再嘱咐她要好好休息,两次都留她在家吃饭,让陈玉英感受到了毛泽东对她的无限关怀。
刚解放时,政府为了落实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有功人员的待遇,给每一位有功人员以每月20元的补助。领了几个月钱以后,陈玉英不去领了,认为应该自食其力,不能给政府增加负担。到1954年,陈玉英突然大病一场,连床都不能起,生活一时无着,只好又重新去领取这一份补助。病愈以后,陈玉英也不便再去外面做保姆了,便在长沙市民主东街做妇女主任工作。
毛泽东当然知道陈玉英的困难,经常让秘书代他寄钱来,每次都在200元以上。1962年,毛泽东的岳母杨老太太逝世,毛泽东在给杨老太太家“寄上五百元”悼仪的同时,还托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陈玉英也寄来了500元钱。
“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因为工作忙,有时无暇顾及亲友的一些生活困难,便给了一笔钱给他的老朋友、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让周世钊代他接济生活困难的亲友。
1975年,周世钊给陈玉英送来300元钱,说是代主席送的,陈玉英和孙燕签名打了个“收到毛主席赠送的三百元钱”的收条后,周世钊便走了。
1976年9月9日,陈玉英听到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她回顾自己在毛泽东和杨开慧身边生活的岁月以及以后毛主席对她的几次会见,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她嘱咐女儿女婿,一定不要忘记毛主席对孙家的关心,不要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1978年9月,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玉英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邓颖超向康克清介绍道:“这位就是和杨开慧一起坐牢,并且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贞不屈的陈玉英同志。”
1981年11月13日,陈玉英在长沙去世,享年85岁。
毛泽东关怀陈玉英,正如他所说的:“你就是我们家里人一样。”甚至比对自己的至亲关心得还周到,真是无微不至,义重情深啊!
七、对杨开智的“苛刻”
杨开智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独子,杨开慧的胞兄,亦即毛泽东的妻兄。曾用名杨子珍。他1898年3月25日生于长沙县东乡板仓的这个书香家庭。
杨开智自幼受家学熏陶,爱好音乐,学业成绩优异。1907年至1913年,在长沙第一高等小学等学校读书。后考入长郡中学,两年后转入雅礼大学预科。自此与柳午亭先生之子柳直荀同窗,两人交往亲密,感情诚笃。
其时,父亲杨昌济执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及湖南高等师范(兼职),深受追求民主与进步的青年学生的敬重。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罗学瓒、张昆弟等学生,常来杨先生家中请教,切磋学问,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时常直抒己见,畅其所怀,竟日不休,深得先生赞许。毛泽东、蔡和森尤为先生所器重。当时,杨开智与妹妹杨开慧均居家中,见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来访,都热情相待。他们志趣相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结下了深挚的友谊。
据杨开智、李崇德回忆:
1913年至1918年,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同一时期,我父亲杨怀中在这个学校担任伦理学、哲学等课程的教员,年青的毛泽东同志经常和一些进步同学来我们家中谈论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那广阔的胸怀,深沉的思想,雄伟的胆识,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见杨开智、李崇德《缅怀毛主席,永向红太阳》)
1918年6月,父亲杨昌济应聘赴京任北京大学教授,杨开智遂随父母迁居北京,并转入北京汇文学校就读。不久,毛泽东亦来北京谋职。每逢节假日,毛泽东、邓中夏等人常到鼓楼后的豆腐池胡同“9号板仓杨寓”拜访老师,研究和探讨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问题。杨开智兄妹亦常参与座谈,倾听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精辟论述,开始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的影响。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次日,杨开智、杨开慧兄妹联名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讣告,痛告父亲仙逝。
与先父知好各亲友钧鉴:
敬启者,家父杨昌济先生于九年一月十七日晨五点半钟,在北平德国医院病故,年四十九岁。开智、开慧等亲视召殓,暂停北平宣武门外砖厂胡同法源寺内,定期一月二十五日在寺设祭,择日扶柩回南安葬长沙板仓故里。知关于注,哀此讣闻。
接着,杨开智与毛泽东等扶柩回湘,为杨昌济办妥一切后事。在这段时间里,他与毛泽东朝夕相处。由于受毛泽东倡导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影响,杨开智决心离开家乡,远赴异国他乡求学,探求科学救国的道理。同年夏天,他赴上海学习法文,在上海拜见了父亲生前挚友章士钊先生。章先生嘉其志向,力劝他到北京上大学深造,并写信给在北京的杨度等友人,请其援助这位“故人之子”,共同出资给杨开智作学膳费。
1921年,杨开智考取北京农专(今北京农业大学)。他学习勤奋,成绩名列前茅,并积极参加学校进步活动。在邓中夏的领导和直接联系下,他与同学乐天字、李荣光等人发起成立了社会主义小组,并担任组长。1923年,乐、李二人相继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开智由于婚姻变故,受到刺激,一度精神失常,未能加入共产党组织,因而影响了他的政治前途,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1925年,杨开智毕业于北京农专,经人介绍,担任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庶务。在这里,他与鲁迅先生有过接触,参加了当时北京的学生运动。1927年初,他回到湖南,从事农业试验场工作。不久,毛泽东回湘考察农民运动,介绍他去常德任砀山森林局局长。同年,杨开智在常德与李一纯的七妹李崇德结为伉俪。李崇德当时年仅17岁,正在省立第二中学读书,高中尚未毕业。此后五十余载,夫妻二人患难与共,相爱弥深,白头偕老。
1930年,杨开智离开长沙去南京,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1932年后又回到湖南,从事农业、林业和茶叶生产技术工作,先后担任场长、技士、技师、技正等职,撰有《珠茶制造法》等论文。
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杨开智积极支持毛泽东、杨开慧的革命斗争,掩护他们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7月,毛泽东与彭璜、何叔衡、易礼容等人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杨开智竭尽个人财力予以襄助。1921年至1927年毛泽东四次到板仓,在杨开智及其家人的掩护下,进行社会调查,建立中共地下组织,考察农民运动,组织和领导秋收起义。1930年2月,他的堂弟杨开明壮烈牺牲。接着,妹妹杨开慧被捕入狱。杨开智与妻子李崇德偕老母向振熙奔走于南京,向社会各界人士呼吁,谴责反动当局迫害进步青年、残杀革命志士的暴行,吁请父亲生前好友营救胞妹杨开慧。杨开慧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10月,她被军阀何键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杨开智夫妇与亲友冒着生命危险,为烈士敛尸安葬,立碑纪念。
此后,杨开智又不顾个人安危,抚养杨开慧遗下的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1931年,中共地下交通员送来毛泽民从上海写来的指示信,杨开智夫妇按照来信的意图,与来人商定,由妻子李崇德和母亲向振熙装扮成走亲戚的样子,护送岸英三兄弟经武汉去上海。几经周折,终于把他们送到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怀抱,送到了毛泽民、钱希均夫妇的身边。
杨开智夫妇虽然目睹亲人连遭不测,但依然义无反顾,继续同情和支持革命。他们坚定地支持女儿杨展参加革命活动。1938年,杨开智毅然通过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将女儿送往延安。1941年,杨展在晋察冀边区英勇牺牲。杨家为革命先后献出了三位亲人的生命。杨开智作为毛泽东、杨开慧的亲属,大半生颠沛流离,受尽反动派的迫害,备尝艰辛和磨难,但他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信念,始终未曾动摇。
抗日战争时期,杨开智先后在湖南耒阳、茶陵等地从事农艺工作。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回乡赋闲。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智在湖南省农业试验场工作,致力于茶叶生产与科研事业。
1949年,当中共中央首脑机关进驻北平之后,最早给毛泽东来信的亲友,是在湖南长沙的杨开智。
杨开智来信报告了家人的情况。毛泽东看了他的来信,得知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还健在,非常高兴。他立即给杨开智回了信,表示很欣慰。
1950年5月,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赴湖南长沙,带有人参、鹿茸等礼物去探望杨老夫人,为老夫人祝寿并到板仓祭扫杨开慧墓。临行前,毛泽东还给杨开智去了一封信,请杨开智夫妇对毛岸英到长沙后的探望、祭扫活动给予指点。
应当说,毛泽东对杨开智一家在生活上是十分关心的,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则断然拒绝。
1953年9月27日,毛泽东给老同学,当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委员、劳工部部长的易礼容写了一信。信曰:
礼容兄:
杨家生活问题,待接到杨开智兄的信以后,可以由我处解决。淑一能间常去看视两位老人则更好。
毛泽东
九月廿七日
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同学,当时在长沙福湘女中任教。“两位老人”指的是杨开智、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及向的姐姐。
在关心杨家生活的同时,毛泽东对杨开智夫妇的工作、思想和作风也极为关心,并严格要求他们。新中国成立伊始,杨在湖南农业试验场工作,干得不错,但不大安于现状,便给毛泽东写了一信。在中共中央进驻北平,紧锣密鼓地筹建新的人民政府那段日子,毛泽东收到了杨开智的几封来信。杨开智在信中除了告知杨家的近况之外,还流露出想到北平(10月1日后为北京)并希望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安排的念头。1949年10月9日,毛泽东就此事给当时的中共湖南省第一副书记、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发了一份电报,严肃地指出:
首道同志:
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另电请派人转送。
毛泽东
十月九日
所谓“另电”,是指毛泽东发给杨开智的一份电报。电报上写道:
长沙营盘街三十号杨开智先生:
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毛泽东
十月九日
从信的语气上看,毛泽东用了有些近乎苛刻的口吻,他要求亲属们对他的意见不折不扣地采纳。
毛泽东一贯严于律己,坚持原则,不为亲友撑腰,牟取私利。在他看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必须按规矩办事,严格遵守执行。做到“亲者严,疏者宽”。
杨开智打消了去京工作的念头,打算留在长沙工作,但又萌发了想在长沙谋取一定职位的念头。接着,他给已在北京工作的表弟向三立写了一封信,请求向三立替他向毛泽东说情,希望在长沙谋一个“厅长方面的位置”。
向三立是杨开智的舅舅向理卿的儿子,他于1949年9月初离开长沙去北京。临行前,杨开智托这位表弟带了一封信及多张照片给毛泽东。到北京后,向三立同毛岸英取得联系,并在毛岸英、田家英的帮助下安排了工作。接到杨开智来信后,向三立便给毛岸英写了一信,把表哥杨开智的意愿和想法向他作了转述。
10月24日,毛岸英给向三立回了一封长信,信中说:
来信提到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毛岸英在信中还说:“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定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在毛泽东、毛岸英父子的启发、开导下,杨开智终于放弃了在长沙谋取“厅长方面位置”的念头,认真服从组织分配,听从党的安排,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1949年11月7日,毛岸英在收到舅舅杨开智的来信后,曾给表舅向三立写信,信中提到:“舅舅曾有信来,思想似已有些转变。”
1950年,杨开智由中共湖南省委安排在省人民政府工作。由于他是1925年北京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又多年从事农艺工作,因此根据他的专业和特长,让他在省政府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不久,杨开智被调到省农林厅工作,担任过省农林厅技正兼研究所主任。与此同时,李崇德也在省儿童福利院担任副院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杨开智还担任了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省茶叶经营管理处副处长等职。在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和教育下,杨开智夫妇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真正做到了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0年5月,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湘省亲,给外婆向振熙祝寿。岸英临行时,毛泽东特意捎去一信,称赞杨开智、李崇德夫妇:“你们在省府工作,甚好。”并勉励他们“积极努力,表现成绩”。
1950年底,杨开智去北京开会,携妻子李崇德和女儿杨瑛同行。毛泽东获悉他们来了,当即派秘书到他们的住处来看望,并把他们接到中南海家中做客。当杨开智一家到达丰泽园时,毛泽东已经在门口等候。久别重逢,毛泽东异常兴奋,和他们谈起了许多往事。谈到杨开慧牺牲时,毛泽东异常悲痛,问道:“开慧的墓修得怎样?”杨开智回答:“开慧墓已修葺一新,我们经常去扫墓。”毛泽东感到很欣慰,又问起过去一些熟悉的人的情况,如陈玉英、杨秀生、贺子安等人。杨开智夫妇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对过去同情、支持革命,为革命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人都有清晰的记忆,他说:“这些人都是好人,过去为革命出过力,做过不少好事。”
时间不早了,毛泽东看了看表,说:“我准备了饭菜,我们一起吃吧。”杨开智问:“您的晚饭怎么这么晚才吃呀?”毛泽东笑着说:“噢,我的晚饭早就吃过了,这是吃早饭哩!”
饭后,毛泽东给客人用过茶点,又邀请他们去怀仁堂观看京剧。看戏时,他们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双方分别握手,互致问候。散戏后,毛泽东依然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又和他们拉家常,直到夜阑人静。送走客人,毛泽东又开始通宵达旦地工作了。
1952年冬,杨开智去北京参加全国茶叶工作会议,再次到中南海看望了毛泽东。毛泽东向他详细询问了湖南省茶叶公司开展“三反”运动的情况,叫他积极投入这一运动,并告诫他说:“你是单位负责人,要努力工作注意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不要犯官僚主义。”杨开智表示:“我一定尽力按照主席教导的去做,不辜负您的期望!”
会见中,毛泽东向杨开智详细询问了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情况,比如茶叶的特点、产量、制作、销售等,甚至谈到了茶叶的化学分析,茶叶中单宁酸的分子构造成分等。杨开智不得不佩服毛泽东博闻广识,他一一作了回答,并向毛泽东认真陈述了发展我国茶叶生产的意见。临走时,毛泽东对杨开智说:“你下次来时,帮我搞点茶叶资料带来。”杨开智点头答应了。
会议期间,杨开智在大会秘书处的帮助下,整理了一份有关茶叶工作情况的资料,然后专程去了中南海,将资料送交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十分满意。
从北京开会回来后,杨开智深受鼓舞,一心扑在茶叶生产与科研上,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表现成绩”。在茶叶研究工作中,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发展湖南茶叶生产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后来,杨开智还担任过第二届、第三届湖南省政协委员,第四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毛泽东不给亲友以任何特权,但却给亲友以信任,时常委托他们处理一些家庭事务。除了请杨开智帮助处理杨家的一些琐事外,毛泽东还时常委托他办理一些朋友故旧间的事情,了解亲友的基本情况。1954年3月,毛泽东叫秘书田家英给杨开智家里寄去人民币六百元,并写信告诉田家英: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李淑一女士,现在长沙“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毛泽东想用自己的稿费接济她,不知她是否愿意接受。因此,特意叫田家英“函询杨开智先生”,请其从侧面打探一下,征得她的同意。杨开智收到田家英的信后,立即去办这件事,然后回信谈了自己的看法。
1958年,杨开智因身体虚弱,组织上决定让他休养,并在生活上给以多方照顾。但他仍以多病之躯,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心尽力。他编写茶叶资料,撰写回忆录,向青少年一代介绍革命先烈的事迹,宣传毛泽东从事革命斗争的伟绩,教育青少年要继承革命传统,好好学习,当好革命的接班人。
1959年6月,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并于6月25日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然后返回长沙,下榻省委蓉园。在蓉园,毛泽东亲切接见了杨开智、李崇德夫妇,并同他们共进晚餐,合影留念。当时,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在座,毛泽东把杨开智夫妇向华国锋作了介绍,对他们过去支持革命的行动表示赞赏。以后,华国锋在湖南工作期间,按照毛主席的吩咐,曾多次看望杨开智夫妇,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关怀和照顾。
1982年1月26日,杨开智病逝于长沙,终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