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上册)
15227700000002

第2章 相逢在北京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侯波摄)

北京。1949年10月1日。

金风送爽,晴空万里。古老巍峨的天安门城楼装点一新,红色的宫墙宽阔、庄重,黄澄澄的琉璃瓦顶在秋阳下显得鲜艳夺目。城楼正面悬挂着八只绛红色的大型宫灯,下垂的金色流苏随微风摆动。城墙中央挂起了毛泽东的巨幅画像。

举世瞩目的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将在这里举行。

下午2时,毛泽东身穿棕色呢子制服,步行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大厅。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澜、李济深、宋庆龄、高岗等齐聚这里,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委员们宣布就职,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会后,毛泽东从勤政殿门口登上汽车,出中南海东门,由故宫西华门向南,在中山公园后面进了故宫阙右门,往南直到天安门城楼的后边。随即,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新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都先后在这里下了汽车。大家互相招呼着集合好,毛泽东在前,其他领导人依次跟上。

下午3时,毛泽东从西头顺城楼阶梯拾级而上,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时,广播里响起了响亮而激越的声音:“毛主席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顿时,红旗飘飘,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三十万群众高呼口号,热烈鼓掌。

当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大典开始后,毛泽东缓步走到麦克风前,朝广场群众深情地望了一眼,心情无比激动,他的肩膀和胸膛微微起伏。于是,那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庄严、激昂的韶山乡音,像一声隆隆春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滚滚而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饱受苦难的亿万同胞终于告别了黑暗,走向了光明。

一、韶山来客

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夜,灯火闪烁,凉风习习,院子里一片清幽。

屋里,灯光明亮,窗前映着一个伟岸的身影。毛泽东正坐在书房里批阅文件。

这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院内在东、南、西、北各有五间房子。北房,是毛泽东进城后一直居住的地方。中间一间是过道,西边两间住着家属。毛泽东住东边两间,房子高大、宽敞。在毛泽东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大木板床,一套沙发,还有书桌和书架等。木板床及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

东房是毛泽东吃饭的地方,也是全家和来宾就餐的餐厅。靠北的两间是办公室,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经常在这里开会,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胡乔木等,也经常来这里汇报工作。靠南边的两间是会客室,毛泽东常在这里接见党外知名人士和其他客人。

南房是家属住的地方。江青和李讷就住在这里。李敏、毛远新也在这里住过。

西房是从菊香书屋外出的主要通道。靠南的两间房子,是值班室和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靠北边的两间房子,是毛泽东藏书的地方。

院子里栽种了树木和花草。毛泽东常在院子中央散步。他喜欢树叶和小草,嘱咐卫士们不要把树叶扫掉,更不要把小草拔光,但他不喜欢花。花匠师傅曾特地在东房布置了一些盆花。毛泽东散步回来看见一盆一盆的鲜花,便说:“过去,这里是公共场所,由他们随便布置,我不干涉。可现在我住在这里,就不要摆这么多花了,少摆几盆花,再摆一点松柏树就可以了。你们知道,到我这里来的人很多,以后还会有工人、农民的代表来。他们来了,就是为了看看我,看看我住的地方。如果我这里摆了那么多漂亮的花,那他们也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养成这种风气就不好了。”听了主席的话,卫士们很快把花搬走了,只在院内的十字路口处摆了两盆棕树,两盆无花果,在阳台上放了两盆绿草。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候波摄)

共和国肇创之初,百废待兴,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担负起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内防止敌人的捣乱、破坏,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重任。他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地工作,十分繁忙。

此刻,毛泽东在文件上不停地批点,在文件上留下了许多圈圈点点、横杠和批语。他皱着眉头,不时点燃一支烟,烟雾在他头顶缭绕着。他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主席!”这时,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叶子龙走进来,面露欣喜的笑容,说,“您家乡来了两位客人。”

“韶山来客了?”毛泽东揉了揉疲惫的眼睛,惊喜地问。

叶子龙点点头,说:“刚才,罗荣桓同志的秘书打来了电话。客人现住在罗政委家里。”

“他们什么时候来的?”毛泽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急切地问道。

“昨天到北京的。”叶子龙报告说,两位老乡,一个是您的堂弟,叫毛泽连;一个是您的堂表弟,叫李轲。他们是代表家乡人民,由四野派人护送来京看望您的。

“知道了,润发九弟、祝华表弟来了,太好了!”毛泽东兴奋地说。他起身朝窗外望了一眼,脸上流露出一种深情,刚才的疲倦顿时一扫而尽。

叶子龙又告诉毛泽东:“岸英已经去见过他们了。昨晚他们打电话来时,您已经休息了,我不想打扰您。我们只好通知岸英同志,岸英便先去见了他们。”

“怎么不早告诉我呀?”

“您很忙,需要休息啊!”

毛泽东摇了摇头。

“岸英已跟中央办公厅联络处联系好了,等下联络处就去接他们来。”

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说:“这样吧,你先去看看他们。等明天我稍微得空,你便通知他们来见见面。”

叶子龙匆匆地走了。

毛泽东喝了一杯浓茶,起身离开书房,走到门口,敞开衣襟,迎着轻拂而来的晚风,深情地眺望着南方。

毛泽连是毛泽东的四代堂弟,与毛泽东共曾祖父。他们的曾祖父名毛四端,派名毛祖人。毛祖人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毛恩农,字嘉宾,号德臣,即毛泽连的祖父;次子毛恩普,字寅宾,号翼臣,即毛泽东的祖父。毛德臣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毛贻盛,字菊生,行二;次子毛贻富,字梅生,行四;三子毛贻经,字蔚生(亦作慰生),行六,即毛泽连的父亲。毛翼臣只生一个儿子,名贻昌,字顺生,号良弼,行一,即毛泽东的父亲,人称“顺生大阿公”。毛德臣与毛翼臣祖居地在韶山东茅塘。清光绪年间,兄弟俩分家,毛翼臣带着儿子毛顺生搬到了山冲下面的上屋场居住。两家虽然相距数华里,但关系相当亲密。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这是韶山《毛氏族谱》的辈序歌。轮到毛泽连这一代即为“泽”字辈,乃毛祖人的第四代传人。在这一代中,他们兄弟按年龄大小排行,整整十人。老大、老二是毛泽东的两个兄长,均夭折于襁褓中;老三即毛泽东,字咏芝(亦作润之),乳名石三;老四是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字咏莲;老五是毛泽东的堂叔毛梅生的儿子毛泽嵘,字冬青,乳名逊五;老六是毛泽东的小弟毛泽覃,字咏菊;老七是毛泽连的大哥,无名,从小夭折;老八是毛泽连的二哥毛泽,大革命时参加农会,后去长沙等地做长工,1931年护送王淑兰及女儿毛远志、养子毛华初去上海寻找党组织,后来他参加红军长征,在战斗中牺牲;老九即毛泽连,字咏发(亦作润发);老十是毛泽连的小弟毛泽青,字咏才(亦作万才),1937年离开家乡去延安参加革命。

毛泽连比毛泽东小20岁,但亲如胞兄弟。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中共韶山第一个党支部,那时,毛泽连参加了儿童团,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与农会干部召开秘密会议,他就在外面站岗放哨,传送消息。

毛泽连与毛泽东关系亲密,还有一层意思,即毛泽连的胞姐毛泽建过继给毛泽东的母亲作女儿。毛家的“泽”字辈只有这么一个女子毛泽建,又名毛达湘,乳名菊妹子。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为人善良、慈祥,并且信佛,怜悯穷苦人,时常接济穷亲戚。她没有生育女孩,见毛泽连家人口多,劳力少,无法养家糊口,便将菊妹子接过来抚养,作为自己的养女。毛泽东对菊妹子非常关心、爱护,待她如亲妹妹。文七妹去世后,毛泽东于1920年冬回到韶山,教育全家投身革命,把毛泽建带到省城长沙读书,并赠给她一副对联:“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以后又让她到衡阳女师求学,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5月,毛泽建在耒阳率领游击队开展活动时,遭敌人重点包围而被捕。敌人认为她是“毛泽东之妹”,将她先后押解到衡阳、衡山,关押一年多,用尽酷刑拷问,但她坚贞不屈,坚持与敌斗争。1929年8月,毛泽建在衡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4岁。

来京的另一位客人李轲,原名李祝华,生于1909年,是毛泽东的堂表弟,住韶山如意乡杨荣村地庄园,距韶山冲约五公里。毛泽东的曾祖父毛恩普就是李轲的曾外祖父。毛泽东的曾伯祖父毛恩农生有一女,叫毛智修,适李,她就是李轲的母亲。毛智修比毛泽东长14岁,从小待他很好,她出嫁后,毛泽东常去看她,亲切地称她为姑妈,姑侄间关系十分亲密、融洽……

中南海的夜十分静谧,毛泽东的思绪却不停地翻腾着,他想起了许多许多往事。

“主席,该休息了。”卫士的声音打断了毛泽东的沉思。毛泽东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瞥了一眼满天星斗的夜空,然后才缓缓走进卧室……

二、接见毛泽连、李轲

第二天上午,好一个晴朗的日子。阳光漏过院子里的树叶,撒落在绿茵茵的草坪上。金风送爽,远处飘来丹桂的幽香,菊香书屋显得更加幽谧。

上午10点,毛泽东走出卧室,来到草坪上。他点上一支烟,在草地上来回踱步。

一会儿,毛泽连、李轲由叶子龙领着来到草坪前。叶子龙走近毛泽东身边,说道:“主席,您看,韶山的老乡来了!”

毛泽东闻声抬起头来,仔细打量着两位乡下客人。

“主席三哥!”走在前面的一位虽然眼睛有些不好用,但早就认出了这位睽违多年、今日重逢的兄长。

“表哥!”又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毛泽东看见这位客人的后面跟着另一位身材瘦高的“老乡”。

毛泽东走上前去,同走在前面的“老乡”握手,凝视片刻,说:“你是泽连——润发九弟?”

毛泽连激动不已,望着身材魁梧的堂兄,点点头:“我是润发呀!”

“你父亲是六叔吗?”

“我父亲是毛蔚生六阿公。”毛泽连补充道,“不过,我过继给毛菊生二阿公了。”

毛泽东点点头,“对喽!你父亲是六叔。”说完,亲切地同另一位“老乡”握手,“你就是李轲——祝华表弟吧?”

“我是李轲!”

“你父亲叫李星明吧,还在不?”

李轲“嗯”了一声,说:“家父已经去世几年了。”

“姑妈呢?”

“还在。”

“身体还好吗?”

“好。”李轲答。

毛泽东笑着对两位客人说:“你们来了,多好啊!几十年没见面了,我多想念你们啊!”

“主席,”李轲说,“我们这次来北京,一是代表家乡人民来看您、问候您,二是来向您汇报家乡的情况。”

“谢谢你们!”毛泽东欣慰地说,并邀他们进屋叙谈。

他们来到菊香书屋,走进会客室,在沙发上坐下来。服务员立即端来了茶水和水果。毛泽东招呼大家喝茶,吃水果,问道:“你们什么时候动身来北京的?”

“九月份从家里动身的,路上走了二十多天。”毛泽连说。

“怎么走了这么久?”毛泽东有点诧异地问。

“说来话长啊!”接着,毛泽连把来北京的来龙去脉及旅途中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毛泽东。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南下,第四野战军46军138师在师长任昌辉的率领下解放湘潭,然后经湘潭,过韶山,去邵阳,途中派人打听毛主席亲属的下落。

当时,湘乡县大坪(解放后划归韶山)有个地下党员,叫刘亚雄,是姜亚勋部队的,他的祖父刘霖生,是毛泽东的老表,与毛家往来密切。四野46军138师的同志找到刘亚雄,问他是否熟悉毛主席亲属的情况,刘说:“我经常去韶山冲,很熟悉。”

根据刘亚雄提供的情况,138师随即派人到韶山来慰问毛泽连及毛泽覃烈士的岳母周陈轩。周老太太当时住在上屋场毛主席旧居,孤身生活,毛泽连常去替她砍柴种菜、照顾她的生活。四野的同志在慰问了周老太太之后,即来到东茅塘找毛泽连了解情况,而后叫他一同去部队驻地——湘乡县城。随即,毛泽连和韶山的另外两位青年——远房侄子毛远翔、毛远忠一起来到湘乡县城,在刘亚雄家住了一晚,随即到部队见到了138师师长任昌辉。任昌辉是江西吉安人,1916年生,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长征结束后任陕北独立1师4团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你和毛主席是什么关系?”任师长问道。

“是堂兄弟,共曾祖父。”毛泽连说。

“你多久没见过毛主席了?”

“二十多年了,还是在大革命时期见过的。”

“你知道毛主席如今在哪里吗?”

“不知道。”毛泽连如实回答。他当时只知道三哥毛泽东在外领导穷人闹翻身。

“毛主席在北京,你想去见见主席吗?”

“当然想见见,只是……”毛泽连支吾着,“家里穷,没有钱怎么去北京呀?”

任昌辉师长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说:“没有钱不要紧,部队帮你想办法。”又问,“你家现在有没有什么紧要事情?”

“别的事情没有,就是田里的禾要扮了,家里还有老母要人招扶。”

“那么,你回家把禾扮了,安排好家务事,再去北京吧。”

于是,毛泽连高高兴兴地回家收完稻谷,安排好老母的生活,并去地庄园邀了表兄李轲一道同行。然后,他们来到湘乡县城,受到138师的热情接待。任昌辉师长安排两名战士将他们送到湘潭。他们在湘潭县城歇了一晚,便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第二天,天还未亮,毛泽连与李轲一同乘上停泊在湘江之滨的轮船。时值9月底,江天寥廓,秋风送爽,毛泽连与李轲站在船头眺望远方,心情异常兴奋。轮船当天到达长沙,他们受到了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热情接待。这时,又遇上了六位来自衡山的罗荣桓同志的亲属,他们也是上京去见亲人的。翌日,省委派人将他们一同送往汉口。同行13人。

抵达汉口后,毛泽连一行人受到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的热情接待。湖北省委的同志说:“只有几天就要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了,你们先住在武汉,等开国大典一过,再送你们去北京。”于是,一行人便在汉口住了下来。

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北京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在武汉亦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毛泽连、李轲等一行人看到了武汉人民兴高采烈高呼口号,载歌载舞欢庆胜利,欢呼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热烈场面,心情特别激动。

10月6日,驻扎武汉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首长谭政(时任四野副政委兼华中军区副政委)、陶铸(时任四野政治部副主任兼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接见了毛泽连、李轲二人,立即发电报至北京,向毛泽东请示毛、李二人赴京事宜。

10月9日,毛泽东亲自复电谭政、陶铸:

谭、陶:

六日电悉。毛泽连、李祝华二人可许其来京一看,但请你们对他们二人讲明是许其来京看一看,随即回到湖南乡下去。

毛泽东

九日

次日,在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同志的护送下,毛泽连、李轲等人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看来,你们真是‘来’之不易啊!”这时,毛泽东打断毛泽连的回忆,风趣地说。

“三哥,我们这次来北京,真是托您的福啊!”毛泽连兴奋地说。

“哪里哪里!”毛泽东笑着说。

李轲则笑嘻嘻地说:“主席,我们一路上到处看到人民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抬着主席的像,高呼‘毛主席万岁’,兴高采烈。”

“怎么不抬蒋介石的像,抬我的像干什么?”毛泽东风趣地说。他的话逗得大家都笑了。

“蒋介石是独夫民贼,人民公敌,人民无不痛恨啊!怎么会抬他的像呢?”李轲说。

“是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蒋介石代表封建地主、资本家的利益,搞独裁专制,人民当然要打倒他。”毛泽东说。

三、请客人吃饭

第三天上午,毛泽东又请毛泽连、李轲去丰泽园做客。

饭前,毛泽东与毛泽连、李轲拉起家常。

“主席三哥,我这次到北京来,没有带什么东西,真不好意思呀!”毛泽连说。

毛泽东连忙摆摆手,说:“农村没有什么东西,你们来看我就不容易了,还要送什么礼物!”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像是在回忆往事,对毛泽连说:“你家过去很困难,底子薄,人口多,生活都难以维持。我爷爷毛翼臣和你爷爷毛德臣分家时,你爷爷虽然多分了一点田,但是你爷爷有三个儿子,再分到你父亲手里,田就少多了。”他们的曾祖父毛四端手里45亩田,翼臣公分15亩,德臣公分30亩。轮到毛泽连父亲毛蔚生手里,兄弟三人,每人只有10亩;而翼臣公15亩田全留给了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因此毛泽东家的底子比毛泽连家好,再加上毛顺生持家精明,善于经营,日子过得红火多了。

“主席三哥的记性真好!”毛泽连、李轲不约而同地赞叹道。

“泽连老弟,”毛泽东见毛泽连眼睛流泪不止,便问,“你这是么子回事?”

毛泽连说起了眼病的由来。原来他姐姐毛泽建牺牲不久,湘潭县警察局派遣一队枪兵闯入韶山冲,要来毛泽连家抄斩,幸亏乡亲们暗中及时通风报信,一家人才免遭毒手。那时毛泽连已经16岁了,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追捕,只好白天到僻静的地方帮地主家种田做工,晚上则躲到山上岩洞里藏身。由于忧愤交集,生活条件差,便患上了“热眼病”(即红眼病)。他到别人家里去求医,别人怕受连累,不敢给他治病。久而久之,毛泽连的眼病越来越厉害。就这样,风风雨雨,左眼由红肿到奇痒,再到疼痛难忍,渐渐失明,并危及右眼,年复一年,一双眼已是迷迷蒙蒙,看不清东西,差不多完全失明了。

毛泽东惋惜地说:“年纪还不大就坏了眼睛,太可惜了!”

毛泽连借此向毛泽东求助:“三哥,北京城里有没有郎中?”

“有。”毛泽东说,“你就在这里治一治吧。”

李轲连忙对毛泽东说:“三哥,泽连家里生活困难,您能不能帮他想点办法?”

毛泽东心情沉重而又语气温和地说:“泽连的困难我知道,我了解,要想办法解决。不过,我是国家主席,我只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困难,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如果只解决一个人的困难,只考虑自己的亲属,那么我这个主席就当不成了!泽连的困难要靠当地政府解决。”

他这一说,大家都不做声了。

沉默了一会儿,毛泽连还是想起了自己的眼病,便说:“三哥,听说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疗条件好,技术高明……”

毛泽东早就看出了堂弟的心思,便打断他的话,说:“协和医院是外国人办的,现在还没有收回来,不过那里条件好,你可以去看看。”接着又吩咐,“吃了午饭,叫岸英和傅连暲陪你到协和医院去一下。”得知李轲患了痔疮,毛泽东又吩咐说,“叫卫士陪祝华表弟去治一治痔疮。”

吃完午饭,毛岸英、傅连暲陪同毛泽连去了协和医院。临行前,毛泽东叮嘱道:“去治病,要听医生的话,按医院的安排进行治疗,不要霸蛮。”

送走毛泽连后,毛泽东又派人将李轲送到另一家医院治疗痔疮。

经医院检查,毛泽连的左眼已失明,右眼还有点光感,医生说:“要挖掉左眼,才能治好右眼。”毛泽连先是不同意,想到主席说的“要听医生的话”,便同意了。

于是,毛泽连便在协和医院住下来治疗眼睛。

一个礼拜后,毛泽连在医院接受了眼睛手术治疗,挖掉了左眼。他右眼不大看得见,行动不便,靠护士喂饭喂水。手术初,三天三夜睡不了觉。

医生服务周到,但都是北方人,言语不通,医院便给他换了一个湖南籍的医生。住了一段时间后,见病情有所好转,又想着家里的农活,还有老母,毛泽连便要求出院。医院没有同意,并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随即打来电话,说:“暂时出不了院,要好好休息,以后还要做手术。”毛泽连这才安下心来。

李轲在医院动了痔疮切除手术,病很快治愈了。出院后,李轲住在二野刘伯承司令员原来住过的房子里。此时,刘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部队南征去了,屋内无人居住,空荡荡的就李轲一人。有一次,毛泽东还把李轲叫去,对他说:“祝华,你也算得半个知识分子,送点报给你看。”李轲感激地说:“好,谢谢主席三哥!”以后,毛泽东便叫卫士天天给李轲送报纸,供他学习。

毛泽连仍住在协和医院,他的眼睛要接受第二次手术治疗,医生说要给他安上一个假眼球,毛泽连拿不定主意,要求打电话同主席商量。毛泽东得知,只好在电话中对医生说:“让他出院吧,他住不习惯,外面自由一些。”随即派了警卫班长去接他出院。

就这样,毛泽连在医院度过了一个月零七天时间,直到右眼基本恢复,才离开医院,回到毛泽东身边,住进了丰泽园。

毛泽东见他眼上还蒙着纱布,想起了安假眼球的事,便说:“视力恢复了,上假眼球就没有必要了,那只是一个模样,没有什么作用,还要多花费很多钱!”

“我听主席三哥的,假眼球就不安了!”毛泽连欣然同意。

四、亲戚朋友不能跟着沾光

几天后,毛泽东又一次接见了毛泽连和李轲,谈话中问到他们来京以后生活怎么样,是不是习惯。两位老乡很感激主席的细心关照,都说:“生活很好,很习惯。”

毛泽东好像看出了李轲的心思,说:“祝华,你住的地方不大方便吧?”

李轲回答说:“就是僻静了一点,离食堂远,我又没手表,不能掌握时间,有时吃不到饭。”

“这样吧,你住在那里生活有困难,还是搬到营房来住。”毛泽东说完,吩咐警卫排长阎长林道,“你派两个人,去把他的行李搬来。”阎长林听了,立即派了两名卫士跑到刘伯承司令员的住处,很快把李轲的行李搬到了毛泽东住房隔壁的警卫排营房住下。住这里就像住在毛泽东家里一样,几乎可以天天见到主席。

有一天,正值午休,毛泽连见毛泽东有点空闲,便进了他的书房。想起来北京之前,母亲嘱咐他打听八哥毛泽和小弟毛泽青下落的事,便趁此向“主席三哥”询问起来。“四哥泽民、六哥泽覃、八哥泽、十弟泽青还在不在?咯多年了,何解冇听到一点音信?”

毛泽东听了,有点不安地说:“泽民、泽覃、泽都冇人了。泽青人还在,但延安分手后,一直冇见过面,只有书信来往。”毛泽青是1937年离开韶山参加革命的,以后跟随毛泽民参加了红军。毛泽连没想到泽民、泽覃牺牲了,泽青还在人世。

“泽在哪里牺牲的?”

毛泽东没有回答,停了一会儿,他心情沉重地说:“革命牺牲了成千上万的先烈,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革命的旗帜。泽民、泽的死是光荣的,是为人民的翻身解放而牺牲的,我们应当感到骄傲!”

不几天,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高兴地跑来,告诉父亲一个好消息:“叔叔来信了。”原来是毛泽青写给三哥毛泽东的信。信中说他现在西安,工作较忙,暂不能进京谒见主席三哥,特写信向主席一家问好,并说以后多联系。

毛泽连十分高兴,得知十弟在西安,便要求去西安见毛泽青。毛泽东说:“不行,你的眼睛还冇康复。”

“没关系,我能摸着走路。”毛泽连坚持说。

毛泽东没奈何,便说:“你要去,叫李轲陪你去。去之前,叫叶子龙秘书替你办个手续。你顺便给我捎封信去。”说完交给毛泽连一封信,信上写道:

咏才弟:

来信收到,甚慰。

望努力工作!

毛泽东

十一月十五日

毛泽连觉得毛泽东想得很周到,正准备起程去西安,却因为天气突然变化,北方天气又十分寒冷,最后未能去成。而毛泽东写给毛泽青的那封信最终只好邮寄到了西安。

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生活过得很愉快,两人对北方气候虽有点不习惯,但都流连不已。同去的李轲想请毛泽东批准留京工作,或介绍回湖南工作。毛泽东想了想,表情严肃而语气温和地说:

“革命牺牲了成千上万的先烈,我们活下来的人才有今天,想事、办事都要对得起先烈才是。你们都是种田人,过不惯城市生活,还是回老家好,种田、种菜、喂猪稳当些。回去把生产搞好,把生活搞好。今后大家都会有好日子过的。”毛泽东停了停,又说,“我现在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这是革命的需要,是为人民服务,替人民办事。不能和封建社会一样,一当上皇帝,亲戚朋友都跟着沾光,都来享受,这些人骑在人民头上耀武扬威,作威作福。我们是共产党人,是革命者,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工农劳苦大众,要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而不是为少数人谋福利!”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国家打了几十年仗,战争的创伤很严重,现在战争刚结束,国家和人民都需要恢复元气,医治好战争的创伤。这就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包括我们在内。你们在家乡种好田,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也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争光嘛!”

毛泽连和李轲认真地听着。

毛泽东对毛泽连说:“泽连你有困难,还是要由当地政府解决。你是我的亲属,在乡村中凡事都要带个好头。”

毛泽东又叮嘱道:“你们在北京再住几天,还是要回湖南老家去。”两位客人连连点头。

毛泽东对李轲说:“你聪明能干,会做事,有文化,回去后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还说,“回去要掌握阶级分析方法,分清敌我友,紧紧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搞好筹粮支前、土地改革和清匪反霸。农村要发展生产,多搞副业,多养猪和鸡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转眼到了11月中、下旬,天气变得十分寒冷。毛泽东见毛泽连带少了衣服,便把他自己的一件呢子大衣送去。因为适应不了北方的气候,毛泽连打算立即回家过冬。

这天,毛泽东身着灰色呢子大衣,脚着棕色皮鞋,与江青一起到警卫连来看望他们。

“你们再住一段时间,等天气好一点再走吧。”毛泽东叮嘱道。

“麻烦三哥这么久了,我们不多住了,回家去。”

“也好,早点回去,免得家里人惦记你们。”毛泽东说,“走之前,请你们替我带几封信回去。”

过了一天,毛泽东派人送去了三封亲笔信和一些礼物。信,一封是写给他外婆家表兄文南松的,另一封是写给堂兄毛宇居的,还有一封是写给少年时的好友南岸邹普勋(亨二哥)的。礼物,主要是皮箱、衣服,还有一些钱。

临行前,毛泽东和毛泽连、李轲一起照了像,毛泽东站中间,毛泽连、李轲分别站左右两边。可惜这张照片后来丢失了。

照完相,江青叫管理科领了十斤片糖,准备让毛泽连、李轲带回去招待乡亲。毛泽东看到这包东西后,便问:“这是什么?”

江青回答说:“是片儿糖。”

毛泽东说:“拿这么多干什么?”

“叫他们回去招待乡亲们,他们在路上也可以吃嘛。”

“两个人在路上能吃这么多糖吗?有两斤就够他们路上吃了,多余的还送回管理科去。”毛泽东强调说。

江青听了,把多余的糖退了回去。

毛泽东接着语重心长地对旁边的人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不要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大手大脚,不注意节俭。别的同志的家属来了怎么办?我们都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啊!”

起程了,毛泽连、李轲带着毛泽东送的礼物和嘱托以及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厚谊,离开中南海,离开北京,回到了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