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14888100000023

第23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础(6)

7.4 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条件

1.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内部条件

群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有自己的一个运作机制。在分析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条件时,首先从群体的内部来分析。下面将从群体成员资源、群体的互动过程及群体的任务等几个角度来分析群体心理与行为。

1)群体成员资源

(1)成员能力

群体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群体的成员。一个群体成员的能力、素质对群体的效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们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将群体成员的能力划分为不同种类。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按职业需求可将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或专业能力。员工基本职业能力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独立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必备的基本能力。特殊职业或专业能力,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绘画所需要的色彩辨别能力、飞行员所需要的平衡能力等。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成员的能力、素质越高,该群体的综合素质就越高,越有利于群体的发展,实现群体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但也并不是素质高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工作绩效就高。例如在各国的篮球比赛中,美国球员的个人能力无疑是最强的,但是拥有全球最顶级球员的美国队也输给过欧洲及南美国家球队。这就是群体成员的个人能力不一定很突出,但其组成的群体的综合能力却很强的例子。这可以用群体的协同效应理论来解释。不过,如果群体成员的能力越强,那么群体的综合实力越强,这个观点还是被大家所接受。

(2)人格特质

当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这些特点时,就称其为人格特质。常见的特点包括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及畏缩等。这些特质越是稳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在描述个体行为时就显得越重要。群体成员的人格特质与群体态度和群体行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人格特质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和表现,从而影响群体的士气和群体的凝聚力等,最终会影响到群体的效率。人们认为人格特质的积极意义主要包括积极进取、善于社交、对立性强、忠诚等。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会对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和群体的生产效率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些人格特质还可以通过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到整个群体的绩效。

2)互动的群体

群体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个体在单独情境中的行为效果。大家都知道“1+1”不一定就是“2”,群体内的不同变量的相互作用,对群体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于群体的效率。

(1)协调效应、社会促进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例如在成员规模中谈到的社会惰化现象就是协同效应,简单表述就是“1+1<;2”,即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人工作的累加之和。如果某个群体完成工作任务,可以利用小组成员的多种技能,从事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群体互动的结果则大于个人努力累加之和,即“1+1>;2”,他们的协同效应是正向的。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倾向。有关内容前面已讲过,这里不再作详细介绍。

(2)群体的任务

群体的任务就是指群体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群体的任务主要包括简单型任务和复杂型任务。不同性质的群体任务会对群体的绩效产生影响。群体的规模、任务的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群体绩效:大群体做简单型任务,其绩效高;大群体做复杂型任务,其绩效降低;小群体做简单型任务,其绩效低;小群体做复杂性任务,其绩效高。不同的任务所需要的群体规模也不一样。例如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员,大家分工明确,进行紧密的合作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而一般人去买衣服的决策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去参与了。

(3)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为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共同目标,一起决定工作实施的策略或办法的过程。环境信息、个人偏好、方案评价方法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与个人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有关,个人主观性过强,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不仅涉及多目标、不确定性、时间动态性、竞争性等复杂情况,而且个人的能力满足不了这个要求,为此需要发挥群体的智慧,由多人参与决策分析。

群体决策的优点如下。

①群体参与的人数多,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多变的群体决策问题;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去论证方案,提高决策的针对性。

②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领域,从事不同的工作,所擅长的专业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容易形成互补,从而形成更多满意的方案。

③群体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在选择收集的信息、要解决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异质性,他们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④大家一同参与决策,有利于这个决策的可接受性,有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由于参与决策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形成的决策是在综合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问题趋于一致的看法,因而有利于有关部门或人员的理解和接受,在实施中也容易得到各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决策实施的质量。

⑤群体决策有利于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

群体决策的缺点如下。

①速度慢、效率低。群体决策由于参与的人数多,为了民主地作出决策,必然会有激烈的讨论和研究,在此过程中,会花费很多的宝贵时间,降低速度和决策效率。在如今这个形势变化莫测的时代,很多机会都是一闪而过,决策的速度越来越重要,所以管理者应该有迅速决策的能力。

②容易造成从众。一个群体中存在从众压力,群体成员希望被群体接受和重视的愿望,以及为了群体的统一可能会导致不同意见被压制,在决策时一些群体成员的正确意见容易被忽视。

③少数权威控制。群体讨论可能会被一两个权威成员所控制,如果权威出现失误,群体决策就会出现错误,给群体带来损失。

④决策责任不明确。由于群体成员都参与了决策,并对决策结果承担责任,导致决策责任不明确,任何一个成员的责任都会降低,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情况发生。

⑤决策中可能存在私心。决策成员可能会从自己的部门或个人的角度去决策,更加关心个人的目标和利益。这些会造成决策的不全面性和给整个群体造成伤害。

(4)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理论最初是由Janis于1972年提出并于1977年和1982年进一步扩展的。群体思维是指当人们深深地融入到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决策集团,并且团体成员追求达到一致的努力超过了现实地评估其他可能的行动方案的动机而陷入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带有群体思维模型特征的决策团体,会保持团体统一、创造和谐气氛,并把这一目的作为最重要的目的。为追求表面上的和谐统一而持续的群体关系,往往不能独立不受影响地进行理智地分析,进而影响到决策质量,甚至违心地共同选择了一个失败方案,并给群体带来重大损失。

群体思维现象的表现如下。

①群体成员总是把他们所作出假设的不同意见合理化。不管事实与他们的基本假设多么不相符,成员的行为都是坚持这个假设条件。

②如果有成员对群体共同的观点质疑,群体其他成员就对他施加群体压力,使他改变观点以同群体观点一致。

③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通常会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来尽量保持群体意见的统一。

④沉默就是默认群体的意见。如果某个人一直不说出反对意见,群体会认为他表示赞同。

群体思维的防范。首先,提高决策团体的认识水平,加强心理调适。在决策时,决策成员要敢于坚持公正、坚持是非原则、坚持组织程序,也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努力营造“和而不同”、“争而不吵”,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看法的决策氛围,并积极调适存在的负面心理,使自己经常处于良性的决策心理状态之下。其次,群体管理者应该提倡决策过程中的合理冲突,促进思想碰撞,以找出更好的方案。比如通用汽车公司发展史上两位重要人物的经历是最好的说明。一位是堪称“汽车大王”的威廉·杜兰特,他是“一人决定”的伟人。“永远不会宽恕顶撞他的人”,最后导致通用公司“不通用”的颓势。另一位是被誉为“组织天才”的弗雷德·斯隆,他是杜兰特的助手和继任者,他首创了“没有对立方案不能决策”的民主原则,使通用公司向世界顶级企业发展。“冲突具体区分为认知冲突(关于如何实现共同目标的任务定位分歧)和情感冲突(集中表现为个人之间不一致的情感分歧),在进行战略决策团体中,认知冲突提高了决策质量,而情感冲突则降低了决策质量。”第三,补偿决策过程,优化决策程序。群体思维会导致集体决策不能够按照理性的程序进行,因此群体思维现象一般也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损失,如收集各方面信息不足、缺乏决策酝酿、会议讨论不足、没有必要的决策反馈等。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努力补偿这种过程损失。决策前,注意多方收集信息;讨论时,避免事先偏好某一方案,鼓励每个人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特别要鼓励并勇于倾听不同的、反面的意见;方案实施时,要建立反馈机制,随时分析新情况、新变化,及时进行方案调整。将这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做实、做细,能增加决策的过程收益,发挥群体决策的优势,并能有效地防止群体思维的发生。第四,加强人才的流动,从外部寻找新鲜血液。由于受环境、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影响,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仅限于决策团体中的几个人拍板定案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必须选择内部、外部两类人员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广开言路,充分发挥群体成员参与决策的作用,增加方案的选择数量,完善方案的评价体系。

作为群体的一员,我们会发现,与群体保持一致,即成为群体中积极的一份子,比成为干扰力量对我们更有利,即使这种干扰对于改善群体决策效果是必需的。

所有的群体都容易受群体思维之害吗?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研究者们的注意力放在3个中介变量上: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者的行为、与外部人员的隔离,但研究结果不一致。就这一点来说,所能作出的最有效的结论是:凝聚力强的群体内部讨论较多,能够带来更多信息,但这种群体是否鼓励群体成员提出反对意见,尚难确定;如果群体领导公正无私,鼓励群体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群体成员会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更多的讨论;群体领导在讨论初期,应该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因为这样做会限制群体成员对这个问题提出批评性意见,使群体很可能把这种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方案;群体与外界的隔离会使内部可选择和可评价的不同的方案减少。

(5)群体转移

群体转移也称群体决策的风险转移现象,是由美国学者在本国背景下最先发现的。所谓群体转移,就是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在集体讨论、选择方案、作出决定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最初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群体转移致使群体决策在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在少数情况下向保守转移。事实上,群体转移可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群体的决策结果反映了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决策规范。群体决策结果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讨论规范。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的社会崇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

可以用以下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转移现象。

①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转移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②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这一种是受社会规范的影响。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他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

③信息影响论。人们在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获得新信息(Burnstein &;Vinokur, 1975)。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的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的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的意见。

在比较群体决策与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时,事实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向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2.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外部条件

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组织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对群体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时,应该从这个组织大系统——群体外部环境出发,从而对群体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外部环境是指群体实质上不能加以控制的条件和因素,如果把群体看成是大的组织系统的一个部分,那么这个大的组织系统就是影响群体行为的外部环境。这里从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分析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1)组织战略

作为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战略。组织战略是指组织为自己所确定的长远性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以及为实现此目标及完成此任务而选择的主要行动路线与方法。组织的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即组织的战略着眼于未来,它协调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关系,保证组织的均衡发展,并引导组织的变革,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组织战略关系到组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走向和发展,对组织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个组织的整体战略,它规定着组织的目标及组织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组织战略可能引导组织向着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产品走向世界等方向发展。在任何时候,一个组织所追求的战略都会在很长时间里影响到组织中工作群体的目标和任务以及用以完成任务的资源等。比如,如果一个组织要想通过技术创新在某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它会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对研发群体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研发群体的紧迫感。同时明确的战略意图,会给整个群体成员带来前进的方向,起到一个鼓励鞭策的作用。成员会把群体的战略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把实现群体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光荣。如果让成员积极地参与战略的制定,在战略中尽量反映成员的建议,将有助于提高群体成员主人翁的使命感,也有利于战略计划的实施,增加组织战略成功的概率。

(2)权力结构

在组织设定时,都有一套完整的权力结构,明确权力的使用,规定谁向谁汇报工作,谁归谁管理,谁向谁负责,谁有权决策,把哪些决策权力授予个人或群体等。这种结构通常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和群体成员之间的正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群体的上级主管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群体中可能存在非正式的领导人,并可对群体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群体内的正式领导具有特有的岗位权力。权力结构对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影响,一个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有助于提高群体的效率和稳定性。

(3)正式规范

前面已经讲到群体规范了,这里所讲的是群体正式规范。正式规范是群体为了实现目标而确定的行为标准,是有明文规定的。一个组织通常会制定规则、程序、政策及其他形式的规范来使员工的行为标准化,使其符合组织的要求。例如肯德基公司对填写菜单的格式,烹调汉堡包、灌装饮料的方法,服务的方式等都设有标准的工作程序,因此肯德基公司的工作群体自己制定独立的行为标准的余地是很有限的,所有肯德基公司的员工都必须遵守,以使全球各地肯德基的服务质量都保持一致。组织对员工施加的正式规定越多,组织中工作群体成员的行为就越一致,就越容易预测。

(4)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不仅是组织实施行政管理的有力依据,而且其激励与教育作用对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组织的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决定了这个组织效率的高低。绩效评估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员工配置、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是保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必不可少的四个关键系统。绩效评估是对群体成员关于职责的履行程度和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绩效评估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行为,它是由许多步骤共同组合而成的“行为集合”。在这个过程中,对考核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在结论的基础上促进雇员的发展。必须指出的是,绩效评估不是敌对的行为,也不是走走形式,而是有着共同目的的评估双方之间的一种深层次关系。尽管绩效评估以个体为评估对象,但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组织整体绩效,使组织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而绩效评估也是为了调整成员的行为,使其个人目标能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使个人绩效的提高推动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有效的绩效评估,能将个人工作表现的状况和组织上的战略目标紧密地结合。它通过反馈雇员的工作绩效,帮助其自我发展,为组织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又能辅助、培训表现较差的雇员,消除人力资源上的“水桶效应”,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通过绩效评估,将合适的雇员安排在适合的位置上,可以为组织节省巨大的人力成本,减少政府管理中的困难。因此,不同的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可以影响到群体心理与行为。

(5)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每个组织都有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依附于组织,随组织产生,随组织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组织文化依然是存在的。组织文化规定着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组织的精神和价值观。成员在进入组织几个月之后,要首先感受和了解组织文化。他们要明白,在组织中应该怎样和其他成员打交道,怎样向上级反映情况,组织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否都应该严格地遵从,哪些行为是组织的高压线不能碰,哪些行为则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工作群体的成员想溶于组织中,就必须接受组织主导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标准,严格遵守组织文化。比如,华为从一个不知名的公司变为现在这样在行业内举足轻重的企业,它所倡导的“狼文化”这种组织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这种组织文化也就没有今天华为的辉煌。

(6)物理工作环境

一个群体必然是在一个物理环境下存在的,物理工作环境对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必然产生影响。成员在一种物理环境下工作,必然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一个舒适的物理环境必然会提高群体工作效率,一个恶劣的物理环境必然会影响成员工作的效率和造成不好的心理。由外部条件作用于群体的物理工作环境对群体行为有重要影响。员工工作场所的大小、设备的安排、照明水平、空气质量及是否有隔音设备来减小噪声干扰,这些因素既可以成为工作群体互动的障碍,又可以为群体成员的交往提供机会。如果员工的工作场所相距较近,没有间隔物,而且直接上司在20米之外的封闭办公室中,显而易见,员工之间的相互对话或流言飞语的传播就容易多了,成员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也少了。所以管理者应该选择合适的物理工作环境,为群体成员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本概念,对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活动规律进行解释和分析,分析了群体从众心理、社会促进效应、竞争及暗示、模仿、感染等群体心理活动。从群体心理活动的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使人们正视这些心理现象,利用长处服务群体,规避短处避免群体损失。群体也有结构,群体结构包括:角色、群体规范、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及群体中人际关系类型等。群体的这些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影响着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本章还重点介绍了群体凝聚力,高凝聚力的群体可以增加群体的士气,提高群体的效率,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阶段没有标准的规律和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三阶段说、五阶段说、间断平衡模型。根据系统的观点,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从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分析,内部条件有群体成员资源、互动的群体,外部条件有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绩效评估与奖酬系统、组织文化和物理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群体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群体绩效。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从众协调效应群体心理人际关系

二、选择题

1.研究表明,当群体的结构是( )时,有助于解决复杂的问题。

A.同质

B.同化

C.服从

D.异质

2.群体的功能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群体可以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B.群体具有合力功能

C.群体的工作效率比个体高

D.群体的形成,有助于达到群体目标

3.当个体在群体中处于少数派时,个体会面临强大的群体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随波逐流,跟随大众行为的现象称为( )。

A.社会助长行为

B.从众行为

C.社会标准化行为

D.服从行为

4.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下列形成原因中不合理的要素有( )。

A.血缘关系

B.属地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兴趣爱好

5.在群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成员的行为趋向一致的现象被称为( )。

A.社会标准化行为

B.社会顾虑倾向

C.从众行为

D.服从行为

6.他人在场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 )。

A.社会标准化行为

B.社会助长现象

C.从众行为

D.服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