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0782900000003

第3章 师德的内涵特点漫谈(2)

教师的不断创造和创新是教师劳动的艺术性的来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总要做到有所创新。面对有差异的一个个学生和学生集体,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国民生产总值需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和改造,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教师在掌握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机智,对突发性教育情景能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有着机智应变的创造能力。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教师必须要进行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学会创新和创造。这种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使教师完全感受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就像一位美国教师贝德在《我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一文中所说的:“我选择教书是因为这一工作总是在不断地创新,每年讲课的内容即使是相同的,但我却在每年不断地变化着自己,学生也在不断更替。”“生龙活虎的学生们一个个在我眼前成长起来,这就是一个老师不停歇的创造性工作的成果。虽然雕塑家能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但那毕竟只是泥塑而已。而教师则能对这些泥塑赋予生命,有什么能比创造人类生命的工作更让人激动的呢!”热烈激情的言语充分赞美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创造人的伟大。

主体性与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体现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导的作用。对教学内容,教师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要把其中的方方面面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准确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吸收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找寻到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教师的劳动工具就是其自身,劳动的手段有别于一般的社会劳动。教师是用自身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的教材、媒体等去教育学生,其自身和劳动手段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劳动的主体性要求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间自己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情感、意志、爱好、兴趣、言行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并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这个特点首先是由学生具有模仿的天性所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有着模仿的天性,尤其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模仿性表现得更强。教师身上的一切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身上会有教师的痕迹。以后从事师范教育的学生,首先会模仿教师的教态、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其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倾向。学生一般都会尊重和崇敬教师,对教师的教导乐于接受,希望教师能关注、关怀、鼓励和引导自己。教师的所有言行举止都会对他们有影响,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将影响他们的整个学生时代以至于终身。再次,人的认识规律也使得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学生通过教师所有的感性活动,比如生动形象的语言,富于激情的动作,有趣的表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涵,并在记忆里印象深刻。教师是对学生在多方面产生影响,其学识、才能、人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可能被学生做为榜样学习。“师者,人之模范也。”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应该严格,做到以身作则,堪为人师。

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劳动与群体协作性劳动的统一。教师劳动的基本方式是个体劳动,不管是课前的备课,还是课后的辅导与批改作业,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以及搞科研,或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主要都是由教师个人单独完成。集体劳动以这种个体劳动为前提,只有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每个聪明能干的教师,就不会有集体。”说明了教师个体劳动的重要性。然而,仅仅靠教师的个体劳动教育任务是无法完成的。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这就需要教师群体进行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当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通力合作。每一个人才的成长,都是教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群体协作性相当强的职业劳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之间以及和学校领导,教师和教辅后勤人员的团结协作,同时还必须要有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形成教育合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仅要充分发挥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发展,还要能学会合作,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

教师职业道德一般有什么特点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使得教师职业道德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较,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的水平更高

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它对教师职业行为起着决定作用。

教师工作的性质要求教师要具有着高水准的道德意识。教师进行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但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必须用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及习惯去教育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教师本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的高低会对培养人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崇高的职业道德思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信念,才能用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去教导学生塑造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价值,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在道德情感上,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道德意志上,对从事教育工作有坚定的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在道德信念上,以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作为远大理想,坚持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只有教育者自身品德高尚,培养人的工作才能做好。

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由于教师的劳动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历史上无论哪朝哪代对教师道德水准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道德总是处于当时社会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层次上。我国古代对教师的师德要求极严,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做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道”作为选拔和衡量教师的根本标准。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成立新中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师德的要求更高、更为全面,要求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普遍受到重视,人们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如美国教育协会制定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对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都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要求教师自觉全面遵守。

行为的示范性更强

教师道德行为,指的是教师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有较高的道德意识水平,而且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极为强烈的。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的所有观念及其行为表现,对他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师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为人处世、行为作风在学生身上都会反映出来,对其起到熏陶、感染和引导的作用。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能起到的引导作用是身教胜于言教的,教师“其身正”学生即能“不令而行”。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言和巨大的,它激励学生让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所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影响更广泛、更深刻、更长远

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范围很广。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广泛作用于在校学生,而且通过他们还会影响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教师正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在校学生的成长会产生直接影响,促进其良好校风的形成,同时他们受老师影响而形成的道德意识、伦理思想及审美观点对其他家庭成员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对家庭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产生影响。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学生一批批走进这里接受教育,又一批批从这里毕业走向社会,他们的道德面貌怎样,又对社会风气和社会的道德面貌产生直接影响,影响到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家庭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程度很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灵魂影响学生的灵魂,教师的品格在学生身上烙上深深的烙印,广泛深刻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塑造产生直接影响。人们的学生时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各种观念及其个性的形成,都与教师的影响直接相关,甚至可以说教师的道德影响是决定性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时间很长。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在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产生长期影响,并且会影响他的一生,进而影响整个的社会和未来。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物的产品会随着人劳动的完成而结束,以后对其不再发生作用。而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影响,并不会因学生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可以伴随其终身。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及其生活,他对每个现象的态度都会影响着所有学生。这一点往往让人觉察不到。其实还不止如此。甚至可以大胆地说,要是这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他的影响就会在某个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教师道德不仅影响到一代人,甚至能影响到几代人,及至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兴衰。

总之,在道德的影响上,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要更广泛、更深刻、更长远。所以,教师对职业道德要加强修养,努力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从而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受社会经济基础制约并为其服务的。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新型道德规范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与其他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比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德的性质具有阶级性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有着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形态。在私有制社会,教师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并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与其他的社会不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是新型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在内容要求、评价标准、构成因素、方式手段等各方面的都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社会主义的师德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教师必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身心地为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在道德评价标准上,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有利于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的,有利于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在方式手段上,处理一切道德关系的根本原则是集体主义。除此之外,如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等构成教师职业道德的各种因素都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要求。总之,社会主义的师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广大人民群众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