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密码
1046300000007

第7章 三星堆遗址—神奇梦幻的艺术之旅

发现地点:四川省成都市广汉城西鸭子河畔

分布范围:成都平原北部

发现及发掘时间:发现于1929年,首次发掘于1934年

距今年代:2800~4800年

代表性国宝:青铜雕像

考古地位:为研究古蜀历史及古代祭祀提供了大量资料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

时光倒退……1929年的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月亮湾村民燕道诚祖孙三人,在离家不远的林盘地沟边掏车水坑,准备灌溉田地。突然,“砰”的一声,燕道诚之子燕青保的锄头碰到了一个硬物,泥浆溅了他一脸。他再挖,又是“砰”的一声闷响,震得他虎口发麻。燕青保扒开泥巴一看,一块口径足有一尺半的大石环赫然摆在那里。他赶紧告诉父亲,燕道诚闻声跳下沟,轻轻撬开石环,顿时就惊呆了。一大堆色彩斑斓的玉石器出现在面前!过了好一阵,燕道诚才回转神来,将石环按原状盖好,覆上泥巴。当晚,时过二更,月黑风清,燕家五口全部出动,悄悄前往挖掘取宝。可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自己心中想象的金银财宝,只是挖到了一些璧、璋、琮、圭、圈、钏、珠、斧、刀及玉石半成品等共计400余件。燕道诚怕惹麻烦,就对家人说,谁也不许对外人提起这件事情。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古蜀文明开始出现在今人的世界里。

四年后,燕道诚并未见外界有任何风吹草动,就放松了警惕。他拿出一件玉器送给了广汉驻军团长陶团长。陶团长对文物稍有研究,他拿到玉器之后,感觉此物定有来历,就拿去请古董商鉴定。古董商们见到这价值连城的宝贝,纷纷打听其来历,一时间,整个成都的古董市场闹得沸沸扬扬。燕家有宝物的消息很快传播出去,并惊动了考古界。美国人葛维汉当时正在华西大学博物馆任馆长,他对这件事也非常感兴趣。后来,他有机会见到了燕家出土的几件玉器,立刻预感到:月亮湾一带肯定有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址。于是,1933年冬至1934年春,葛维汉和四川大学林名均教授带领考古队来到月亮湾,开始了对三星堆的第一次发掘。

第一次的发掘地点就在燕道诚家的院子旁,考古人员挖了一个长达12米的探沟,在里面他们发现了大量的玉器、石器以及陶器残片,共计600余件。他们认为,这些玉器是“从铜石并用到周代初期”的遗物。郭沫若先见到相关材料时,指出这批玉器与华中、华北所见玉器相似,是古代蜀国与华中、华北有过文化接触的证明。

不过,这次的发掘与真正的三星堆遗址还是擦肩而过。直到20世纪70年代,三星堆一带建起了大型的砖瓦工厂,大片的古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四川省考古队才开始了对三星堆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在这一次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很多实物资料,整理出房基18座、灰坑3个、墓葬4处,这些发现为研究古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线索,但是还没有触摸到三星堆遗址的核心。

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开始了,奇迹不断出现。上半年,考古队员在陈德安和陈显丹的带领下对三星堆进行网状发掘,发掘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同样发现了房基、灰坑、陶片,还有500多件铜器、玉石器、漆器等,其中有一些十分精美的鸟头陶勺柄。这些房址和出土文物的特征与月亮湾相同,由此可以认定,这两个地方同属于古蜀文化遗址,与中原文化也有相似的因素。

然而,这些与接下来的发现相比,还是黯然失色。1986年下半年的一天,砖厂工人正在挖土,随着一声清脆的金石碰撞声,一些碎末飞扬起来,一位工人捡起一根碎成几段的玉璋。考古队长陈德安闻讯赶到,立即指挥封闭现场,并召集队员进行紧急抢救性挖掘。挖掘过程中,重大发现接连不断。在一号祭祀坑里,出土了金杖、黄金面罩、青铜人像、各种玉器和非洲象牙等文物。在二号祭祀坑里,出土了人和动植物的青铜雕像,还有六百多件玉器。考古学家经过科学分析,认定这两个坑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14世纪和公元前11世纪左右。按照地理位置和时间判断,这一遗址应该是古蜀王国的遗址。

蜀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甲骨文,其中关于“蜀”字的写法有十几种;再就是魏晋时期,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关于蜀国历史和传说的片段:“有蜀侯蚕丛,其纵目。”从这些寥若晨星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蜀国的历史是从商王武丁时期开始的。那时的蜀人有着辽阔的疆域和强大的武力。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对古蜀国的印象仍然是一片茫然,直到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北部的沱江冲积扇上,北临沱江支流湔江,分布范围达12平方公里,是四川境内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关于三星堆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玉皇大帝在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湔江边上,变成三座黄土堆,这三座黄土堆的排列犹如一条直线上的三颗星,由此得名“三星堆”。与三星堆相对的是马牧河,马牧河蜿蜒流淌,在三星堆村形成了一段月牙般的弯道。清代《嘉庆汉州志》中记载的“三星伴月堆”就是这里。

但是,真正让三星堆这个地方如星辰般耀眼夺目的不是传说,也不是“三星伴月”的景观,而是沉睡在这里几千年的古蜀国。三星堆夏商青铜文明的发现和确认,使人们对古蜀文明的认识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填补了古蜀文化和古蜀国历史的空白,证实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格局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三星堆青铜雕像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被一些国外媒体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至此,古蜀王国终于不再是一个虚幻的影子,它开始穿越几千年的历史迷雾,一步一步地走到世人面前。

三星堆遗址所发掘的遗存

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之前,有些专家认为,青铜雕像是西方世界早期文化的象征,中国的早期文化中创造不出真正的青铜雕像。然而,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雕像让他们彻底放弃了这种想法。中国不仅具有自己的青铜雕像,而且青铜雕像的数量巨大、眉目清晰、表情生动,体现出很高的青铜铸造水平。这些青铜雕像包括:青铜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像、青铜兽面像以及许多由青铜雕成的飞禽走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大型青铜立人像,他头戴花状高冠,上有太阳图案,两侧饰以衬叶,身着龙纹做衽长襟衣,后面摆成燕尾形。人像的面部特征是眼睛特别突出,粗眉大眼,双手抱握成环状,脚戴足镯,赤足。整座雕像通高26米,人像连冠高182米,修长挺拔,威武高大,高贵雍容,气质非凡。他似乎是神灵的化身,在指挥着他的子民进行一项神圣而庄严的活动。

古蜀人民不仅崇拜神灵,他们对于自然万物同样怀有崇敬的感情。他们有着朴素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万物和他们一样,都有喜怒哀乐,有冷暖饥饱,有爱有恨,有生命之灵气。他们把树和鸟都作为崇拜的对象。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就发现了6株青铜树,树上有立鸟、飞龙、仙果、光环等神器祭器。其中的二号铜树仅保有下半段,其下有一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另外一棵巨大的铜树上还有龙盘绕。这些铜树都不是普通的树,它们代表着有生命的“树神”,被奉为“生命之神”、“生殖之神”。树上的飞龙盘旋而下,象征着铜树是通接天与地、人与神的“天梯”。古蜀人就是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敬仰。

古蜀国的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以其作为进行祭祀活动时的标志物。李白的诗篇中曾经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其中的“蚕丛”、“鱼凫”就是在古蜀国处于统治地位的部族。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有鸟、鹰、鱼、龙、蛇、虎、鸡、牛、羊,等等,这些图腾的汇集表明其所代表的民族参加了三星堆古城的祭典,共同构成了三星堆庞大的民族集团。其中鸟的数量最多,地位最显著,形态最丰富,所以,鸟所代表的可能就是当时主要民族的图腾。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一柄“金杖”,上面出现以鱼和鸟组成的四组规整标准的徽记,置于首领头顶之上,这说明它就是古国的“中心图腾”,所代表的可能就是曾在古蜀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鱼凫”族。

这些青铜铸造器物表明,三千多年前古蜀国的青铜文化完全可以和具有高度文明的商王朝相媲美,他们以青铜这种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寄托他们的精神追求。这些宝贵的青铜造像不仅证明当时的古蜀国已经具备了纯熟的冶铸技能,也向我们展示了古蜀人民超凡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 

附:三星堆遗址发掘后的历史沿革

1988年1月,三星堆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93年起,三星堆文物已多次出国巡展,先后在瑞士、德国、英国、丹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震撼。

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落成开放。

2003年,开始修建三星堆博物馆新展馆。2004年5月1日,新展馆正式向游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