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密码
1046300000032

第32章 《四库全书》—汇聚天下名士名作

开始编撰及成书时间:1772年开始编撰, 1782年成书

距今年代:200多年

考古地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库全书》的编撰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它的成书基础是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的“儒藏说”,此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乾隆三十七年时,安徽学政朱筠提出了《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这就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要编撰《四库全书》,只靠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首先就要从社会上广泛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激励人们踊跃进书,朝廷还制定了很多奖励政策,如奖书、题咏、记名等。最后,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征书工作圆满完成,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一些私人藏书家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就要对征集上来的图书进行整理分类。最好的著作为应刻之书,这些著作不仅要抄入《四库全书》,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泛流传;仅为合格、可以抄入《四库全书》的即为应抄之书;而不合格的、不能抄入《四库全书》,只在《四库全书总目》列出其名,归入存目的则为应存之书。经四库馆臣鉴定,应存之书共有6793种、93551卷,相当于收入《四库全书》著作的近两倍。最后,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还要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就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首先要由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然后送呈纂修官复审,经纂修官认可后再送呈总纂官三审,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由皇帝最后定夺。

第三步是抄写全书底本。抄写人员最初由保举而来,但是这个办法滋生了很多行贿受贿的不正之风,所以后来又改为考查。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贴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其当场写字数行,择优录取。这种方法虽较保举法优越,然亦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近4000人担任抄写工作,每天至少可抄60余万字,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底本的需要。

最后步骤是校订,这也是一道关键性工序。为此,四库全书馆还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按照其中规定,在每册之后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这种明确的分工对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其中,《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

《四库全书》的编撰前后历时十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书名来历因其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又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由于《四库全书》由当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乾隆敕编,因此,全书的内容必然要适应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所以,朝廷在《四库全书》的成书过程中大兴“文字狱”。根据相关记载,当时的全毁书达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同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突出儒家文化的地位,把儒家著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轻视科技著作,只收录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的少数科技著作;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图书正文有删节或篡改。因此有人批判《四库全书》的成书过程是“寓禁于征”,但《四库全书》的编撰还是在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并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与文物价值。

这样一部宏大巨著能够顺利完成也得益于当时安定的社会环境。时值康乾盛世,没有战争的纷扰,所以皇帝才有心情和精力来全力支持《四库全书》的编撰,四库馆臣也才能够在书案前一坐十年。《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计数,这些资金的来源,也由清廷一概包揽下来,这同样是由于国力的雄厚。

《四库全书》的流传

为存放《四库全书》,乾隆皇帝效仿“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1784年,先后有四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这四部全书分别珍藏在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和文津阁,即“北四阁”。 1782年7月到1787年抄写的三部,则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也就是所谓的“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有玺印。

《四库全书》虽然在成书之初享受了皇家待遇,但是后来同样饱经沧桑,有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镇江,火烧文宗阁,所藏《四库全书》损失惨重;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中,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的两部《四库全书》荡然无存;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全部化为灰烬;杭州文澜阁藏书楼在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因此《四库全书》现在只存三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

《四库全书》可以称得上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从中可以找到中国文、史、哲、理、工、医等所有学科的源头和血脉。《四库全书》的成书过程凝聚了全国有识之士的心血,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为它的编撰作出贡献,从那时起,《四库全书》无可替代的地位就已经确定了,时至今日,纵使它有着很多的不完善,但仍是国人奉为圭臬的国之瑰宝。

附:《续修四库全书》

《续修四库全书》是我国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此工程于1994年开始启动,到2002年4月完成,历时四年,编撰1800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续修四库全书》的收录范围既包括对《四库全书》成书前传世图书的补选,也包括《四库全书》成书后著述的续选。补选之书主要是被《四库全书》遗漏、摒弃、禁毁,或列入“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图书;《四库全书》已收而版本残劣,有善本足可替代的书籍;戏曲、小说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以及乾隆中期至辛亥革命之间,各学术门类和流派的代表性著作;清后期以魏源、龚自珍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代表的“新学”著作。此外,新从海外访回而合于本书选录条件的古籍,以及新出土的整理成编的竹简帛书也酌予选收。

《续修四库全书》是继18世纪清朝编修《四库全书》后,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的大规模整理,收书 5213种,大致汇集了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续修四库全书》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用绿、红、蓝、赭四色装饰封面,16开本、精装1800册,分经部260 册、史部670册、子部370册、集部5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