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1042800000039

第39章 金融危机:一场人性的博弈 (1)

大国兴衰与金融变局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新闻周刊》发表言论说:“21世纪的美国必须调整自身,以便适应在世界格局中相对平凡的地位,就像20世纪的英国在帝国崩溃之后那样。”

《华盛顿邮报》则直接把小布什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相提并论,他们恰好都是共和党人。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人变得空前焦虑,不少人认为他们引以为豪的全球领导地位,正在一步步地丧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外交学会国际经济问题高级研究员贾格迪什·巴格瓦蒂在2008年8月19日发表于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中,直截了当地称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利己”的霸权国家。他将美国形容为一个患上了“衰弱巨人综合征”的典型案例。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可见一斑。美国由此可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相对平凡的地位,美国霸主地位不再,这无疑是金融变局与大国兴衰之间最恰当不过的诠释。美国的实力无疑在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削弱。这首先表现在美国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控制力上。大量的美国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遭到严重的打击,这些投资机构的崩溃使得美国的金融产品失去购买保障,造成严重的信贷紧缩。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实体倒闭,对美国的经济实力影响不容小觑。

比这个更严重的,是对美国软实力的削弱。如《新闻周刊》和《华盛顿邮报》所表示的那样,公众对美国的信赖度已经在减弱。美国经济、社会模式在国际社会中的吸引力已经大打折扣。美国的国家信用也已遭到威胁。这一切都是因为美国的金融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一国的兴衰与金融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美国金融业曾经一度发达的时期,美国一直稳坐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同时,金融业相对发达的西方各国也处于世界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普遍高度完善,能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相配套的金融服务。这正是西方经济体之所以持续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金融强则国强。而一国的金融发达程度同样是需要雄厚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的。为什么西方资本市场较新兴市场发达,这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

德国作家彼得马丁和布鲁诺用一本《资本战争》向世人阐述:资本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假使没有金钱,没有与之相伴的投机活动,历史肯定将呈现另外一副情形”。

历史的轨迹已经证明,一个国家金融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国在世界政治版图上的地位。每个经济强国都必然要求有发达的银行业或者资本市场作为支撑。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就必须要成为金融大国。在通向金融大国的道路上,各国走的道路不尽相同。美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银行体系则相对薄弱;英国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都比较发达;欧洲大陆国家拥有较为发达的银行和保险体系,资本市场则相对薄弱。

在经历了不同历史道路后,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那就是金融体系越来越综合化,现代金融体系越来越需要综合实力,任何单一方面都不足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形势。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国际资本市场都在不断改革。中国正在走一条经济富国的道路,金融业更该调整自己,以适应世界趋势。

难以忘却的记忆——“大萧条”

时至今日,很多经历过1929——1932年那段历史的美国老人都不愿意去回忆那段惨痛的记忆。

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空前未有的经济危机,人民购买力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严重过剩,大量粮食和牛奶向海洋里倾倒。经济危机导致193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严重下降。祸不单行,美国在1930年遭受了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1930年大饥荒至少造成了美国有800万人以上被饿死, 约占总人口的7%。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1932年的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而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饿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被称作“萧条的一代”。全美有330万儿童失学,女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冒着怀孕的危险以10美分一次的价格到街上卖淫。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 40%!

民不聊生,所以当时的总统胡佛被认为是美国最差的总统。

当时的惨状印记般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此后,人们就用“大萧条”指代那一段历史。“大萧条”就是指1929年至1932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的,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迫使美国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在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

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导致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最终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这样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据估计,大萧条时间,世界的钱财损失达2500亿美元。

关于这次大萧条产生的原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对于这场大萧条,美联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的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了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了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由于流通现金―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货币乘数,因而急剧地使货币存量减缩。所以,弗里德曼认为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的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应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这也成为后来对大萧条的主流解释。

金融危机:驱之不散的“阴霾”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世界历史上曾发生过6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第一次就是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上文介绍到,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一种丝毫没有重大使用价值的花被当作投资对象疯狂地投机。现在人们普遍都认为,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第二次前文也提到过,即1720年南海泡沫。这一事件给整个伦敦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阴影。第三次是1837年恐慌。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接着是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此后不久,如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所宣称的那样:“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银行危机爆发。

1929年大崩溃,这是整个美国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最后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不久前的“黑色星期一”了。1987年的某个星期一的早晨,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成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有富翁当日跳楼身亡,令无数人陷入了恐慌。格林斯潘后来运用利率杠杆挽救了这场危机,它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为什么金融风暴驱之不散?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金融风暴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由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到2008年已经完全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的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日本泡沫经济——一个泡沫的膨胀与破裂

日本泡沫经济一直是世界经济学家热议的内容,泡沫经济把日本的经济拖入了十年的长期衰退中。近几年开始,在经历了长期的零利率之后,日本的经济终于有所回升。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泡沫。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这段时期。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发展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大萧条时期。

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所以泡沫经济开始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