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1039000000030

第30章 附录二 改变心理学发展的22项研究 (3)

作为心理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义者之一,朱利安·罗特认为个体在某些事件原因的归结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罗特认为这种人持有外控制点的信念;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的信念。在他这篇于1966年完成,后又被频繁引用的论文中,罗特解释说:“一个人看待事件的内外倾向可以用社会学习理论加以解释。”

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一个人在从婴儿成长为儿童的这段时间内,会受到某种形式的强化而习得一些行为。这种强化增加了儿童对某种特定行为将引起特定强化的预期。这种预期形成之后,取消强化将导致这种预期渐渐消退。因此,有时人们认为强化与行为是相关联的,有时却不是这样随着儿童的成长,一些儿童经常感受到其行为与强化的直接联系,而对其他儿童而言,强化似乎并非由其自身的行为所导致。罗特称,个体所有的具体学习经历使其对强化是内控还是外控形成了一种总体预期。

罗特认为,你已经习惯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做内控或外控的解释,这将影响到将来你在几乎所有情境中的行为。罗特坚信,不论是外控还是内控,你对控制点的解释始终是你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你人格的一部分。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内控的还是外控的?罗特试图研究人们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异,当然他不只是简单地对被试进行询问,而是编制了一套用以测量个体这一特点的测验。一旦测量出人们的这种人格特征,我们就能进而研究该人格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了。

研究17 品德结构的研究

心理学对品德结构的研究甚多,形成的各种学术见解令人目不暇接。

“结构”就其最基本的理解,大致可以这样说,意指一个事物包含着相互联系的内在要素,各种内在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品德结构的研究就是要弄清品德包含着哪些内在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两个基本的维度来概括学术界的大多数成果。有趣的是,主要是教育学、德育学界对品德结构的研究似乎是在求得一个直观的整体,换句话说,教育学、德育学界把握品德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试图给人提供一个直观形象的假说。一个事物的直观形象就目前我们日常的理解用几何图形表达出来,大致有点、线、面、体几种类型,而其中点和线似乎不能构成一个“事物”的“结构”,因此面和体就成为学术界对品德结构的把握方式。就面来说,关于品德结构有二因素说、三因素说、四因素说。二因素说把品德看成是“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三因素说则认为品德结构是知、情、行三者的统一体。需要提出的是,三因素说是目前国际流行的品德结构观点,前苏联、美国、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大都持这种观点。

四因素说则将道德意志纳入其中。这几种观点虽然存在差别,但可以看做对品德结构的“平面”把握。此外像“三环结构说”和“四项意识说”,也可以纳入这一类,三环结构说认为思想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要素环、个性倾向环和品德心理能力环组成,虽然此说强调各组成要素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但作为一个模型,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三环相套的图形,仍然是一个“平面”的结构。第二种把握是“体”的把握,即把品德看做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如果搬开其具体的构成要素,这一把握大致有三种情形:第一,二维立体,如基本维度说,认为思想品质具有多维性,如果能抓住其基本的维度,就可以得到基本的认识,提出层次性与融合性、多元性与统一性是两种最基本的维度。第二,三维立体,如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心理内容维、心理形式维和心理能力维构成的整体。这一理论模型正是一个由长、宽、高构成的立体图形。第三,球形结构。如环体结构说认为品德结构是以品德信念为核心,以品德行为为外部表现,由社会内容环、心理形式环、心理内容环和品德能力环有机结合成的立体结构。

学术界对品德结构的性研究大致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第一,如何从立体的维度来揭示结构要素,这些基本要素究竟是什么。第二,品德结构是动态发展的,即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又如何推动整体发展的。

研究18 正常与异常的研究

判断正常和异常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那么什么是判断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呢?

如果你在院子里给草坪浇水没有什么古怪,而你在暴风雨中给草坪浇水,这算不算不正常呢?当你正沿着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的人行道跳舞,跳了大约半个街区,这算不算正常呢?

研究认为,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常,不能仅以行为本身来判断,行为发生的背景,以及行为是否持续都对判断正常与异常有影响,如果你偶尔在大街上跳舞没关系,但是如果你天天在大街上跳舞,毋庸置疑,你患上了精神病。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是古怪的和持续的,但如果它没有伤害你的生活功能,就不代表真正的病理特征。例如,假设你有一个不能控制的需要,即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在你的床上唱国歌。这种行为当然是古怪的和持续的,但除非你把邻居吵醒或干扰了家庭其他成员,否则你的行为只对你个人的一般生活功能有很小的影响。因此,它不是一个临床的精神病问题。如果你的行为违反了人们的期望或扰乱了其他人的生活,例如,幻听、幻觉和幻视,这就是典型的精神病了。

精神病的这些症状和特点,都要求由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其他心理卫生专业者来判断。

研究19 精神分析治疗的研究

精神分析治疗研究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不感兴趣,它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记忆的。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还存在并伺机改头换面表现出来。这就是精神治疗理论的依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其实质是自由联想,是有人需要倾听者,治疗过程漫长,一般需三到五年,更多的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难以客观化。对人格缺陷、有明显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疗效较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格重建功能,是其他治疗所达不到的。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欧洲,以人们悠闲的生活方式为基础。这种治疗方法与现代的生活节奏不相符,这就是精神分析治疗走下坡路的使然。

研究20 习得性抑郁的研究

在笼子里有一条狗,笼子的门是开着的,在狗每次试图逃离的时候给狗以电击,警告狗不得逃离笼子,狗在受到多次电击后,即使我们把笼子的门大开,狗也不会出来了,因为它还怕再次受到电击。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努力感到失败后,我们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失败的经历太过频繁,那么我们就会把这种失败感泛化到所有的情景当中,于是我们就开始感到自己像一颗“命运的棋子”任人摆布,无助而抑郁。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抑郁”。

这一名词最早是由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塞里格曼认为,我们对自己控制能力的知觉是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的,当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控制力是失败的,那么我们就会确信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再控制事情的发展了。就像笼子里的狗一样,在多次逃离行为受到阻止后,它已确信自己没有逃离的能力了,所以它就干脆不逃离了。

在日常生活中,习得性抑郁如影随形,习得性抑郁是经验知觉对情绪的影响造成的,是很好摆脱的,只要我们端正态度,锻炼意志,即使处于困境中、面临多次失败,我们依然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研究21 拥挤导致行为异常的研究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霍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一群白鼠被限制在一个固定、安全而封闭的空间内,食物充足,在这里没有白鼠的天敌,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老鼠的天堂,老鼠在这里自由繁殖、自由活动。在这样理想的环境中,考虑到成年鼠的低死亡率和通常的繁殖率,在这一段时间内应该有5000只成年鼠才对,结果白鼠却只剩下了150只,原来因为在拥挤的环境下,母鼠的繁殖行为和母性行为由于社会相互作用压力而严重改变了。

在高度的拥挤状况下,小白鼠遇到了生存的危机,拥挤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拥挤对人们影响非常严重,当我们感到拥挤时,我们可能会变的脾气暴躁、情绪不稳、思维短路,等等。

在研究拥挤对人的影响的方法上,除了试验的方法,还常常用到观察法,比如,在美国观察那些拥挤已经出现的地方,如曼哈顿、墨西哥城等,在中国观察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甚至观察监狱的情况。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是,在这些地方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行为。例如,如果我们发现在一个拥挤的贫民窟犯罪率很高,我们无法断言拥挤就是犯罪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贫穷,可能是高频率的吸毒,也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与拥挤因素共同导致了高犯罪。

几十年来,关于拥挤对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对拥挤的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但对拥挤导致行为异常的研究和解释还处于浅层次的阶段。

研究22 TAT测验的研究

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是由心理学家默里于1935年开发的,TAT测验的理论基础是,当你观察人的行为时,无论是在图画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该行为的解释将以直接观察到的情景为依据。倘若行为的原因显而易见,那么你的解释就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情景模棱两可且很难找到行为的原因,那么你的解释就能够反映出你自身的一些特点——你的恐惧、愿望、冲突,等等。

全套测验共有30张内容隐晦的黑白图片,另有空白卡片一张,图片的内容以人物或景物为主。每张图片都标有字母号,按照年龄、性别把图片组合成四套测验,每套20张,分成两个系列,每系列各有10张。分别用于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其中有些照片是共用的。测验进行时,主测者按顺序逐一出示图片,要求被测者对每一张图片都根据自己的想像和体验,讲述一个内容生动、丰富的故事。

结果显示,情绪不稳的人看图以后情绪反应过分,任意编造故事,或因情感而中断故事;抑郁者讲故事时表现抑郁,观念性活动受阻,回答问题言辞简短;强迫观念者描述图时详细得出奇,古怪,出现过多的解释,卖弄学问;偏执者见到的主题常常是猜疑、偷偷摸摸,推断主测者的动机,解释图片过于道德化;精神分裂症患者讲故事时常有妄想性内容、荒诞的幻想、脱离社会现象、前后矛盾、内容过于推敲、象征化或模糊不清,或将同性恋、性反常和违禁的侵犯内容介绍到故事中。

比起墨渍测验来,TAT的长处在于呈示的刺激更有结构性,要求更复杂、意义更明显的言语表达;同时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映。但是TAT的短处也很明显。它没有标准化的施测规程,临床上实际是根据被测者的年龄、性别等特征而随意告诉指导语;做完全套测验的人不多,主试往往根据自己关心的问题来选择其中部分图片。虽有默里提出的分析原则可供评分使用,但这毕竟不是客观的评分标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