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下猛药,用巧劲,家庭教育难题必有解决之道 (2)
就算受得了,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
后果其实相当严重。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她忧心忡忡地找到我,跟我说:“崔老师,我们也没给孩子什么压力啊,很少责备他,更不用提严厉地批评了。相反,我们一向以奖励代替责备,可是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忧虑呢?”
在妈妈的安排下,我和她的孩子进行了一次交谈。
这个小男孩面目清秀,刚上初中一年级,就学会了紧锁眉头,眼神里流露出的焦虑看了让人很心疼。
我问他为什么忧虑,他告诉我担心自己不能名列前茅,所以非常用功。因此经常失眠,时间久了,他觉得压力特别大,甚至产生了休学的念头。
“我很害怕考不好,所以每天都要学到深夜。”孩子说。
“你觉得学习有困难吗?平时的学习内容接受不了吗?”我问。
“不是,是怕考不好。如果落到前三名以外,我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我就是怕输!”
“你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前三名吗?”
“他们没有。我就是担心自己考不到前三名,我就是很在意成绩。”孩子哭了起来,“我怕失败,那很没面子。”
“对谁来说,你会觉得没有面子?”
“我怕对不起爸爸妈妈!我怕得不到他们的欢心。”孩子泣不成声。
这位名列前茅的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亲人的夸奖之中。由于一直保持好名次,他未曾尝过父母没有夸奖的滋味。他怕失去夸奖,产生严重的害怕心理。
过度的夸奖,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变得焦虑,遇到事情就很容易退却和缺乏信心。
所以,夸奖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万不可过分地夸奖。
我们不妨看一看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子方法。
一天,卡尔·威特带着他的儿子到一个朋友家参加聚会,此时,他的儿子已经因为他的超常智力而小有名气。一位擅长数学的客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想考考小威特。卡尔·威特答应了,但他要求那位客人不管小威特答得怎样,都不可以过分地表扬自己的儿子。
这位客人一连给小威特出了三道数学题,小威特的聪明越来越使他感到惊异。而且每一道题小威特都能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此时,客人已不由自主地开始赞扬小威特了,老威特赶紧转移话题,这时客人才想起了两人的约定。
客人显得很兴奋,他又拿出更难的题来考小威特:“你再考虑考虑这道题,这道题是一位著名数学家考虑了3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的。我不敢保证你能做出来。”
“做出来了。”还没过半小时,小威特就喊道。
“不可能。”客人觉得难以置信。
看完了小威特的解答,客人不由得对他赞不绝口:“真是天才,那么你已胜过大数学家了!”老威特连忙接过话说:“您过奖了,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对数学很有心得。”
客人忽然间领会到老威特的意图,于是也点着头说:“是的,是的。”
在很多人看来,卡尔·威特对孩子的教育未免过于严苛,事实上他是非常赞同赏识教育的。只不过他认为,表扬不可过多过高,过多的赞美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要么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出色,要么就逐渐形成压力,为了夸奖而去做。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总是会忽略这一点,在这方面,卡尔·威特给父母们的忠告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赞美里。
家长的圈子升级,孩子的境界升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人人都明白。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延伸为:家长近朱则孩子赤,家长近墨则孩子黑。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交际圈子小了,邻里不往来了。但是成年人之间又有了别的交集:麻将圈、彩票圈、购物圈、八卦圈等,只要你有什么爱好,就能加入到现在的群体当中。其实,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更加普遍,有的人混豆瓣网,有的人玩校内网,有的人上开心网,很容易就成了“圈子里”的人。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跟着别人学坏,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给你的朋友圈子升升级。
如果孩子整天看到的是你晚上在和朋友们搓麻将,他肯定没有什么心思学习,也对你的印象不好;如果别人的家长都在家里打麻将,而你在家里看报纸或和朋友们谈论国际局势、社会民生等,他肯定能从比较当中得到一些积极意义的信息:我的爸爸是一个有水平的人,他的朋友也是一个很有水平的人。
父母的朋友对孩子影响非常重要,这是我办讲座的时候,一个热心的家长和我交流的时候说出来的。
这个家长有一个儿子,刚刚10岁,非常调皮。他们住在公寓里,和旁边的一户人家不怎么来往。有一次,这个家长的母亲病重,老公出差,孩子放学以后没有去处,就请求邻居能让孩子放学后在他们家待一会儿。
结果妈妈从医院回来,发现孩子很乖,坐在别人家的沙发上看百科全书。
“真是稀奇,这孩子从来没有这么听话过。”
“他很乖的,好像也很喜欢看书,今后就常来我们家看书吧。”那位家长说。
后来,这母亲做了饺子给邻居送点儿,有什么打折的消息也及时通报对面一声,慢慢两家的关系好起来了。孩子在家里还有点调皮,但是到了邻居家里,就乖乖地坐着读书,有时候能待上半天。
“妈妈,李阿姨有两个儿子,现在都是大学生。”这是儿子第一次告诉她邻居家的情况。
“你怎么知道呢?”
“是李阿姨对我说的。她说她的孩子也很爱读书,后来都上了大学,我将来也要上好大学!”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从在邻居家读书开始爱上学习的。比尔·盖茨也是从他的邻居那里爱上百科全书的,因为他的邻居在西雅图图书馆工作。邻里之间,就是一个朋友圈子。
我还知道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做程君的小女孩,非常调皮,身上没有一点女儿气,也不知道爱干净,她妈妈拿她没有办法。有一次,妈妈到她的姐姐家玩儿,遇见了姐姐的小姑,正好小姑也带着女儿来串门。
“玲玲马上就可以参加芭蕾的考级了。”小姑高兴地说,然后就让玲玲在客厅练一练舞步。这时候,窝在沙发里的程君第一次看到了芭蕾,看到玲玲在客厅轻盈地舞蹈起来。玲玲得到了家长们热烈的掌声,一向只能得到批评的程君破天荒地放下了手中的瓜子,也跟着鼓掌叫好。
回到家以后,程君对妈妈说:“妈妈,你说我能去学芭蕾吗?”
妈妈被这个天大的好消息震惊了半分钟,才说出来:“当然可以!”不过,就程君目前来说,可以从拉丁舞开始学起。就这样,假小子程君开始学起了拉丁舞,原本邋遢的她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而且拉丁舞跳得越来越好,得了市里舞蹈比赛的一等奖。
这两个故事里,妈妈并没有认识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她们只是走出了自己原来的小圈子,多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就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有时候,你的生活需要不断改变,孩子也需要在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中发展自己。
给孩子创造一个“一流”的氛围
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要把孩子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父母不必天天唠叨孩子,只要在家庭气氛及父母的行为中有一流的意识存在,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能养成一流意识,自觉地向着一流发展。
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家长的来信:
崔老师:
您好!我的孩子今年12岁,健康、漂亮,可是她不爱学习,不爱参加课外活动,好像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上个星期三学校举行演讲比赛,老师动员我的孩子报名,可是,她却甩甩头,以不屑的语气说道:“不去!得了奖又有什么意思?”
听老师说完这件事,我很生气,于是提醒她:“我和你爸爸的愿望就是你能考上重点中学,以后再考个好大学,你可是我们全部的希望!”不管我怎么耳提面命,她爸爸怎么严厉,孩子显示出来的依旧是和她年龄极不相符的消沉……
崔老师,您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孩子这样消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吗?
这位母亲的字迹清秀而不失风骨,但洋洋洒洒2000多字里透露出来的却是满腹的担忧和无奈。在信封里,还附有一个贴好邮票写好地址的空信封,看来这是一位做事十分周到的母亲。第二天,我很快给她回了信。
你好!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先讲个故事。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对她说:“孩子,永远都要坐前排。”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孩子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总是不多。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永争第一的勇气。撒切尔夫人的父亲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决定高度。给孩子创造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他们自然就会去力争一流。
一流的观念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像你一样,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流机构任职。其实,要把孩子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父母不必用嘴唠叨着子女将来要成为一流的人才,但在家庭气氛及父母的行为中一定要有那种意识存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断地养成一流意识,并且会逐渐发展和增强自身的能力。肖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曾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