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的革命
1005300000011

第11章 家庭教育的革命,家长的升级 (3)

第三章 家庭教育的革命,家长的升级 (3)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从一本本书开始的。就算是在家负责日常生活的妈妈,也可以读一些保健书、烹饪书、营养书等,来增加你的生活智慧,让家庭充满各种各样的乐趣。

同一个屋檐下,一边是麻将桌上的欢声笑语,一边是埋头学习的孩子,他怎能安心思考,怎能相信成年人的世界中最宝贵的是知识?只有当他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学习,学习是一种人生的常态时,他才会感受到这个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和关注。所以,奉劝家长们不要再实行两面派教育了。

家长读书,可以是自己行业内的指导书,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社科书籍。如果父母想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妨借孩子的书来读一读。不要担心自己读不太明白,会在孩子面前丢人,如果你能向他请教,他还能不懂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在学习当中和孩子沟通、交流,不仅可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还可让他感受到“原来我的学习也可以给父母带来快乐”,这对孩子来说,是证明他的价值的一刻。

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的父母们,现在也给自己订一个学习计划吧!

帮忙找工作——花多少钱都买不回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找工作困难,家长心急如焚,恨不得代孩子去面试,最后就上演了大人带孩子去面试的闹剧,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找到工作,给了孩子10万元!钱花出去了,工作是否能找到暂且不说,请问,花再多的钱能买得回孩子成长的机会吗?家长究竟太聪明还是太糊涂,该好好地算上一笔账了!

总是有家长跟我反映孩子找工作困难。

“我都被我那女儿急死了!你说这大学都念完了,本来指望她能找份好工作的,现在,天天窝在家里,一让她出去找工作她就把自己锁在屋里,最后憋了半天,跟我说她不敢。你说这公司又不是老虎,有什么好害怕的?”

“那后来呢?”我问。

“后来我帮她去找了呗!”家长说。

没等我说完,这位妈妈就介绍起她帮女儿找工作的情形:

“那天一大早,我那闺女就跟在我后面,两人来到面试的地方。到了后,我敲门,她就一直低着头,见门开了,一下子往我身后躲。为了给闺女壮胆,我就跟面试官聊起来了,我说:‘我闺女在学校成绩可好了,人缘也特别好,大家都很喜欢她……’面试官听到这里忽然猛地看了我一眼,这才注意到我身后还站着一人。你说我那闺女吧,老妈都豁出老脸给她壮胆了,她还是不争气,人家问她一句,她要么不说话,要么就蹦一两个字,你说这不急死人了吗?崔老师,你说,这孩子咋办啊?”

还有一例:

男孩毕业在家,不是愁眉苦脸地看着简历不说话,就是一头钻进屋子里,在网络游戏的厮杀中逃避这个世界。20几岁的大男孩还一直待在家里,别说他难受,就是父母看着也是又心急又心疼。男孩家境还算不错,父亲看着儿子找工作实在困难,就拿出10万块钱,走到儿子面前,对儿子说:“儿子,别担心,爸爸这里有10万块钱,拿去找工作……”

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

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长太爱孩子了!他们不愿意让孩子受一星半点儿的委屈,面对一星半点儿的困难。虽然这种爱出于善意,出于保护,但家长不知道正是因为这种不忍心,才造就了孩子现在不愿意面对工作的局面。如果家长继续保护,那么,孩子的将来就会十分危险!

家长的心情其实也可以理解,孩子嘛,在父母眼里再大也还是孩子,既然是孩子,难免忍不住去保护。但这样的保护将对孩子产生严重影响,家长必须要意识到这点!然后,告诉自己:孩子的成长,必须由他们自己来完成!尤其是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

找工作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极其难得的成长经历,在这一过程中,他能够学到很多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只有经历了这些,他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社会,学着为自己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只有慢慢经历了这些,最后才能真正融入这个社会。然而,很多父母不是带着孩子找工作,就是动辄给孩子很多钱,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很多东西不是用钱就可以买到的,不是吗?很多东西也不是别人可以代劳的,不是吗?只要家长插了手,那事情最终的结果也不会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孩子并没有得到成长,而家长也白白浪费了这个难得的教育机会。

很多家长总是说孩子不理解自己,总说孩子不省心,可是家长是否扪心自问过:“我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了吗?”

最后,奉劝家长朋友们:该硬起心肠的时候就不要心软,因为,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为前提,帮助和保护只能破坏他极好的成长机会!

舍不得他长大——没有舍就没有得

“宝贝,来,我们吃饭饭”、“等会儿坐车车”、“穿漂漂”……这种颠覆中文语法的说法,竟然是源于父母之爱。别把我们的老祖宗气活了,还是和孩子说几句标准的中国话吧。让孩子正常生活,他们才能长大。

“我的大儿儿!快过来,妈妈带你去买漂漂(即漂亮衣服)去,咱们一会儿啊,先坐车车,买完漂漂了,再去吃饭饭……”

奉劝这位家长把舌头捋直了说话。

孩子的心智是不成熟,但千万别小瞧了现在的孩子,我曾见过一个小女孩,虽然只有三岁半,但她完全可以分得清什么是溜须拍马,什么是撒娇发嗲。所以,孩子不需要成人用刻意的语言和行为去迎合他们的心理,孩子会根据自己内在的发展渐渐了解这个世界。相反,如果成人打乱了他们内在成长的秩序,总是刻意地营造“吃饭饭、坐车车”的氛围,实质上只是满足了家长的心理,而不利于孩子的心智成熟。家长不妨以自然的状态对待孩子,向孩子展示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

其实,家长的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宝贝,自然呵护备至,尤其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强大的作用,孩子更是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家长要给予十二分的宠爱,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不舍得孩子长大的心理,“吃饭饭”就是典型。孩子已经到了该走路的年龄,父母还总是欢欢喜喜地抱着;孩子上学了,书包从来都是家长整理;到了上大学的时候,父母仍然定期去孩子宿舍拿回该换洗的衣服,顺便帮孩子整理房间……

劳累的父母因为对孩子充满了爱,所以劳累得快乐,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家长朋友们,我们必须要舍得孩子长大!要知道,母亲的怀抱再温暖,也不如给他一双强健的翅膀,这样即使母亲不在身边,他也能飞翔;父亲的肩膀再结实,也不如给他站立的力量,这样即使父亲老去,他也能独立行走;无论父母是多么智慧、多么有能力,都不如教给他智慧和能力,这样才能让他独立面对世界。

作为父母,纵然再舍不得,也必须舍得,不能因为舍不得就牢牢地把他圈在自己爱的包围圈里,这对孩子是错误的爱。舍得让孩子长大,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著名作家毕淑敏就做过这样狠心的事!

有一天,她的儿子要出门,虽然外面阳光很好,但是刮着大风。毕淑敏就告诉儿子今天的天气预报是风力多少,气温多少。北方的冬天有时候阳光明晃晃的,但有风就不暖和。如果冻病了,会发烧咳嗽……话说完了,儿子还是执意不穿厚衣服。毕淑敏就不再说什么,看着他穿着单薄的衣服跑了出去。

在毕淑敏看来,也许他那时候就记住了冬天穿衣服,不仅要看有没有太阳,也要看有没有风。要让孩子长大,就需要让他体验,即使冻病了,他也会因此明白要为自己负责。

估计这样的父母很少,大概都是扭着孩子让他穿厚衣服,否则就硬不让他出门吧?舍不得孩子受苦,无形中就剥夺了他体验生活的权利,剥夺了他长大的权利。

在生活中,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机会和空间,以舍得的心理让孩子长大。在毕淑敏的身上还发生过一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毕淑敏曾经做过许多年的医生,她的儿子也因此几乎没有去过医院。为了让孩子学会看病,有一次,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时候,她狠狠心,让儿子自己去医院看病。

“你都这么大了,得学会生病。”毕淑敏说。

“生病还得学吗?我这不是已经病了吗?”孩子大吃一惊。

“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该怎么办,找你。”孩子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最终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就找我爸。”

对于一个生病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逼问显得很残忍。但毕淑敏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她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到医院去看病?”孩子问道。

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回答,儿子说了声“好吧”。

“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买一个……”毕淑敏说。

“什么本?”儿子不解。

“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叫你化验你就到化验室去,先划价,后交费。等出化验结果的时候要竖起耳朵,不要叫到了你的名字没听清……”毕淑敏喋喋不休地教着儿子。

“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最后,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可想而知,毕淑敏内心的煎熬,她甚至后悔和责怪自己。她焦急地忍耐着时间一点点滑过。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

儿子回来了,并且骄傲地说:“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随后,他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都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要我说,舍不得孩子,孩子就长不大。长不大的孩子,就没有主见、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无法面对竞争、无法承担挫折……家长们,赶紧撒手吧!

蓝领热风行:这真的是好的选择吗

大学生就业难,慢慢变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证据,摆在很多家长面前。孩子将来到底何去何从?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好不坏,或者是考重点大学希望不大的学生家长,一直期望有谁能给一个说法。

很多人看问题只看现象,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就觉得是读书无用了,知识不值钱了;看到有小学文化的人当了办公室主任,更确信上学是浪费时间又花钱的事,不如早工作早挣钱。这样的父母,自然会支持孩子的学习,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到自己“有路可退”,也就不那么用心读书了。

我有一个朋友在上海工作,现在是很有实力的老板,但是他并非什么名校出身,也没有留洋镀过金,地道的“土特产”。有趣的是,这个英文不会半句的人,还总是和外国人做生意,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朋友圈子也在逐渐升级。我在出差的时候,约他出来喝茶。

茶没喝上半杯,他就开始谈起了自己的生意经,我也谈起了我的教育经。

“最近国内的就业形势严峻啊,作为一名成功人士,你也不想帮助我们社会消化几个大学生?”我开玩笑地问他。

“公司招人的事情,我具体不清楚,是人力资源那边的事情。我们好像一直在招技工,有技术就行了,啥大学不大学的,我还怕庙小了供不下菩萨呢。”他说往年车间很缺人,现在赶上金融危机了,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但他们没有裁员,只是缩减了招人的规模,主要还是想找一些有技术的人才。

“看来读书真的不值钱了!”我故意试探着问。

“那可不是。”他说。现在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学历高的人,比如有一些只知道读书抄论文的人,那就不吃香,还不如一个老老实实会做事的人,但是从员工本人的发展来看,还是有知识好。一个多花了4年时间读书的人,他上升的空间绝对比拿这4年时间打工的人要多得多,不是因为他的学历值钱,而是因为领导觉得他的思维格局更广一些。

看来,老板还是买读书的账的。

其实,分析一下现在的蓝领热,家长就能豁然开朗了。我们国家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几年,有的公司来中国办厂,这时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我们国家现在就是一个世界工厂,从袜子、玩具到手机电器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这段时间过去了,我们就会大大地需要脑力劳动者,不一定是读书很多的人,但一定是有头脑的人,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读书也能有头脑的人呢,大部分人还是需要在系统的学习中接触到新的、深的东西。从小就去打工,根本没有时间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也没有条件去“做梦”,这样的人生才是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