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心便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半径就是我们努力的程度。半径越大,努力越多,实现的人生之圆就越大、越完美。
分析3:圆有时候也可以看成一个句号,人生是一处风景中的一个“段落”,里面由许多句子组成,长短不一。每一个句号,其实就是人生的精彩点,所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2.请以“曲线有丰富的含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分析:先看主题,反复读,再抓关键字词——曲线、丰富、含义。
曲线的特点在于它的“曲”,“曲”可以引申为曲折、挫折、坎坷,这便是它的丰富含义。这样“曲线”与“人生”就可以结合起来了。
另外,还有生活态度、历史和现实是非曲直、思维方式、个人经历、自然现象等,都可以去联想与思考。
总结:这类主题的作文就是通过抓住一个点来放大、延伸,切入口一定要小,不要喊口号,不要空感叹,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意。
3.联想:一个圆,一条曲线,都属于几何体,似乎是数学范畴。那么,数字呢?可以吗?
问:6+1=?
答:7。正确。但是,我说等于0,行吗?为什么?
解:六天被迫正常学习,勤奋努力,但是加上一天休息,而这一天却可以肆意挥霍,全然将知识忘于脑后。到了第二个星期上课,老师复习提问,全然不知,为0。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知识需要温习与巩固,也可抨击目前有些学生抓住休息时间狠命玩的现状,答案不唯一。
类似:1+1+1=100,为什么?
一份父爱,一份母爱,一份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这便是幸福,此为满分100!
再如100-1=0等,引出“勿以恶小而为之”、“蝴蝶效应”等主题作文。
所以,作文也可以像数学一样进行巧思妙解,既创新又有趣,如此作文,还难吗?
(二)景物作文的巧思妙解
景物作文的巧思妙解的一句秘诀就是:别把眼中的景物太当真。
什么意思?就是指任何一种景物都有多重意思,花非花,草非草,木非木,叶非叶。
问1:如果你在一个公园的湖畔休憩,然后将所观察到的景物写成一篇作文,你会如何构思,提炼意境?
提示:当湖面安静时,湖边的景物非常清晰地倒映在水中;而风一吹,湖面波光粼粼,湖边景物在水中的倒影也变得模糊起来。这样一个过程,是不是有什么人生启示?
温馨点醒: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宁静的内心,让心灵之湖变得澄澈,这样才能在纷繁的世界里,将周围的事物看得清清楚楚,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这篇作文可以先用优美的语言去描写湖畔景色,注意详略得当,中间可穿插某一件小事或某一个人(不穿插也行,看行文安排)。然后,慢慢由景过渡到情,再过渡到理。最后,在结尾处用提炼出来的精美语言突出全文的“意”。如此,一篇成功的作文便诞生了。如果你写出这样意境优美、文字优美、情感细腻的文章,在班里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一定会引得同学们注意。
问2:看到街边替人修补鞋子的老人,你会有什么感触?
答:生活的卑微、坚强自力、甘于平淡等。
都对!可否再提升一下?
提示:比如你是个虚荣的人,对这样平凡的人不屑一顾,可中间发生了某一件小事,虽微小,却足以让你震撼、感动。老人补鞋,却也修补了你的虚荣之心。文章的高度、意境立刻就出来了。
再如,你是一位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缺乏自信;而老人虽平凡、卑微,却对生活很乐观。老人的微笑,他的豁达开朗,如一束明媚的阳光,为你阴霾的生活送来一道自信的光芒。他补鞋,却也修补了你的卑怯之心。
还如……
同学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构思与挖掘能力吧!
问3:一辆普通自行车有多重?
A. 十五克?B. 十五千克?C. 十五吨?D. 无法称量
答:B。
正确。
请散开思维,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去想,选什么答案? D,为什么?
故事:一次,一位老师也是出了同样的题目问同学们,同学们大多选择了B,而有一位衣着破旧的同学执意要选D,其他人都嘲笑他。后来,在老师的询问下,同学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的父亲就是一个修车师傅,他在生活上、学习上的所有开销都是他父亲辛苦修车赚来的,所以,于他而言,小小的自行车就代表着情深似海的父爱。如此父爱,能称出重量吗?
提示:简单的自行车上升到爱的高度,这就是“炼意”。每件物品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或所寄寓的情感。这类状物文就不能用肉眼所见的和简单感受到的素材来写,而是要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构思。
自行车居然会无法称出重量,神奇吧?这就是巧思妙解学作文!
温馨点醒:所以,请你们尽量放胆,放胆,再放胆,将心灵体验空间充分打开,感受景物的多重奥妙。千万不要束缚自己的思想,说小草只能是坚强的;老师只能是园丁、蜡烛;老鼠过街,只能是人人喊打。这样,你的作文格局太小、思路太窄,你只能越写越落后于别人。
只有傻瓜才会去抄作文,也只有傻瓜才会去背作文模板,对吗?
什么文的开头需要开门见山式、留有悬念式、总领全文式?其实,根本不用刻意去学。当你对一种景物有独特见解时,你完全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来开好作文的头。假如刻意去构思,反而会使作文留有划痕。而行文如流水,潺潺韵远,才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三、例文精选
一棵老树的善心
陈晓辉
这是一棵柔弱的小树。它长于一处被废弃的破院子里,两米来高,枝丫瘦骨嶙峋,开始泛黄的叶片零零散散。要不是树身挨着墙沿,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倒下,枯萎而亡。
一日晚上,风掣电闪,倾盆大雨,温度骤降十多度。次日清晨,人们都裹足了衣服,时不时双手相搓。经过那处废弃的小院时,我突然发现墙倒了。而那棵小树却歪在那里,随风摇晃,样子凄惨不堪。我叹气说:“唉,兴许今年这个冬天是它生命最后的期限了。”
其间,我去外地出了趟差。出差归来后,气温慢慢回升,不再是寒冷逼人,我心里也就自然想起了它,想看看它究竟有没有枯萎。到了小院的时候,我惊住了,它不但没有倒下,反而倔犟地立在寒风中,坚韧勇敢,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瑟瑟发抖。
“究竟是什么让它‘起死回生’的呢?”
好奇中,我听到了清晰的咳嗽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弯着腰,手提着一个布袋朝我这边走来。老婆婆在我身边停下,用她那干燥且皱纹清晰的手从袋子里取出布条,然后朝我笑笑,示意我帮她将这些布条缠在树上。我仿佛明白了什么似的,接过布条问道:“婆婆,原来是你救了这棵小树啊,怪不得它比以前挺拔,比以前……”
老婆婆赶忙打断我的话,指了指我背后的那棵老树。我有些迷惑,眨了眨眼,听老婆婆讲完。原来,老婆婆担心墙倒之后这棵小树会失去依靠,维系不了自己的生命,就带了把小锄头,想将其锄回家养。可当她用锄头小心翼翼地锄下去之后,惊奇地发现:这棵树纤细的树根被不远处那棵老树粗壮的树根紧紧地缠绕着,包裹着。也就是这样,这棵小树才能一直存活至今。
听完老婆婆所讲,我赶忙转过身去观察那棵老树,投以敬意的目光。同样是被风雨侵袭、雷电摧残、阳光暴晒的它,却依然慷慨无畏地用自己那吸收养料的根,保护着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同胞,让它可以迎接第二天晨起的太阳,享受新的阳光雨露。这样的品质,让我瞬间感动无比。
有一天,我去邮局拿包裹,在马路边上又看到了那位老婆婆。她系着一条灰色的围巾,戴着一副老花镜,正用手中的针缝补着衣服。她旁边坐着一位中年妇女,一直催着老婆婆,让她补得快些。老婆婆将补好后的衣服递给中年妇女,然后从妇女手里接过几枚硬币。我本想上去同老婆婆打个招呼,可是,只见收了钱的老婆婆摘掉老花镜,起身走向马路对面,将手中的硬币放到了一位乞讨者面前的一个旧碗里。那衣衫破烂的乞讨者或许在打盹,或许是盲人,他并没有发现老婆婆的施舍。
看着老婆婆回到自己的摊位上,重新戴上老花镜,弯下腰整理手边的衣物时,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我突然想起她弯腰给小树缠布的情形,想起了那棵老树。我仿佛明白了,那棵老树不正是善良的老婆婆的化身吗?并没有什么利益和好处促使他们这样去做,而完全是出于一种内在的善心,一种对弱者的同情与呵护。
卑微、平凡,甚至被人们所忽略的他们,却拥有如此可贵的善良之心。而这样的善心,便是生命中的美,感动你我,温暖如花,会焐热一个寒冷的冬天,带给一个民族明天的希望……
提示:树与老人的善心相结合,揭示出卑微的善念是生命中的美的主题,这样的构思,便是从景物作文的巧思妙解中提炼出来的。
温馨点醒:我们种竹子,前五年浇水、施肥,一点反应都没有,如果放弃了,也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如果坚持到第六年,竹子可在六天内突然长到二十七米。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惠风常吹、细水长流才是真正的情调。所以,作文重在累积——多读、多写、多看、多听、多思、多联想、多否定、多孤独、多忧伤、多感动!
§§§第三节写景状物文的创作与构思
很多学生经常反映,作文实在没什么东西可写,每次写作文,都是在套用资料,反复运用之前写过的一些人物、故事等素材。可一旦主题或作文命题超出了套用范围之外,或从来没有写过,就傻眼了,而这样的作文纯粹是在凑字数。其实,一个写作者,需要的是一颗很有灵性的心。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天地之大,无所不包,我们仅以一株草,就可以与坚韧、生命、黑暗、光明、残缺、寂寞、永恒、希望、人生、渺小、伟大等主题相结合。草可以是高大强者的象征,也可以是卑微之人的象征,更可以是柔弱的生命个体的象征,诸如此类,怎会没有素材可写?
一、故事赏析
犹太人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母亲同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突然起火,你会带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那么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无形、无色也无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应该带走的不是别的,而是这个宝贝。这个宝贝就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永远跟随着你。”
思考:为什么智慧胜过金钱、首饰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如果将生活中的智慧与写作结合起来,那么这样的智慧于写作而言是不是也同样重要?是《作文范本》、《作文考场宝典》、《作文技巧大全》等实际作文书重要呢,还是一份深藏于内心的睿智的写作悟性重要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练分析
1.学会“极端自私”地欣赏景物之美
看到这个小标题,同学们肯定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要“自私”,而且还要“极端”?
我们先来看一段徐志摩的话:“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翡冷翠山居闲话》)
再如,经历过生死的人,就会非常懂得珍惜生活,对生活就非常“自私”,害怕时间逝去,珍惜不已。濒临死亡的人,只要觉得自己能活下去,就能体会到幸福。
接着试想,是不是当我们真的非常非常喜欢某一件事物的时候,就会变得很紧张,而无所谓的时候,就会很随意?如果你带着随意的心去观察景物,那么你所欣赏到的美也肯定是表面的、浮夸的、不震撼人心的、人云亦云的。而当你独自一人静下心来,带着怜悯与感动、感恩生活的心去观察,去接触自然时,任何景物在你眼里都是美好的。看着它们,你就会产生抒发情感的欲望。这时,要想写一篇文章,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写出“心境之景”
古人云:“为文之首,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这句话鲜明地提出了作文“练识”(炼意)的创新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中的任何一处景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再进行联想与思考,从而“炼”出与众不同的“意”。如前面的“自行车”、“苹果”。
很多人在写作时总埋怨自己写的景物单调、乏味,远没有名家笔下的景物生动、传神。原因是你忽略了“心境之景”。
请看鲁迅先生的《故乡》。因为“我”“这次回乡没有什么好心情”,所以,在渐进故乡时,“我”看到的是一幅荒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离别故乡时,由于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希望,便再现出儿时美好的画面来:“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同样是故乡,作者的心情变了,景色也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景可由心而生,也可由心而灭。
比如,原本角落里一株黯淡无光的植物,你毫不在乎,可是,当你仔细观察或经人指点后,突然懂得了它身上的精神,这时候,这株植物便焕发出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