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延安女兵(第一卷)
9860500000023

第23章 延安岁月

马进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当时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全国各族人民所向往的地方。在巍巍宝塔山下聚集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也培育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

在延安,从领袖到群众,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十分刻苦认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我在延安抗大、女大、党校都学习过,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时间最长,那时经常听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报告。由于我学习刻苦,进步较快,1940年荣获了“学习模范”的称号。这年3月8日,毛泽东主席为我题了词:“正确的方向,艰苦的作风,胜利是我们的”。这个光辉题词,一直鼓舞着我奋斗了60多年。我常想,什么是正确的方向,就是坚定不移跟着党走,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党的利益。怎样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就是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不断提高觉悟,不断改正缺点。只要始终坚持这样做了,就能保持正确的方向,不管遇到什么风浪,都不会动摇。

延安时期,中央领导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亲密无间。那时,对上级领导很少称职务,对中央领导,除毛主席因习惯喊“主席”外,其他都称同志,如朱德同志、恩来同志、少奇同志,都感到很亲切。中央领导同志一点架子也没有,和大家一起工作、学习、娱乐、劳动。主席作的报告都是站着讲,大家围着他坐成一圈,很随便,也没什么警卫,秩序很好。文艺演出时,主席和其他领导与群众坐在一起,打篮球有时恩来同志当裁判,朱老总等当队员。无论是领袖还是炊事员、马夫,都感到政治上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关心。1945年主席要到重庆去与国民党谈判,大家都不放心,劝他不要亲自去,但他非去不可。走时,许多干部、学生、老百姓到机场送行,我也去了,心情很激动,主要是为主席此行担心。但主席镇定自若,上了飞机站在机舱门口拿着一顶洋帽子跟我们打招呼。那时,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十分信任,千方百计支援我们。我们到农村去开会发动群众,老百姓整夜为我们站岗放哨。看到我们草鞋坏了,大嫂大姐一夜不睡也要编出一双。一次行军路上遇到敌机轰炸扫射,大家就地卧倒,牲口都跑光了,不多时,周围村里的老百姓就主动把跑了的牲口送了回来。那时,老百姓只要看到是部队的牲口,就马上送了回来,唯恐耽误了部队的事情。那时的党群、军民关系真如鱼水一样密切,说明人民群众对党对人民军队是多么信任、多么爱戴,这是我们的胜利之本,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靠山和力量源泉。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有力武器,这一点我在延安体会特别深。那时,同志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家常便饭”,很自然,没什么顾虑。一个同志有了缺点错误,大家都能及时真诚地提出批评。有时为一个问题争得脸红脖子粗,但过后谁也不会记在心上。首长们有了缺点,马夫或通讯员照样批评。首长照样作自我批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方法也是不拘一格,有时是在党的生活会上,有时是在饭后散步谈心时,同志之间有话就说,坦诚相待,没有隔阂,没有疙瘩,感情非常真挚。60年了,我和那时在一起的同志们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深厚的情谊。

当时的延安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生活十分艰苦,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中央号召开展延安大生产运动,毛主席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粮,就开荒种地;没有衣,自己纺纱织布。中央领导和群众一起生产劳动,同甘共苦,没有等级差别和特权。主席和大家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除工作需要外出有马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一样。主席给我们上课,最多前面摆张破桌子。他们穿的衣服和我们一样补了又补。那时,我们都是大姑娘,也爱美,但条件就是那样,只是多拆洗几次,整洁干净就行了,有几件衣服我至今还保留着。延安时期使我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吃穿不讲究,一直也没有做过几件时髦衣服。一些同志说我跟不上形势,我感到比起延安时期现在是够好的了。我常常提醒自己,生活条件好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丢了这个作风,就是丢了共产党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