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日本民间就有大量关于妖怪的传说。有人说身处岛国的民族心理上有种神秘主义的倾向,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森林、山川、池沼,这些自然环境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生活中一旦发生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从对神的崇拜到妖怪信仰,这种蜕变,反映了人们解释自然时观念的变化。直到近代,人们渐渐变得不相信妖怪了,那些妖怪的传说几乎变成了遥远的过去,“妖怪信仰”渐渐衰退。然而传统妖怪文化仍有表现自己的阵地:漫画、电影、玩具、电子游戏……在这些虚拟的空间里,妖怪们比以往更加活灵活现。在日本,妖怪有“传统妖怪”和“创作妖怪”的区别。说白了,传统妖怪就是古已有之、流传已久的妖怪,比如天狗、河童、九尾狐等等;创作妖怪则是近现代的作家、画家根据剧情的需要创作出来的“新妖怪”,或经过加工和改造的妖怪,比如《鬼太郎》里的鼠男和宫崎骏笔下的龙猫。可以说,这些创作妖怪就是现代人为妖怪家族增添的新成员,比如宫崎骏创作的龙猫和树精,已经被载入了日本妖怪文化百科书中。
被誉为“妖怪博士”、研究过四百多种妖怪的“日本妖怪学”专家井上圆了说,小孩子在家里,时常听到妖怪故事,受到怪谈影响,自然会相信妖怪的存在。妖怪的传说,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日本与西洋相比“妖怪独多”,原因是从小就养成了相信怪谈的习惯,而日后每每遇到阴森的情境,或者在空寂的地方听到细微的声音,心里就会生出与妖怪有关的想象。水木茂先生也说:“妖怪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或许现在仍存在着妖怪,只是我们不知道妖怪躲在什么地方罢了。我曾经试着走访传说中‘小豆洗’曾经出没过的河谷,但是呢,这种妖怪不到夜晚是不会出现的,人类会经过的路上也不会出现,足见妖怪并不喜欢亲近人类……”
古时的日本是个以农耕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国家。现代化之后的日本,还是有一些地方生产农作物。山野和乡间的虫叫蛙鸣,还有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怪声”,在黑黢黢的夜里,经过人们想象力的酝酿,一定会变得非常恐怖吧。“听到那声音,就会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那里……你会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去幻想那东西是什么模样,虽然看不见,但你就是知道确实有什么东西在那里。来自个体遭受到监视或威胁的恐惧和直觉,妖怪就是这样诞生的。”[7]妖怪的传说,往往是以质朴的虚构形式来描述人们真实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类真实的世俗生活情态。
自然界本身同时拥有创造和毁灭的力量。无法掌控这种力量,使人们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的心理,加上日本的地理环境,给信奉“万物有灵”的日本传统宗教提供了土壤,也造就了自古以来绵延不绝的妖怪传说。井上圆了认为,远古的人们处于“感觉时代”,觉得一切事物都在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之内,不能想象“无形无质”的东西。所以,即使面对自己理解不了、把握不住的现象,也要用实际存在的东西来说明。那时候的人们相信山川草木、风霜雪雨各有其灵,而且是有形的。随着时代渐进,人们进入了“想象时代”,这时候的妖怪鬼神虽然也有形有质,但是和“感觉时代”相比,妖怪们的“人性”大大增加。比如雷神的神器是大鼓,雨神随身携带着水瓶,电母拿着明晃晃的镜子等等,妖怪的面貌被想象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
人们以妖怪为名来解释未知之物,也安慰自己心底由“未知”引起的恐惧和无力感,把那些无法用常理判断的现象解释为是妖怪在捣乱,并想出各种破解妖术的办法。这其实是借助某种仪式,达到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目的。有人说妖怪其实是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接口。妖怪的传说之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确实包含了这样的因素在内。
日本的妖怪传说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在日本,很早就有类似于中国“志怪小说”的“怪谈文学”。这些故事中,有不少来源于中国和朝鲜半岛。在《日本电影导论》一书的附录上有对“怪谈”的解释:“怪谈(Kaidan):一些鬼故事,怪诞,一般起源于中国,被西方作家小泉八云推广开来(小林正树将其改编成电影《怪谈》,1964年)。”[8]这些起源于中国的传闻和故事得以流入日本,是以佛教为开始的契机的。公元5世纪时,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一些神话故事就借由佛经东渡扶桑了。这一时期,神话故事多以佛教“说话”的形式出现,是用来教化信徒、弘扬佛法的。此后,随着中国古代典籍流入日本,一些神怪故事渐渐融入日本文化,对日本艺术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创作于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中出现了对灵异现象的描写,就是一个例证。后来,妖怪故事与佛教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而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在物语文学中频频出现。这些故事,基本上是宣扬因果循环、善恶报应的思想。它们怪诞离奇的情节非常吸引读者(有时是听众),于是,这些故事就成了街谈巷议的谈资,并得以广泛流传。到了江户时代,“平民写作”风潮涌起,其中,妖怪故事为数不少。这些妖怪故事,结合了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会了日本的自然乡土特色和民族性格,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妖怪文化”。
五、日本妖怪学
“妖怪学”这一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术语,但自古以来日本民间对妖怪的“非正式”研究却一直存在。也正是这些非正式的研究,构成了“妖怪学”最终形成的基底。比如说,日本民间对妖怪的分类一直沿用至今(如おばけ是指物怪,おに則是指类似于桃太郎中鬼王的妖怪,ゆうれい是指幽灵),并随着人们的搜集和整理,渐渐形成谱系规整、类别繁多的“妖怪世界”。明治时期以来,日籍作家小泉八云和民俗学家柳田邦男、折口信夫、河合隼雄等人都对日本传统的妖怪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重新考量了这些流传已久的妖怪传说。由此,渐渐形成了今天的“妖怪学”。
在日本,最先采用“妖怪学”这个术语的是井上圆了(1858~1919年)。他在妖怪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于明治十九年(1886年)创建了“不思议研究会”,次年还以“不思议室主人”的名号发行了《妖怪玄谈》。在他的主持和倡导下,日本“妖怪研究会”于1891年成立。井上圆了还搜集各种有关妖怪的传闻和资料到全国各地演讲。自古以来,日本关于妖怪的传说何其丰富!井上圆了在搜集了大量资料之后,于1893至1894年将资料分类、删减,自叙“可用资料仅有十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煌煌八卷的巨著《妖怪学讲义》。此书共研究妖怪四百多种,分为八部,厚达2058页。此书出版以后流行甚广,而且受到当时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评论说:“日人井上圆了氏,有妖怪学讲义之著,甚见重于其国人,甚有益于其民俗。”“其精思明论,令余钦佩崇拜,不可名状。”蔡元培还曾翻译并重新梳理、简化此书,使此书得以在中国出版。
有人说,是井上圆了使妖怪学研究在日本流行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问题。日本虽然自古就有无数妖怪传说、以妖怪为主题的各种艺术作品,但将妖怪作为研究对象做如此深入的剖析还真是前无古人。因此,将井上圆了奉为“妖怪学鼻祖”并不为过。
然而笔者在看过蔡元培翻译的《妖怪学讲义》之后才发现,井上圆了研究妖怪学的目的与后来水木茂等人“复兴妖怪学”的目的和主导精神竟然是截然不同的!看过《鬼太郎》的人们都知道,水木茂对妖怪是完全抱有喜爱、认同甚至是着迷的心理,而井上圆了研究妖怪的目的却是为了弘扬科学精神,让人们破除迷信、看穿妖怪的“真面目”。井上圆了在《妖怪学讲义》的自序中说得很明白:“余之所以发行妖怪学讲义也,世人或以为出于好奇之余,弄无用之闲谈。夫好奇而弄闲谈,予虽不肖,亦不屑为也。余所以及此者,实有不得已者在焉。余尝以为吾邦明治之鸿业,一半既成,一半未成。政治上之革新既往,道德上之革新未来。方今天下,法律愈密,而道德日衰。乡曲无赖之徒,有藉壮士以虐良民者。有不学无术,横议时事,诡谲阴险,无所不至。居然以政治家自任者。有黄口少年,乳臭未干,仅读数卷之西籍,生吞活剥,俨然以学者自居者。有贪利无厌者,节义之风,廉耻之俗,荡然扫地。是岂可无一大革新耶?而革新之道,舍教育宗教将何求?是余所以禀生于宗教界,投身于教育海,日夜孜孜,图报国恩于万一也。夫世人之所以亟待教育宗教者,以其心中之谜云,隐智日之光。不去其迷心,则道德革新之功,实无可期。是又余所以向设哲学馆,以养成教育家宗教家。今又发行妖怪学讲义,以与有志者诸君共讲究之也。”[9]
由此可见,井上圆了发起妖怪学研究绝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以此为救国救民之途。《妖怪学》一书共分为理学、医学、纯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教育学、杂类七大部类,从各种角度将流传千年的妖怪传说逐一分析、批驳。以科学为标尺对传说测量的结果是:这些传说只是无稽之谈,关于妖怪的种种传闻足以蛊惑民心!这是笔者在读此书之前所始料未及的。现在人们谈及井上圆了,大多关注的是他对妖怪学研究的热心,很少论及他的观点。他“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妖怪”,目的不是为妖怪在学术领域争取一席之地,而是“拆穿妖怪的西洋镜”。
到了1923年,妖怪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江马务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妖怪从古至今的形象变化进行分析,出版了《日本妖怪变化史》,旨在探讨人们看待妖怪的主观感情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他在书中指出:一些古人认为十分怪异的现象(“幻化物”),在现在的人们看来却十分正常。妖怪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拓展而变化、减少。这和井上圆了所希望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而1936年柳田国男对妖怪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被誉为“日本民俗学之父”的柳田国男,在研究民间信仰时发现了妖怪传说的民俗学意义,他在《妖怪谈义》中论述了妖怪与神的渊源关系,认为妖怪其实就是神的变体,是沦落在凡间的神。在人间广泛流传的妖怪传说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研究民族的历史和人们的心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39年,柳田国男编纂了《全国妖怪事典》,囊括了日本绝大多数妖怪的名目,为以后的妖怪学研究建立了一个基础。从此以后,对妖怪的研究开始出现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更为多样的角度。
近年来,对妖怪的研究仍然在继续。1994年出版的《都市百鬼夜行的见闻》、1997年的《江户时代东京怪异文化的创立与变迁》、2001年的《世界妖精,妖怪事典》等著作不断问世。2000年,朝日新闻社举办了《大妖怪展》,在京都、神户、神冈、岐阜巡回展出;2001年佐仓市国立民俗博物馆还举办了《异界万花镜》的展览。这些作品的问世和展览的举行,表明一度淡出人们视野的妖怪并没有被遗忘。对妖怪的研究,无论是采用井上圆了提倡的科学方法还是柳田国男等人采用的民俗学角度,都是在研究人类社会、人类自己。
第二节 一些典型的妖怪
说到日本传统妖怪的数量,用多如牛毛来形容绝非言过其实。迄今为止,恐怕没有谁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来。因此想要详尽地对妖怪进行一番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就连对妖怪进行分类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分类的标准如果掌握不好,就很容易交叉、重合或者漏掉某些妖怪。刚刚开始了解日本传统妖怪时,笔者尝试着对日本妖怪分类,结果不用说,不仅行家们觉得不妥,就连自己也看不过去。后来幸亏得到本书插图作者李墨谦的指点才觉得有了些眉目,论说起来也方便多了。下面,就将日本常见的传统妖怪大致分成六类,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天生异物类
此类妖怪,指的是河童、鬼族等等天然生成、没有经过修炼或者变化的妖怪。他们生来就不同于人类、有天然的法力和独特的生活习性,属于别的种族。
1.河童
由于是一个岛国,日本被称为“水域文化国家”。在日本的妖怪中,与水有关的妖怪确实不少。桥姬、川獭、人鱼、舟幽灵、川姬……然而这些妖怪都不如河童更为人熟知。
河童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妖怪,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有人说,能在江河中乘风破浪的河童,原型可能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鳄鱼。根据妖怪画大师鸟山石燕作品的分类,河童位于《百鬼夜行绘卷》中的前篇“阴”类,生活在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水池中,因分布广泛,又依各地的风俗习惯而有不尽相同的叫法,东北一带叫做めどち或めんつち,在西日本是がたろ,中国、四国一带又称其为かわこ、えんこう,但这些名称的共同点是都有“住在河川的孩子”的意思。这也是“河童”得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