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水木之路”,就来到了被称为“妖怪乐园”的水木茂纪念馆。这个纪念馆,与迪斯尼乐园、吉卜力美术馆一样,是将动漫中的人物和场景真实地展示出来的地方。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水木茂先生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还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先生创作出来的妖怪世界。在纪念馆内,有“水木茂工作间”、“鬼太郎的妖怪房子”、“妖怪们的洞窟”、以鬼太郎为主题的“鬼太郎知识大辞典”以及水木茂在各地搜集到的关于妖怪的资料。纪念馆内外的妖怪雕像,如站在茶碗里的眼球老爹、婴儿鬼太郎与父亲、鬼太郎的木屐、鼠男、河童三平等妖怪的铜像,造型生动有趣,一下子就能把人们拉到水木茂创作出来的妖怪世界。正如上文所说,在电影《妖怪大战争》中,正男为了弄清楚“拌腿猫”的来历来到了水木茂纪念馆,在通向纪念馆的“水木之路”上,伫立着子泣爷、鬼太郎、眼球老爹……的雕像,分明就是水木茂笔下的妖怪小镇。正男在参观了水木茂纪念馆以后,才相信自己遇到的“拌腿猫”就是妖怪。由此看来“水木茂纪念馆”的确是一部立体的“日本妖怪大百科”。
毋庸置疑,没有水木茂就没有现在境港市的面貌。一位漫画家能对一座城市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日本式”的奇迹。“水木茂纪念馆”在日本的影响与迪斯尼在美国的地位可以相提并论,自从开馆以来,前来游玩的大人和孩子就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更是人潮拥挤。而且随着妖怪文化的升温,这儿也逐渐成为外国游客参观的一个景点。
水木茂纪念馆网址:http://www.sakaiminato.net/mizuki/,不能亲自去体验的朋友们不妨先去神游一番。
第二节 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片
在宫崎骏的动画中,有一种对传统的近乎偏执的喜爱。宫崎骏自己也说他对古朴的生活和思想情有独钟,并认为现代日本已经堕落到了令人不堪忍受的地步。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十分明显地表达出了这样的观念——《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无不包含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这是宫崎骏的执着和可敬之处,也是他的作品总是盘旋在相似主题上的根源。
妖怪文化,始终是构成宫崎骏电影甚至是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的一个要素。自不必说让妖怪唱主角的《千与千寻》,在《龙猫》、《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动画片中也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妖怪文化传统。即便是2008年新推出的《悬崖上的金鱼姬》,也还是能看到妖怪文化的基因。这部改编自人鱼传说的动画片,虽然没有超越他本人以前的作品,也把传统人鱼故事中的悲剧色彩淡化了很多,但影片仍然带有宫崎骏式的忧虑和反思。而高畑勋执导的《百变狸猫》,利用传统的狸猫传说表达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很巧妙地呈现出了传说中狸猫的种种本领和逸闻趣事。在此,就选出几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试着做一些分析。
一、《千与千寻》中的妖怪与日本“汤文化”
《千与千寻》,日文原名为《千与千寻的神隐》。神隐,在日文中的意思是小孩子突然不知去向。在现实生活中,小孩子如果突然失踪自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在这部电影中,千寻的“神隐”发生在幻想的空间里,她所经历的一切,父母都一无所知,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在千寻父母眼中,他们不过是散了一会儿步。然而,那些落在车上的树叶和尘土,提醒着千寻刚刚发生的并不是一场梦;她头上的发圈也在千寻转身的刹那闪出一线灵光,似乎在证明她在幻想世界中的经历并非毫无意义的白日梦。就是在这个父母全然不知的时空里,千寻从一个“又没用,又爱撒娇,又爱哭”的“蠢丫头”(初见千寻时,汤婆婆对她的评价)变成了一个淡定勇敢、坚强理智的少女,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确立。当众人都不敢承担的工作压到她肩上时;当她为了救小白踏上没有回程的列车时;当她在汤婆婆的威胁下从容镇定地救出父母时;当她在回到原来的世界之前松开小白的手时;当她看到父母之后,听从小白的叮嘱忍着不回头看时……千寻已经比许多成年人——比如她的父母——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千与千寻》讲的是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在汤婆婆的浴场,没有工作就无法生存,没有勇气就变得像泡沫一样透明,甚至变成空气永远地消失在虚幻的国度里。懦弱和哭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为了得到工作、生存下去,即使是被拒绝也要“死缠烂打”,否则就要被汤婆婆变成动物。为了拯救父母并回到原来的世界,即使再辛苦也要忍耐,也要坚持下去等待机会,绝不能说放弃。在这个世界,父母不再是孩子的保护者,而成了贪婪愚钝、等待拯救的角色,更谈不上为孩子挡风遮雨。而小白呢?虽然他是千寻进入异界之后得到的最大的安慰,也只能在千寻惊恐的时候让她镇定,在清楚地告诉千寻该怎么做之后,他也要起身离开,去面对自己要处理的许多麻烦事。虽然小白能在千寻哭泣的时候拍拍她的肩,给她一些补充力气的饭团子,可是要想生存下去,解救父母,回到自己的世界,没有人能够代劳。也许这才是成长的真谛:即使是父母和最真心的朋友,也只能在旁边为你加油,在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些帮助,而你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去经历。“这是游戏规则,否则法术不能解除。”也许汤婆婆所谓的“解除法术”,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就是褪去性格中的稚嫩和脆弱,走向独立和坚强。
汤婆婆的孪生姐妹钱婆婆对千寻说:“我也很想帮你,可是我无能为力。这是这个世界的规矩。不管是你的父母或男友,都要靠你自己去解决。”这句话,是这部电影渲染了许久的主题之一。在钱婆婆那里,朴素的、原始的手工劳作被充满温情地保存着。与汤婆婆的宫殿相比,钱婆婆的草屋近乎简陋。然而正是在那间灯光摇曳的小屋里,每个人都得到了简单、快乐、满足和平和,生命平平淡淡,却充满温情和意义。汤婆婆的孩子开始长大了,无面人也得到了自己寻找了许久的充实与安宁,小白得到了原谅,千寻也走向了回家的路。
《千与千寻》不仅是在表现一个孩子的成长,它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大量传统妖怪素材,将形形色色的妖怪聚集在一起,给他们制造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电影里的汤婆婆是个巫婆,她把贪吃的人变成猪;让闯入妖怪世界的人们忘掉自己的名字,不得不给她干活;她还四处搜罗财宝,残忍地对待工人。说她是个坏人,似乎并不为过。然而她并没有坏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她还是讲理的。给她干活的工人都得跟她签约,而她也不得不遵从妖怪世界中的规则。
根据德间书店出版的《神隐少女》设定集及幕后花絮介绍,汤婆婆的形象是宫崎骏依照欧洲童话Krabat塑造的,同样也参考了民俗学者小松和彦写的《神隐》(弘文馆出版)。在笔者看来,汤婆婆和钱婆婆这对孪生女巫是一个人的两面。汤婆婆表现的是贪婪、凶残、无情的一面,钱婆婆则表现了朴素、勤劳、宽容、慈爱的一面。把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质揉进同一个形象,是日本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常有的现象。比如神话中的天照大神和素盏鸣尊的形象,都具有光明面和阴暗面;民间传说中山姥的形象也是如此。另外,河合隼雄在分析山姥的形象时指出,山姥与纺织有着深远的关系。而影片中的钱婆婆在自己小屋中的工作正是纺纱绩线。
在汤婆婆身边跳来跳去的那三个头颅,原型应该是叫做“舞首”的妖怪。相传,镰仓时代中期的神奈川县有三个武士,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吵个不停,互不相让。有一次他们在一起喝酒,又不知为了什么争论起来,开始还只是动动口角,后来就拔刀相互砍了起来。最后,三人竟互相把各自的头砍了下来。这三个砍下来的头颅掉进海里之后化为一体,就成了妖怪“舞首”。三位武士的头颅变成妖怪以后还是死不悔改,照样叮叮来吵去,每到夜里波涛汹涌的时候,就能在海浪声中隐隐听到三个头颅的互相斥骂的声音。动画片《鬼太郎》第41集《打倒鬼太郎!鼠男大反击》中,被骨女和鼠男唤醒的妖怪就是舞首。舞首的三个头分别是火首、风首、雷首,可以控制火、风和雷。他们的力量合在一起,就能引发天灾地祸。《鬼太郎》里的妖怪虽然活在现代,但都还是原来的性情。水木茂笔下的舞首力量十分强大,三个头颅的合力可以控制世界,但一旦争吵起来,力气只能用来内耗。如果没有人来很好地控制他们,他们还是会一事无成。水木茂很巧妙地利用舞首争吵不休的特点,使骨女想要控制世界的阴谋破产。在中国,有一种叫做“三头幻人”的妖怪,据说是能洞察一切的刑罚之神,能裁决各种罪状。不过这三个头颅常常意见相左,各抒己见。这样争来争去,最后往往是中间的那个头说了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妖怪,大概是想说“关系太亲密容易引起矛盾”的道理吧!想想看,有时候越是亲密的朋友或情侣,越是整天磕磕绊绊地争吵,联想到这个妖怪,实在是很有几分相似。
关于《千与千寻》中的“异界”,有人认为:“所谓幻想剧,就是只需覆盖一些最起码的常识性的物理法则,就可开辟出自由阔达的影像空间。”[17]“这个空间诞生的世界,就是《千与千寻》的异界。所以不论是神仙们洗澡的地方,还是大雨之后变成汪洋大海的大地都没有太多的限制。”[18]然而,没有太多的限制,并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对真实二字全然不顾。当然,这里所谓的真实并非对生活的全然模仿和复制,而是我们在生活中实实在在体验过的感受。所以,“千寻进到的那个异界,好像是梦境般的幻想空间。在那里,神仙都是很平常的,也和普通人一样要沐浴,要摆宴会。就是说,在幻想空间里,将神话转换为现实的存在了。”[19]神话与现实,从来都不是矛盾的。神话只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解释,尽管它看上去那么离奇。
在那个幻想的空间中,千寻的成长发生在浴场里。场所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千与千寻》把故事发生的场所设置在浴场,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千与千寻》在香港公映时,一位记者问到影片的场景为何选择在大浴场,宫崎骏这样回答:“至于故事中的温泉大浴场,则是源自我童年时的遐想。我小时候到过一所日式浴场,布置非常特别,令我十分难忘,一直希望创作个以此为背景的故事。有时我突发奇想:一个专为神仙而设的浴场必定更为有趣——现今的神仙日理万机,大概也想偷得浮生半日闲吧。这就是你们在《千与千寻》里看到那有神仙光顾的浴场了。”[20]在这部电影里,浴场是千寻无意间闯入的地方,也是她经历成长、渐渐成熟的地方。在这个浴场里,千寻洗去了性格中的弱点——冷漠、爱抱怨、软弱等,露出了性格中闪闪发光的可贵之处——善良、真诚、正直、坚韧、勇敢。对于每个人来说,超越性格中的弱点,都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获得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这么重要的蜕变在浴场中完成,可以想见,若不是它在日本人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宫崎骏是不会将神仙放松的地方选在浴场的。正因如此,笔者想到了日本的“汤文化”。也许只有将泡温泉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看做是生活的常态的国家,才能自然而然地诞生《千与千寻》这样的影片。
日本人十分喜爱“泡汤”。茂吕美耶在《物语日本》中有一篇文字,专门介绍日本的“汤文化”,不妨摘录如下:
一般日本人的家庭浴室,有脱衣室与洗澡场。所谓的脱衣室,便是刷牙洗脸、搁置洗衣机、安放毛巾浴巾的地方。浴室内有洗澡场与浴缸,洗澡时先在洗澡场莲蓬头底下洗头、冲洗全身,之后再跨进浴缸,蹲坐在浴缸内泡汤。因此日本式浴缸通常是方形的(现在长方形的越来越多),深度也比西式浴缸深,蹲坐在浴缸内,热水恰好抵达脖子。而且浴缸内的热水,是全家共享的。浴缸上并有几片排成一列的盖子。热水温度不合适,可以开浴缸旁或是墙壁上的烧水器,一边泡汤一边烧水。
日本是在战后才在居所内设置独立卫浴设备。战前,上流阶级以及富裕人家以外的庶民,都是到“钱汤”(Sentou,公共澡堂)洗澡,顺便泡热汤以便洗去一天的疲惫。……
日本泡汤学起源于7世纪初。当时,中国隋朝皇帝隋炀帝自称是“日出处天子”的圣德太子,积极导入佛教。而佛教中,正是有一卷劝说沐浴公德的“温室教”经文,上记载: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所谓七物是:燃火、净水、澡豆、苏膏、淳灰、杨枝、内衣。寺庙僧侣因为必须清心净身才可以礼佛,所以寺院中沐浴设备相当完善。奈良东大寺与法华寺现今还保存有当时的澡堂与“大汤屋”。寺院开放澡堂让施主享受沐浴的乐趣,便是“施浴”。从此,日本人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而施主在沐浴完毕之后,总是会捐献一点沐浴金,所以“寺汤”又演变成日后的“钱汤”。[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