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生活为宗旨的电视民生新闻逐渐占据了城市新闻的主导地位。电视民生新闻以独特的传播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内容生产、播报方式、服务性、话语平台及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大胆尝试,为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发展思路。回顾六年多来的发展历程,电视民生新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收视率与广告额的攀升,还有更深层次的学理思考,让我们无法回避地想要探究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本质特征及其给中国电视新闻业带来的变革与冲击。
第一节电视民生新闻界说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涵义
1.民生及民生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要全面理解电视民生新闻的涵义,必须首先从民生及民生问题谈起。所谓民生,是指平民大众的生计,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的生计、生活。来自于《辞源》的解释认为:民生是指平民的生计,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屈原《离骚》亦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里的民生,也是指民众的生活。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历来受到思想家、政治家的广泛关注。而在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对“民生”进行具体阐述,他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进而将其上升为治国方略、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学术语。在他看来,“民生”不仅仅指“基本的谋生手段”和生活资料,还牵涉到民众生存与发展的各类问题。他分析当时社会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如工人生存危机,贫富悬殊引发的社会不公正,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方略,以保障民众的生计,维护社会公正。他将“民生”问题提到与“民族”、“民权”相同的高度,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以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与策略。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现在我们讲民生主义,就是四万万人民都有饭吃,并且要有很便宜的饭吃”。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代,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关注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问题,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为我们思考“民生”及“民生问题”的当代表征提供了思路。
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动荡的直接源头。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在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今天,民生问题依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的未来。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与各类矛盾并存的时期,民生方面积聚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科学和务实地解决民生问题,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调查主要数据显示:教育、住房、征地搬迁、环保、社会治安五大问题成为关系居民安身立命的新的民生问题。2006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报告显示: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的三大民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实际上比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复杂,一切任重道远。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指出:从社会内部看,2006年需要着手解决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继续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次是继续扩大就业;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第四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关系。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与专家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地共同指向中国当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民生。民生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之一,在2007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内容以及代表们最为关注的依然是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到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再到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执政党关心的首要问题。有研究者指出,邓小平理论有一个极具生命力的伦理价值内核贯穿始终,即:“关注民生”,对其后党的理论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一直延伸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现在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构建。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中,都将民生问题摆在了首位。2005年12月初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2006年经济工作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列入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首次将“统筹兼顾、关注民生”作为新一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的四大原则之一,并且将关注民生最基本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为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
在目前的现实环境中,解决百姓的当前困难,是关注民生的微观层面,持续改善和提升百姓的长远福祉,让百姓从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关注民生的宏观层面。无论是微观层面问题的解决还是宏观层面生活环境的改善,关注民生都应该以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为工作指针和评价指标。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列出了一项项“民生指标”:“饮水:让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交通:百姓出行更便捷”;“环境:天蓝、水清、空气新”;“读书:没钱的孩子也能上学”;“就业:9000万百姓受惠”;“收入:中低收入者得益”;“医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安全:不能再用‘带血的煤’”……这些指标都是约束性的,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在各级政府机构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施政目标的政治气氛中,社会舆论特别是新闻舆论的价值取向必然与“民生”及“民生问题”紧密相联。
2.电视民生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端,最早可以追索到1993年《东方时空》的开播,其《生活空间》子栏目提出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口号,这一节目中包含的平民意识和反映真情实感的基本内涵无疑具有关注民生的价值取向。而以电视传播的方式大面积、大规模实践民生新闻则是2002年前后的事。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一档地方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随后,全国各省市雨后春笋般兴办了许多与此相似的电视新闻节目,标志着电视民生新闻真正开始兴起,形成了一场被称之为“从地方开始,在两年之内波及全国的电视新闻改革”。业界的实践马上引发了国内电视新闻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而最初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定义民生新闻上。对于这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研究者一时难以准确地用一个概念涵盖其全部的内涵,争论在所难免,这可以从学界与业界人士发表于各类新闻传播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中得到验证。综合来看,研究者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概念及其涵义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如:“民生新闻是题材分类意义上一个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属电视新闻大类。”“民生新闻是指以广义的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与心灵空间的节目类型。”“‘民生新闻’是带有地方化、百姓化特色,以广大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生活资讯等为报道主体的直播式新闻节目”。
第二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与传统的社会新闻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时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的景志刚认为:“民生新闻简单地说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复旦大学孟建教授等人认为:“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也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就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是否等同于社会新闻,有研究者认为从内容上看,其涉及的范畴与社会新闻大致相当。但实际上又包括了各种类别不同的新闻,即社会新闻、生活资讯、热线投诉,对个别栏目来说,还包括一些市政新闻。电视民生新闻最初实际上是由社会新闻、生活资讯、热线投诉三部分组成。电视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新闻,就其内容而言,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还有与百姓直接相关的政策资讯,有涉及消费、经济的选题,这些与时政、经济新闻都有交叉。
第三种看法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或理念。一些研究者坚持电视民生新闻更多体现为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与传播理念。陆晔教授认为:“民生新闻不仅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体现着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涵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其中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是民生新闻的核心,因为报道者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识,直接决定着他们将采取什么立场、选择什么事件以及运用何种形式进行报道。”还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斌认为:民生新闻就是新闻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南京零距离》总制片人李响认为:“民生新闻更多的不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而是一种理念,一种观照新闻的角度和在选材上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突破”。这些说法表明,真正的民生新闻不在于报道了什么体裁的新闻,而在于民生新闻传播者独特的视角与传播新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