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9657100000067

第67章 手推车/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出版)

作品导读

艾青(1910—1996),早年在法国学习绘画时,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归国后因为参与革命文艺活动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作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深挚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引起诗坛瞩目。抗战时期广泛接触现实生活,在诗作中表现人民的苦难,笔调逐渐转变为雄浑开阔,接连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等9部诗集。1941年赴延安后,诗风再度发生变化,题材也转向了赞颂与讴歌。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艾青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对于生长、劳作和死亡在这块土地上的普通民众,诗人寄予了最深切的同情与关注。尤其是出版于1939年的第二本诗集《北方》,收录的8首作品都是以土地、旷野、河流和乡村为中心意象,表现了“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和“用固执的眼光凝视着你”的乞丐。尽管有着“眼中常含泪水”的忧伤基调,但情感是真挚而深沉的,直面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写于1938年的《手推车》,取材于诗人1月从武汉前往山西前线的沿途所见。当火车奔驰在北方的原野上时,窗外难民们离乡背井的凄惨状况深深触动了艾青。难民们推着简陋的独轮小车,沿着寒冷静寂的山脉,穿行在枯干的黄河河床上,经过一个个贫穷荒凉的村庄,前面依旧是没完没了的艰难跋涉。他们的手推车发出的“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和“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显然是那段经历留在诗人脑海中最深的记忆,“北国人民的悲哀”就在全诗简单朴素的画面中,缓慢而坚定地呈现了出来。

如《手推车》中所显示的那样,艾青对生活有着敏锐的直觉,擅长于捕捉和营造意象,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梦是幻想,必须是固体”。(艾青《诗论》)与《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旷野》中繁复、变幻的意象群相比,《手推车》中的意象简洁如素描,但诗人将真情实感注入其中,因此同样感人至深。

拓展阅读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

艾青:《诗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程光炜:《艾青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

(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