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9657100000057

第57章 夜步十里松原/郭沫若

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

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样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

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

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

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选自《女神》,泰东书局1921年8月出版)

作品导读

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乐山。1914年赴日留学后,开始接触歌德、泰戈尔、惠特曼等外国诗人的作品,从此“凫进了文艺的新潮”。1921年6月和成仿吾、郁达夫发起成立创造社。8月,诗集《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第一种”在上海出版,就此奠定了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之后他还相继出版了《星空》、《恢复》、《前茅》等诗集,并在历史剧的创作上显露出才华,《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棠棣之花》是其代表作。

《女神》的初版中,除《序诗》之外的53首诗作,一共分为3辑,这首《夜步十里松原》被编入第2辑的“泛神论者之什”中。在郭沫若的观念中,泛神论事实上等同于“泛我论”,是对于“自我”的高度认知和歌颂:“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因此在《女神》之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毫无顾忌地讴歌人性的解放,追寻精神的自由,宣泄被历史和时代压抑的情感。同时,诗人也将自我附加在世间万物之上:浴火重生的凤凰、气吞宇宙的天狗、雷霆、大海、夕阳,甚至一切的草木和生灵。在恣肆不羁的浪漫想象中,建构出诗人独特奇诡的理想世界。

在《夜步十里松原》中,郭沫若同样将情感赋予了大自然:在星光闪烁的寂静夜空下,古老的松树“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漫步海岸的“我”,也感受到了那一刻的雄奇与庄严。仰看松树的枝条如同“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自己浑身“一枝枝的神经纤维”,也难以自抑地同时“战栗”了起来。

废名曾批评这首诗依然有郭沫若诗作的痼疾——“文字语言不听命令”(废名《谈新诗·沫若诗集》),但相较于更为直白激昂的《梅花树下醉歌》、《天狗》等作品,《夜步十里松原》在张扬想象的同时,诗人似乎有意识地收敛了过于奔放的激情,通过“战栗的松枝”这一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在意境和语言上都显出了别样的风格。

拓展阅读

郭沫若:《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

(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