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碉楼的历史,是扎坝人饮食文化的历史,又是扎坝人婚姻家庭的历史。而且,扎坝人独特的婚姻家庭形式和婚嫁过程中的个人行为方式,也直接与碉楼有关。
千百年来中国婚姻史上神秘的一页,在明净的泸沽湖边被揭开;千百年来中国婚姻史上神秘的另一页,正掩藏在扎坝这幽深的大峡谷里,鲜为人知。“走婚”,这两个字,曾经只属于泸沽湖边划着猪槽船、自由任性的摩梭人。然而,随着扎坝大峡谷被称为“走婚大峡谷”之后,“走婚”这两个字不再为摩梭人所独有。在扎坝的日子里,我们发现,生活在大峡谷的人们男不娶、女不嫁,而是采用“走婚”这种形式来完成爱情与生育的使命。这里的许多家庭,是由母系血缘关系组成的,母亲是家庭中的核心人物。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谈恋爱,找“呷依”,也就是找“相好”。找到了相好,男子就开始走婚,夜晚到女方家里同居,清晨离去。这种走婚,与神秘的碉楼绝对有关。在扎坝,碉楼不仅是两心相许的爱情的见证,而且是爱情之路上无法绕过去的关隘。走婚的男子第一次与意中人相聚,必须在夜幕中徒手攀登上女方家的碉楼,从事先侦察好的窗户爬进意中人的闺房。20米高的墙壁,90度的坡度,不是好汉,谁能过关?这一带有一定幽默意味的凭真本事上的求爱方式,犹如一道人生最初的门坎,一开始就遴选出了这个民族中的勇敢者,也一代又一代培养出了这个民族血液里的骠悍与浪漫。
神秘的走婚习俗将扎坝的男人们个个打磨操练成了能在碉楼上飞檐走壁的“蜘蛛侠”。就连闻讯从外地赶来的专业攀岩运动员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扎坝人沿着高墙向上攀登。爱情带来的幸福感使他们心甜如蜜,身轻如燕。这是精灵,这是从碉楼里飞出来的精灵,这是大峡谷的精灵。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的勇敢、强悍、坚韧和乐观、浪漫、自信,都在这些精灵的身上体现了出来。爱情、幸福、青春、生命,一齐在这里上升,自由地、轻盈地、豪迈地上升。
第三集莲花宝地
[片头
[画面依次出现连绵起伏的川西北高原。镜头推进,摄制组一行人的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高原花海里、大峡谷、草原上急速奔驰;藏民们背着行囊、骑着马、骑着摩托车、坐着手扶拖拉机、开着小面包,老老少少、贫富不一,都奔向同一个地方。
[朝圣路上正在磕等身长头的信徒们。他们虔诚刚毅的脸。额上因磕头而破损受伤的疤痕在闪着神灵一样的光芒。
解说词:
我们急切地行走着,行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我们急切地找寻着,找寻着一个完全陌生的、承载我们美好梦想的所在;
他们也急切地行走着,奔向一个他们梦想中的地方;
他们也找寻着,找寻着一个幸福美好的所在。
那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推出片头字幕
[画面依次出现由道孚县城前往惠远寺所在地协德乡途中的景色,以及远景中的协德坝子等等。
解说词:
我们的脚步和目光,随着摄影机的镜头向前延伸。
协德乡,那个被称为“莲花宝地”的协德乡,那个鼎鼎大名的惠远寺所在地协德乡,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将近350万年以前,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正被大海所覆盖。传说,一个晴朗的日子里,附近亚拉雪山的山神闲来无事,随手把一朵小小的金莲花扔到了海中。于是,奇迹出现了:海面在一瞬间仿佛被一万颗太阳照耀得金光四射,绚烂无比。洪波涌起,一朵巨大的金莲花从海底缓缓升起。海水渐渐退下去之后,金莲花化作了这片土地周边的莲花山,剩下不多的海水则变成了一汪明净的湖。
从空中望下去,这块小盆地周围的许多小山峰构成的图案,活脱脱就是一朵出水的莲花。在这朵莲花的花蕊中,金碧辉煌的耸立起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寺院——惠远寺。
[画面依次出现惠远寺全景,寺外的白塔群,寺内的建筑、陈设、景物,寺内法会活动等等
解说词:
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近惠远寺,希望在这里寻觅到这片高原的灵魂的某些踪迹,找寻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某些心理印痕。
迎面而立的正门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文化历史的重要信息:这门的大框架造型,是典型的汉民族式的,而门上局部的雕刻和彩绘,又是传统的藏民族风格。汉藏两兄弟的血脉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交融到了一起。
惠远寺建于公元1729年,即清雍正七年。那时,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给藏区造成了一片混乱。为了保障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的人身安全,增强西藏上层人士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清政府选定这块莲花宝地,拨出库银40万两,动员了大量工匠,仿照汉族地区的佛教寺院样式,修建了这座规模宏伟的寺庙。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葱郁,农田牧场错落其间。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气候与七世达赖的出生地理塘、居住地拉萨相差无几。惠远寺建成以后,雍正皇帝钦定寺名、亲自书写匾额,同时,还派专人迎接七世达赖来这里居住,并且,派出官兵3000人在此地驻守,给七世达赖担任护卫。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在惠远寺前后居住了7年之久。
近300年来,惠远寺几经天灾人祸,四次重新修复。寺院建成之初,占地45000多平方米,楼房1000多间,平房400多间,构筑了里外三层围墙,围墙之内是宫殿式的四层楼房。整个寺院藏有大小金佛像132尊,最大的佛像高达5米以上。这些佛像裹一身金玉,披两肩霞光,以崇高圣洁的品质进入人世间的僧人和俗人的信念和想象之中。今天的惠远寺,是经过1982年第四次修复后的模样,新塑的13尊菩萨仿佛在努力从记忆的深渊里打捞昔日的辉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座当年在藏区各教派大小喇嘛寺中唯一曾经由国家拨出专款建造、维修、供奉香火的黄教寺庙,至今仍然与整个藏区保持着文化上的高度一致性,至今仍然以它特殊的精神方式对许许多多道孚人、康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与藏区的一些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一样,惠远寺所体现的精神,是“只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精神,它赋予生命最神圣的尊严,它对死亡给予最终极的关怀。在现实世界中,灵魂是不存在的。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上,人的精神世界确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把灵魂这个词借用来指称人类的精神,那么,惠远寺的灵魂,不正是惠远寺的这种精神吗?这种从公元七世纪以来形成的藏传佛教的精神,在惠远寺传承了近三百年,而它在整个道孚的存在,却应当远远超过三百年。
1999年,惠远寺被甘孜州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寺里的泰宁惠远寺文碑、王谕惠远寺奉、泰宁惠远寺碑记、世宗宪皇帝御制惠远寺碑文(蒙、汉文各一)等石刻古碑,仍旧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灵魂,善良、真诚、美丽的高原灵魂,大慈大悲的高原灵魂,在经幡中飘舞,在白塔顶上凝视,在湖泊、草地、牧场、田庄上游走,在人们的心灵里栖息。
每年藏历的1月6日至16日,惠远寺要举行传召大法会;藏历6月3日至6日,则要举行亚却大法会。这时候,总是人山人海、经声如沸。远远近近的信徒们跋山涉水而来,惠远寺香火不绝。
寺院周围的山峦苍翠欲滴,犹如八瓣莲花,惠远寺就是莲花中金黄色的花蕊,祥和吉利。
[画面依次出现协德乡下村的远景、近景、参天的古柏与柏树下的古井,宗喀巴佛像等。
解说词:
就在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离开惠远寺之后的第103个年头,在这块莲花宝地的另一端,一个名叫甲洼绒群的地方,一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后来被确认为十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的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甲洼绒群”,就是“达赖的小宫殿”的意思。
据传说,十一世达赖喇嘛家境贫寒。母亲怀上他以后,还要上山砍柴。这一天,母亲又累又饿,在泉水边睡着了。醒来一看,身边的泉水竟然变成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酥油汤。她又惊又喜,饱饮了一顿,便再也不知道饥饿。回到家中,她又发现,背回家的水也变成了牛奶。孩子生下地的前一天,一位骑着雪白的牦牛的白胡子老人给她送来了酥油、糌粑、奶饼,那老人微笑着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一眨眼的功夫就在亚拉雪山之巅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都那么富有神秘色彩,一切都那么吉利祥瑞。
莲花宝地,一个白杨树轻盈舞蹈和清清溪水悄声吟唱的地方;一个七彩云霞常年缭绕和八宝莲花四季开放的地方。
第四集在草原上
[片头
[画面依次出现连绵起伏的川西北高原。镜头推进,摄制组一行人的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高原花海里、大峡谷、草原上急速奔驰;藏民们背着行囊、骑着马、骑着摩托车、坐着手扶拖拉机、开着小面包,老老少少、贫富不一,都奔向同一个地方。
[朝圣路上正在磕等身长头的信徒们。他们虔诚刚毅的脸,额上因磕头而破损受伤的疤痕在闪着神灵一样的光芒。
解说词:
我们急切地行走着,行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我们急切地找寻着,找寻着一个完全陌生的、承载我们美好梦想的所在;
他们也急切地行走着,奔向一个他们梦想中的地方;
他们也找寻着,找寻着一个幸福美好的所在。
那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画面依次出现摄影师等人在路上的过程、八美土石林等景观
解说词
我们一点点地接近那个找寻了很久的目的地。同时,我们也在更深地、一步步地陷入到那个秘境的诱惑里面去。
如果说上天把苦寒和苍凉硬塞给了高原人,那么,那些拒绝人们轻易走近的仙境般的美景,那些冰山与雪峰,那些一尘不染的蓝天白云,那些清澈见底的蓝色湖泊,那些在山梁上缭绕不绝的天籁般的歌声,就是上天在过意不去之后赠给高原人的补偿了。而在这份赠予中,八美土石林可说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份。
我们终于来到了八美土石林的面前。
初次站在它的面前,我们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最初那一刹那的惊讶和赞叹。我们见过云南的石林,也见过西北荒漠里的土林,但是,还真没见过这集中了二者之美、神秘壮观的土石林。
在我们的常识里,土林就是土林,那是一种由水渍风蚀形成的奇特的直立性黄土独有的地形地貌;石林更是大自然的杰作,那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质景观。可是,这既有“土”又有“石”的“土石林”当作何解释?是什么样的一种自然物作用于它,使它形成了这样罕见的地表景观?
站在高远之处望八美土石林,只见群峰汇聚、波涛如怒,仿佛当年格萨尔王的千军万马正在原野上纵横驰骋、奋勇厮杀;又仿佛万塔林立,群僧礼拜,诵经之声响遏行云。土石林是壮美的,但又是秀气的,你看,在那些奇异的峰林里,有石柱、石杖、石槽,有石笋、石蘑菇、石莲花……每一处看上去都独具匠心,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整个土石林就是上天精心制作的一个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盆景,在这盆景里,有正在望天思考的白鹿,一幅哲学家的样子;有奔腾咆哮的猛虎,吼声威震山川;有正在酣睡的猕猴,懒洋洋地躺在天地间一动不动……静静站在这土石林面前,你会感到人力的渺小和卑微。
可是,这与众不同的地理景观,这目前仅见于道孚八美地区的土石林,到底是由什么样的神力制造出来的呢?
原来,土石林的主体是糜梭岩。在青藏高原还没有隆起之际,它们就静静地躺在古大洋的海底。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到来,这些糜梭岩逐渐上升,浮出水面,强大的地应力把它们挤得支离破碎,又被地表上时刻不停的风雨不断侵蚀,便形成了今天八美这片奇特的土石林。这种地形在鲜水河地区分布甚广,但只有在八美这一带才比较典型集中。
八美土石林是唯一的,也是脆弱的。它那含钙的身躯近年已风化严重。它的美丽让你不忍离去;它的脆弱让你心生怜惜。
这是神的礼物,我们只有远远地顶礼膜拜。
[画面依次出现龙灯草原的各处美景,有关格萨尔王的种种传说遗迹,珠姆措、然姑寺、试箭石、猎狗石等等;草地上一群贩马的藏民,他们在晚餐。
解说词
在藏民族的历史中,在神无处不在的藏民生活里,有一个名字就像盐溶于水一样,与人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那就是格萨尔王。除了佛,再没有一个名字让藏族人如此看重,那是他们最伟大的神,也是他们最崇高的精神偶像。
提起格萨尔,就不能不提到龙灯草原。
龙灯草原,一个静静地躺在高原深处的美丽姑娘,一个至今仍不太为人所知的寂静的仙境。
它还有一个在藏民们心中更加响亮的名字:格萨尔通。那就是说,这片草原是格萨尔王的领地,他们则世代是格萨尔的子民。格萨尔王,这位出身寒苦的英雄,智勇双全,除暴安良,是人神合一的保护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格萨尔王与佛教一样,支撑着藏民族精神的天空。
龙灯大草原,正是这样一个承载着藏族人民精神信仰的所在,一个英雄的摇篮。传说它每年都要变幻十二种颜色,每次改变都眩人眼目,神秘莫测,美丽得不可方物。春天,它是绿的,青春像嫩叶里迸溅出来的汁液,在草地上尽情地流淌;夏季,整个草原成了一个花花世界,灿如群星的各色花朵疯狂恣肆地开放着,任你拥抱,任你亲近,牧民们也焕发出一年来最浓烈的热情,与鲜花一道张扬生命;秋天,仿佛天地间所有的浓墨重彩都泼洒到了这片土地上,赤橙黄绿青蓝紫,神拿着一支画笔,正在任性地、快活地即兴涂抹着他最喜欢的颜色;冬天,牛羊从高山上下来了,可草地上依然热闹;远处的雪山换上了新妆,正左顾右盼,高兴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