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
川剧界有句行话:“中状元三年一科,出名角十年不准”。意思是古代取状元,三年一开科,经过考试,总能选出一名状元,可是十年之中,未必能够培养出一个有成就的好演员。优秀的青年演员是川剧的未来,川剧的希望。这种好演员一要靠自己的天赋加上长期积累,勤学苦练,二要靠别人扶植培养,及时发现。陈智林上任不久,青年演员刘谊在艺术上的潜力就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查阅刘谊的艺术档案,又与老演员、老导演反复交换意见,陈智林决定让并不起眼的刘谊报名参加2002年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地方戏精品折子戏比赛。这时,离比赛只剩下15天时间了。当刘谊以一折《六月雪》成功地捧回一等奖的奖杯时,四川省川剧院沸腾了。
[采访刘谊、邱明瑞等人,刘与邱分别谈当时的情况和心情。
[画面上出现与简小丽有关的一些场景:简小丽在帮腔,简小丽骑自行车上班、简小丽的新居等情景。
解说词:
简小丽刚刚从自贡市川剧团调到四川省川剧院时,生活还是艰苦无序的。家人没有房子住,孩子没有地方上学。这位曾经荣获文华表演奖的优秀演员并不抱怨,主动地从前台走向后台,站到帮腔的位置上,用心唱戏。她在《变脸》中声情并茂的帮腔,得到观众的喜爱,为这个戏增色不少。这一切被院长陈智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过与院里其他领导和有部门反复商量、研究,省川剧院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简小丽分了房子,同时还设法帮她把孩子转到了成都一家重点学校读书。
[画面依次为三星堆、都江堰、府南河剪影,省川剧院老艺术家如任庭芳、燕凤英、邱明瑞等人在排戏、演戏、辅导青年演员,以及老年活动室娱乐等情景。
解说词:
古老的三星堆、都江堰,用金子一般灿烂的沉默,在向我们叙说着四川和四川人的历史。同样,古老的川剧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口头的、非物质遗产的积累,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的渐进。川剧是宝贵的,川剧界的老人更是宝贵而又宝贵的。怀着这种想法,陈智林对省川剧院的老人们尽心、尽德、尽孝,也要求省川剧院的全体干部和所有年轻人对院里离退休的老艺术家、老演员、老一辈尽心、尽德、尽孝。
老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任庭芳,老演员燕凤英、老导演邱明瑞等人都已经退休了,陈智林仍然不时把他们请回来,为重要的排练、演出献计献策,为培养年轻一代演员排难、把关。陈智林觉得,自己是在这些老艺术家们的感染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自己还应当让这些老前辈们用他们那种崇高的责任心、宽广无边的善良、质朴的爱,继续感染和熏陶川剧艺术的后来人。在省川剧院,老一辈不但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为,这就是陈智林和他的伙伴们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希望:对老一辈川剧人尽心、尽德、尽孝。
[画面依次为:夏昌元、李科等人在排戏、练功,叶健在台下台上地忙碌着,落实他的舞台设计,古小琴在演出《打饼》等。
解说词:
人的真挚的情感是无形的,但是唯有它可以沟通隔膜的心灵;人的真挚的情感是无声的,但是唯有它能够呼应遥远的真诚。是真情让世界充满爱,是真情让人们重新获得信心。在省川剧院发生的这些事儿,把这样一个信息迅速传递了出去:这里有一种氛围,搞川剧的氛围,搞川剧的人所需要的生命的氛围。生命是需要氛围的,就像地球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或者是大自然的氛围,或者是艺术的氛围,或者是情感的氛围,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使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精神振奋,童心复归。
曾经离开川剧院到绵阳开了七年出租车的演员夏昌元,把出租车卖掉回来了;在外奔波多年的演员李科回来了;舞美师叶健放弃了外面20万年薪的工作回来了;省川剧院的第一朵梅花古小琴也回来了。当年,他们走下舞台,都有各自的可以理解的原因。今天他们重上舞台,都是因为看到了川剧的希望,还因为他们有着大体相近的幸福观。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舒适、快乐和拥有足够的金钱及各种物质。在他们的的私人词典上,关于“幸福”两个字是这样解释的:真正的幸福是指朝着有意义的目标进行艰苦的奋斗,是指一个人能够在这种奋斗中,充公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插入对上述诸人的采访。
[画面依次出现:川剧《巴山秀才》的排演现场、川剧《白蛇传》的排练现场,川剧《望娘滩》排练现场等,观众进入省川剧院剧场,观众对《巴山秀才》等戏的热烈反响等情景。
解说词:
变化仿佛是在那一瞬间开始的。人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最重要的。当目标一旦掌握了人,或者说,同心协力的人一旦确立了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所有的潜能就开始活动起来,喷发出来。是的,变化就是在那一瞬间开始的。在四川,振兴川剧是众望所归,在省川剧院,陈智林是众望所归。所有对川剧现状不满的人,所有为川剧现状憋了一肚子气也憋了一股子劲儿的人,走到了一起,开始行动了。
在陈智林以身作则的带动下,全院不仅院团分级管理,而且按公司化、企业化管理,行政人员上班打卡,通过量化管理标准,实行末位淘汰制。同时,以中层干部为支撑点,要求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明确职责,找准位置,严肃纪律,勤政务实,都必须正确面对演职人员,面对群众,不准回避矛盾,把为艺术生产第一线服务作为衡量行政人员道德水平的标志。
有一次,人们在排练场,一口气连续排练了四十七天。所有参加排练的演职人员都家住成都二环路以外,但是,这四十七天里,没有一个人迟到、缺席,也没有一个人请假,从外地请来的导演都感动了。剧院的集体荣誉感和川剧事业的责任心,成为了所有演职人员的精神动力。
[画面依次为龙泉满山桃花盛开,成都郊区千里油菜花金黄等百花竞放的景色。
解说词:
春天踮着脚尖儿悄悄地、悄悄地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听见了陈智林和他的伙伴们与春天之间的急匆匆的对话。春天赠给这个城市一支热热闹闹的锁呐曲,赠给这个城市的人们一幅暖色调的水粉风景画,春天拿什么赠给这些抢滩的川剧人呢?
下集涛声呼唤[画面上再次出现湍急的江流,船过险滩,涛声如雷。
[川江船夫号子又起了,高昂激越,威猛雄豪。
[画面转为以江流为背景的川剧演出的剧照、演员化妆照等叠影。
[画面转为省川剧院下乡、下基层演出的场景等等。
解说词:
21世纪中国的日历,是被一阵新的改革开放的雄风掀开的。春雷动了,春潮涨了,中华民族面临20世纪以来的又一次利用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的机会。风再度从沿海吹来,新世纪的潮流鼓动了中国,中国的潮头激荡了四川。川剧这个四川文化的宁馨儿,就选择在这个时刻,开始抢滩。
在弄潮儿陈智林和他的伙伴们眼里,抢滩,首先是一场精神的角力。抢滩的人,不但要有非凡的胆气,而且要有超前的文化眼光。
人们提起了川剧,往往就说到变脸、吐火。变脸、吐火是川剧独有的绝技,但是,川剧绝不仅仅是变脸、吐火,正如川菜绝不仅仅是麻、辣、烫。川剧是一种文化,一种物质与精神、思想与技巧、多样与统一融会贯通的美的整体。脱离了具体的戏剧人物和戏剧情境,吐火、变脸就异化成了杂技。对于川剧这个美的整体来说,首先是戏,关键是戏,最终还是戏。
所以,四川省川剧院的抢滩,就得从剧目生产抓起。
陈智林早就想到了一直在支持省川剧院的魏明伦,那个“编剧状元”魏明伦,那个“苦吟成戏”的魏明伦。上任不久,他就虔诚地叩开了魏明伦先生的家门。曾经将优秀剧本《变脸》放心地交给四川省川剧院排演的魏明伦,再次欣然同意省川剧院加工精排他八十年代前期与南国合作的《巴山秀才》。与此同时,全院还抓紧恢复排练《白蛇传》、《变脸》、《望娘滩》。改编新排《心有泪千行》,并且重新排练了近20个川剧传统折子戏。好戏抬红了演员,好戏垫高了剧院,好戏创造了机遇,好戏打开了局面。
[画面依次为成都、重庆乃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繁华的街景、喧腾的大小商店、五光十色的广告牌、各式各样的金融大厦,等等。四川省川剧院展演部、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剑南春剧场、四川剧场等外观,省川剧院的各种演出广告、海报等;四川省川剧院组织与参演的春节团拜会、元宵晚会、各企事业单位的庆典、西部汽车展等活动的场景。
解说词: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作好准备,整个中国就已经被被汹涌而至的市场经济的涛声所覆盖。货币、金融、市场、营销、效益、品牌,这些词汇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人群中集聚、传递、接受、散开。经济学家说:“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文艺家说:“改革,我们会不会在急转弯中被抛到车窗之外?”
陈智林和他的伙伴们是主动地跳进文化市场的大潮中的。陈智林明白,在这种时候,剧院一味依赖政府,消极地等、靠、要,是死路一条。只有承受改革的阵痛,才能成就改革的伟大,只有适当引入产业的概念和经营机制,才能在文化市场的开发中把自己做强做大。
市场的涛声在呼唤抢滩的闯将。
市场观念一旦树立,旗舰升火,船队启航。适应市场经济的四川省川剧院展演部成立了,进行演出市场化操作的剧目《心有泪千行》推出了,拓宽演出路子以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川剧和非川剧的多类演出活动全面铺开了。
陈智林和他的伙伴们将全院的艺术活动分为计划性生产和市场性生产两大类:市场性生产全力打造既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又具有很好社会效益的产品,比如重排《白蛇传》、《巴山秀才》等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剧目,确保剧场和个人收入;计划性生产则是根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安排,推出社会各界定购的产品,比如配合学校和社会各界深入宣传毒品对人类的危害的改编剧目《心有泪千行》。排演这一类的戏,也要尽可能做到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市场是无情的,市场又是多情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对那些有胆有识的清醒的抢滩者似乎情有独钟。仅2003年一年,省川剧院演出近200场,每场最低收入500元,全年创收近百万元。其中,《心有泪千行》在成都地区上演了50余场,观众人次达4万余人,经济收入15万余元,《巴山秀才》平均每场收入2万元,基本扭转了昔日挣10万赔20万的状况,达到了全院各类表演收支两抵,演出不再贴钱。
今天,四川省川剧院和他的演职员已经不止是活跃在省川剧院的舞台上了。随着演出公司各类业务的拓展,他们开始靓丽地走进全省春节团拜会、元宵节晚会、西部汽车展销会、电脑城开业庆典、中国道教艺术节……在他们前面,天是宽的,路是宽的,阳光也是宽的。
[画面依次为《巴山秀才》、《变脸》等戏在西安、上海、北京演出盛况、《花荣射雕》、《贵妃醉酒》、《石怀玉惊梦》、《六月雪》等在日本演出的盛况、《巴山秀才》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奖的情景、陈智林在杭州获得“二度梅”时的情景。
解说词:
幸福之花为勇士而开。抢滩的勇士们第一个回合还只是与川剧的艰难境遇打了一个平手,掌声与鲜花便朝着他们扑面而来。2003年,金秋十月,省川剧院先是带着《巴山秀才》和《变脸》在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精彩亮相,接着,《巴山秀才》又来到西安,登上了第八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在当年的大唐之都刮起了一阵川剧旋风,在西安观众和中国戏剧节评委的一片叹服声中,一举囊括了本届中国戏剧节的全部21个奖项。掌声未落,省川剧院的人马又飞赴日本,参加了“2003年日本静冈艺术节”,演出了《花荣射雕》、《贵妃醉酒》、《石怀玉惊梦》、《六月雪》等经典传统折子戏,川剧独特的迷人气息在大海那边的土地上弥漫开来,征服了无数的东瀛观众。
2004年月日,在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中,陈智林以《巴山秀才》中的出色表演,荣获“二度梅”。
解说词:
有人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发展靠品牌。”四川省川剧院正在形成品牌,一个文化的品牌,精神的品牌。
中国是最早创建世界品牌的国家,中国品牌——瓷器,早在公元十五世纪就已经闻名遐迩,享誉世界。属于中国的川剧,注定要闻名遐迩、享誉世界。然而,在中国川剧与世界知名品牌之间,还隔着一道波涛湍急的险滩,在世界知名品牌与中国川剧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历史,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历史。
也许,结果并不重要,一切价值都体现在过程中。
抢滩,就是过程;过程,就是抢滩。
抢滩,中国川剧的未来与希望。
抢滩,中国川剧的一个未完的历程。
[画面外,悠扬高亢的川江船夫号子与川剧高腔久久回荡。
(此片由四川电视台于2004年拍摄完成并播出,同时在中央台11频道多次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