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广播影视剧本创作教程
9653300000047

第47章 现场2(2)

唐代宗大历二年的春天,另一位大诗人岑参来到嘉州,担任嘉州刺史。他登上凌云山,只见“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远处的峨眉山和脚下的三江水,使他感到宇宙的浩渺空阔。岑嘉州禁不住援笔展纸,写下了那首流传至今的《登嘉州凌云寺作》。这是历朝历代诗人在凌云山留下的第一首诗。其中的“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两句,使得“虎穴”、“龙湫”成为后人留连忘返的旅游胜景。

不知是周围的明山秀水给大佛带来了灵气,还是大佛使凌云九峰、乌尤山和远处的峨眉山变得更为圣洁。总之,千百年来,古嘉州的江山胜境,让人觉得这里是盘古开天辟地之时情有独钟的地方,是华夏大地人文荟萃的地方,是步入天堂的最后一级辉煌的阶梯。从李白、岑参开始,在历代诗人眼里,这个圣洁的地方就是人的精神家园。天国之门在这里向他们开启,他们的灵魂在这里诗意地栖居,他们让自己的内心在这里向宇宙敞开,在这里恢复真正的自由和爱。

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出生在这里。峨眉山脚下的眉山县,就是东坡大学士的故乡。对于苏轼来说,故乡的土地,是比布帛菽粟更为重要的生命之根,他的身体便来自这块土地。他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父母兄弟亲戚邻里,骨肉与共,血脉相连。他热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传说,这里的凌云寺至今还留有他的读书处,慈祥的大佛曾经夜夜听到他那与江涛共起伏的朗朗读书声。公元l059年l0月,苏轼的父亲苏洵带着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告别家乡,由水路东下,前往京城。父子三人在嘉州上船,船儿在岷江与大渡河汇成的河道上如飞般奔腾而去。掠过大佛脚下时,苏轼深情地回望大佛,心中升起一缕缕甜蜜的忧伤。“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别了,大佛。别了,凌云山。别了,乌尤寺。别了,嘉州!

自幼被嘉州这孕奇蓄秀的山水阳光陶冶长大的苏轼,从此害上了无法治愈的怀乡病。三十年后,担任杭州太守的苏轼,身在江南,情系西蜀。记忆中故乡的一枝一叶无不触动他的乡恋,在给同乡蔡子华寄去的诗歌中,他想起了青凌凌的青衣江和江边绿生生的荔枝树,想起了青衣江边几乎不论钱买的白鱼、紫笋。就在这时,朋友张伯温到嘉州任太守,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苏轼的乡愁。在《送张嘉州》这首诗中,他写下了这样千古传诵的句子:

“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诗,是不死的。诗人,是不死的。虽然有人说过,诗人的命运吉凶难卜。然而,所有在嘉州山川间留下过青绿和芬芳的诗人,都化作了阳光。这阳光来自天堂,融进大地。这是精神的阳光。作为一种超越文字的记录,它恰好是对凌云大佛那篇精神自传的美的补充。

[朝霞中,今日乐山城的全景。

[匆匆来去的上下班人流。

[令人目不暇接的现代化建筑、现代化设施。

[从高空俯瞰凌云九峰、大佛、乌尤寺以及大渡河、岷江、青衣江、峨眉山。

(解说词)

当凌云山、乌尤山、峨眉山挽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又一次从春天的鸟鸣声中醒来,它们发现,面前升起的,是21世纪的太阳。

大佛依旧在,凌云九峰依旧在,乌尤古寺依旧在。望着从江面上飞掠而过的一只鸟,或者一片云,今日的游人也许都会生出许许多多美好的憧憬和遐思。如此江山,为我们留下了这般壮美的精神自传。我们拿什么来承受它呢?我们该怎样来领会它、感悟它、珍惜它呢?我们能够把这精神自传接着写下去吗?我们能把新的精神自传写得更宏伟、更浩大、更壮丽吗?

历史在等待着我们作出回答。

(此片由乐山电视台于2000年拍摄并播出,2001年获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大佛在上

(电视专题片文学台本)

撰稿廖全京[从空中鸟瞰乐山大佛景区、凌云九峰、乐山大佛。

[遥视乐山大佛巍然屹立,凌云九峰相互簇拥,九曲栈道回环盘旋。

解说词:

我们面对大佛,犹如面对着天地间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大佛在上,巍峨慈祥。在它面前,所有人都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时空的深远。

公元803年,在四川乐山,一座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尊佛。

高达71米的古代世界第一石刻大佛造像,从此走进了历史。

从公元713年到公元803年,古嘉州人用了整整90年时间建造完乐山大佛,完成了华夏历史上这一辉煌定格。这尊空前绝后的石刻大佛造像,像一个大大的惊叹号,突如其来地耸立在世人面前。它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而来?它是怎么样而来?是什么人修建了它?它周围这方圆4平方公里的山水画卷,又蕴藏着多少传奇故事?乐山大佛用它巨大的震撼力,重重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面对大佛,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一个个问号。

大佛的故事是由水开头的。

[俯临三水,大佛脚下三江汇流,气象万千。

[远望青藏高原、长江源头景象。

[远望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上游的山川景象。

[遥视巨型卧佛,栩栩如生。

[大佛头像近景。

[海通法师的画像、有关文献等。

[当年修建大佛的有关画面、影像。

解说词:

乐山,这块被称为古嘉州的地方,它的兴起与发展从来就与水有缘。乐山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两亿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让古嘉州和峨眉山从海水中隆隆升起,大大小小的河流纵横交错,从此,这里水气氲氤,物草丰茂。由于造物主的偏心,从川西北高原奔腾而下的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也在这里汇合,共同打造出这片绿宝石般的山川。

传说,当年隋朝的军队征战途中路过此地,本已疲惫不堪的将士们突然发现一条巨龙在水中翻滚起伏,其势如虹,并一直紧随着岸上的队伍前进。遇龙为吉,将士们大为振奋。不久,就传来隋军大获全胜的消息。从此,原名青衣县的乐山县改名为龙游县。在这三江交汇、云水翻卷的地方,难道真有一条潜于深水的龙,在冥冥之中左右着古嘉州的命运?这条神秘的命运之龙,给乐山人带来的到底是凶兆还是福音?

由于地控三江,这里自古就形成了一条黄金水道。从秦汉到明清,嘉州一直被称作山川冠冕、水陆要冲,它不仅是水运枢纽,还是整个川西的造船中心。水是古嘉州之魂,水又是古嘉州的灾难。而两千年前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更是狂放不羁,水患频繁,两岸百姓屡遭涂炭,苦不堪言。为了震慑和控制住狂暴的洪水,这时,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成就了一段历史传奇,成就了中国古代第一大石刻佛像,而他本人,也成为天地间的一尊佛。这个人,就是乐山大佛的最早缔造者——海通法师。大唐开元年间,海通和尚广集佛财,率领民众在凌云山栖鸾峰凿开石壁,建造大佛。

大佛既出,神力无边,水患消止,众生得救。

1300年过去了。人们面对大佛,仍然难以从巨大的震惊和眩惑中回过神来,人们既眩惑于大佛的雄奇瑰丽,也生出了诸多疑问:那么多的神佛菩萨,为什么当年海通偏偏要选择一尊弥勒佛来坐镇江边?

盛唐时期,佛教兴盛,从皇帝官员到普通百姓,普遍崇佛信佛。传说弥勒佛本是佛祖如来的座前弟子,平日在兜率宫中讲经说法。佛祖预言,他将降临人间,救苦救难,再重升佛界,所以他是未来佛,是光明与未来的象征,也是人间百姓最崇拜的神佛之一。习惯于把一切寄托于来生的人们,在建造大佛时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这座世俗化了的弥勒佛。

我佛慈悲。弥勒佛回报了百姓的期望,顶风沐雨,化解灾难,一坐就是千年。

那么,作为大佛的首创者海通和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像记》碑近景。

[仰拍海通雕像、章仇兼琼雕像、韦皋雕像。

[有关海通、章仇兼琼、韦皋的文献、图片等史料。

解说词:

1984年11月的一天,一位有心人在大佛左侧的悬崖峭壁上找到了这块风化严重的巨大石碑。残留的碑文依稀可辨,可以看到“贞元十九年”等字样。这篇写于贞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803年的碑文,终于告诉了人们大佛开始建造和最终完工的准确年代,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三个人的名字: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

时代久远,我们已经无法详细地知道大唐僧人海通法师的具体生平了。这位伟大的大佛工程的倡议者和实施者,本为贵州人,为了筹建大佛,千里化缘,广集佛财;当资金积累得差不多的时候,竟被当地贪官敲诈,欲夺走财物,否则就要海通自挖双目。海通为了保住佛财,不惜挖掉自己的眼珠。那一年,海通走向了无边的黑暗,却把佛光洒遍了人间。

如今,大佛端坐着,微微含笑,那分明是海通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微笑。

继海通法师之后,主持凌云大佛续建工程的是自开元二十七年起担任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这位豪情满怀、政绩卓著的地方行政长官,对修建大佛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当时经费不足,他便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20万贯薪水,全部投入到修建工程之中。但是,随着他升迁为户部尚书而离任,大佛续建工程不得不又停顿下来。

浩大的大佛工程,最后是在唐德宗贞元初年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主持之下完成的。和章仇兼琼一样,他面临的问题仍然是经费极度短缺。这位同时身为诗人的官员也掏出了自己的50万贯薪水,以补不足。他接手工程的后15年,开凿了佛像膝盖以下的佛体,给整个佛像涂上了金碧辉煌的色彩,并修筑了保护佛像的13层重檐阁楼。阁楼依山而建,逐级上升,对保护佛像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惜,这雄伟的阁楼不幸毁于明朝战火。

大佛在这些同样身具佛性的建造者手中,辉煌出世。

神秘的大佛,仿佛是升起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的一盏明灯。这是象征大唐国运的精神之灯,是普渡众生的智慧之灯。它的神奇之处,甚至从大佛头顶那些并不起眼的螺状发髻里也能透露出来。公元1962年,维修大佛的工人爬上大佛头顶,第一次仔仔细细地数清了这些螺状发髻,共计1021个。他们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发髻规则地排列成18层,在第4、第9、第18层,各有一条排水渠道。在大佛的两只耳朵中部和颈部两边的耳垂处,以及左右两肩的下方,都有互相连接着的排水洞穴,它们和大佛身上的衣领、衣纹折叠处形成的渠道彼此贯通,形成了一个顺势而下的排水系统。面对我们的祖先在1300多年前如此科学精妙的设计,人们叹为观止,第一次真正领略到“巧夺天工”的含义。

那么,真的是“神佛”的力量治住了洪水吗?“凿山为佛”真的就能免除水害?如果真是这样简单地依靠石佛就可以减轻水势,想来即使是海通,也不会作如此幼稚想法。大佛的真正意义在于:首先,大佛的存在起到了航标的作用,船夫渡客远望安然不动的佛像,既能校正航向,又能起到心理上的安定作用,从而临危不乱;第二才是造佛的真正目的:凿山为佛,“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大佛脚下最险峻的河段被凿下的山石“积而平”之后,水势自然减缓,从而最终治住洪水。

凌云大佛,就这样实现了精神和功利的双重价值。

[资料片中大唐长安繁华市容的剪影。

[资料片中唐朝大军军旗招展,万马驰骋的剪影。

[资料片中古代西欧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交兵激战的剪影。

[凌云山与乌尤山的全景、近景。乌尤寺内的菩萨塑像、观音像等。

解说词:

凌云大佛身上的这种盛唐风采,早在秦汉时代就在这块土地上透射出了最初的光芒。

眼前这座与凌云山隔水相望的乌尤山,就是历史的见证。乌尤山,又称离堆。大约在公元250年以前,它与凌云山还连成一体。大渡河自西而来,在这里与岷江汇合,赫然形成一处险滩。秦孝文帝时代的蜀郡太守李冰,为了推平这个险滩以减缓水势,率领众人在两山之间凿开了一条巨大的溢洪道。我们不妨把李冰凿开乌尤山与凌云山的创举视为若干年后大佛工程的雄浑序幕。从此,离堆以乌尤山的名字著称于世。

乌尤寺,这座由唐代僧人惠净所创、拥有7座殿宇的禅院,掩映在绿荫深处,清幽雅净。那么,“乌尤”二字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梵语的音译,汉译为“面然”。佛典记载,“面然”是观世音菩萨诸多化身里的一种。乌尤寺里的这座观音铜像,又称“乌尤菩萨”、观音面然大士像。铜像高达两米,至今保存完好,为乌尤山的镇寺之宝。说它奇特,在于它与人们常见的温柔和蔼、微微含笑的观音像不同,面然凶恶凌厉,突兀狰狞,观之可怖,就连妖魔鬼怪见了也害怕。相传当年观音菩萨曾路经此地,见两岸鬼影出没、为害生灵,遂变身面然,面目诡异近似鬼王,以此驱除鬼怪。世人感念,造像纪之。乌尤山的显赫之名,即与此有关。

又有人说,“乌”,是指这里山色浓绿苍翠,“尤”是特别的意思,特别“苍翠”,谓之“乌尤”。还有人说,“乌尤”是“乌龙”的笔误,乌尤山本来是“乌龙山”,是人们写着写着给写错了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乌尤”二字的来历,还真成了一个谜。

[远望麻浩崖墓外观。

[麻浩一号墓近景。

[崖墓石刻浮雕《结跏趺坐佛像》、《荆轲刺秦图》、《挽马图》等近景。

[崖墓内各种文物的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