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凤文集(散文卷)
9650700000042

第42章 美国去来(6)

不论是在市中心还是郊区,不论是在繁华地段或者偏僻地段,马路上的人行横道都有明显的标志。不懂英文的人也能看得明明白白。按照国际惯例,人行横道画着显眼的白色斑马线,斑马线的两端都有同样显眼的指示灯。允许行人通过时,指示灯上就亮出了一个米黄色的人形侧身像,他的两臂甩开,双腿做出走动的姿势,同时下面亮出一个英文单词:“请走”。即使不懂英文,那个人像也通知你:可以走了。如果暂时不许行人通过,请你止步时,指示灯上就会出现一个红色的手掌,请你“站住”。过马路的行人都会根据指示灯的命令行动,如果出现红手掌,即使无车来往,行人也都规规矩矩地站着,等待着“请走”的出现。

也有较窄的马路上没有人行横道标志的。横穿这样的马路,行人可以大摇大摆,因为汽车总是礼让行人的。开车者只要看见有人准备过马路,他就立刻减慢车速,甚至停下来,静等你过去。开始时我不敢走,害得开车的老外探出头来,向我挥手,示意我先走。

只在美国的国庆日那天看见了街上站着交通警察。因为那天几乎全城的美国人都从家里出来了,平时无人的街上拥满行人,汽车一辆接着一辆。于是穿着制服的白人警察、黑人警察,男警察、女警察,就站在各个路口指挥交通。开车者和行人都自觉地服从他们的疏导,所以即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拥上街头,照样不乱。汽车和行人依然能够畅行无阻。

假如偶尔发生交通事故,比如拐弯时两辆汽车互相摩擦了一下,两位驾车者就会立即停下车来给警察局打电话,然后安安静静地站立在事故现场,等候警察前来处理。笔者就在芝加哥的中国城附近目睹过一次这种情况。

马路是大家共同使用的,交通规则也需大众共同来遵守。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即使没有交通警察,也会路路畅通平安无事。在美国时,从来没有看见过行人随便横穿马路的,也没有看见过汽车与行人、自行车争抢道路的。说到自行车,它是美国人的奢侈品,锻炼身体用的健身器械,常常看见美国人的汽车顶部驮着自行车,那是他们带到休假地用来玩耍的,没有人把自行车当做交通工具。理由很简单:要走的路很长,而自行车的速度太慢了。

(原载《四川日报》1998年12月11日)

我看美国百姓的衣食住行

一、衣

美国人穿衣非常随便,怎么舒服怎么穿。举个例子:在夏天,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是大裤衩加T恤衫。这样的穿着,不仅凉快,而且行动起来十分方便。开车,坐车,行走,爬楼梯,都既舒服又自如。

虽然仅仅是件T恤衫加大裤衩,但是他们讲究质量,那就是都要纯棉的。因为纯棉的贴身、吸汗,与皮肤摩擦时感觉好受,又容易洗涤。

说到T恤衫,那是平民百姓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重要衣服,当然都要纯棉的,夏天薄一点,冬天厚一点。每人若干件,穿脏了一批,周末扔在洗衣机里一滚,再放到烘干机里一烘,就解决了问题。

美国人很少在穿衣服方面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除去大公司对自己的员工在着装上有某种要求之外,其他人的着装都很随意。尤其是在周末和节假日,人们最喜欢穿的服装是休闲装,因为此种服装式样宽松,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都不受约束,穿着舒服。人们对自己的脚也格外爱护,包括小姐和女士在内,最爱穿的鞋是运动鞋和休闲式皮便鞋。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内,如家庭舞会,或者去音乐厅、歌剧院等,才能看见小姐们女士们穿高跟鞋。

去过美国的中国摩登小姐认为美国人的衣着实在邋遢。与中国的摩登小姐和摩登先生比较起来,的确如此。从来没有在美国的街头看见过像在北京街头、上海街头走着的那样盛装的摩登人士。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衣服的功能不过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是为了保护皮肤里面的内脏的,所以要以自己是否舒服为标准,来判断服装的好坏。除了好莱坞影星、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及无事可做的富婆,没有人对服装流行趋势感兴趣,也很少问津服装展示会。大家都忙于上下班,只愿意购买穿起来舒适、洗起来方便的服装。国人很看重的真丝服装,因为洗起来麻烦难伺候,很难得到美国人的青睐。

二、食

美国人吃东西很简单。清晨上班上学匆忙,早餐也就很随便,一杯牛奶,一杯咖啡,一个小点心,就算一顿。中午,上班族和上学族都是在公司里或学校里用餐,一道菜,一种主食,一杯饮料,就算正餐。笔者在纽约华尔街对面的“三一教堂”的公墓里,还看见一些上班族每人捧着一个快餐饭盒坐在椅子上,慢慢地咀嚼他们的午餐,周围是青草、树木、人群还有古老的墓碑,他们把这样的用餐方式和午休联系在一起,将空了的饭盒丢进垃圾桶后,就再走进办公室。上学的孩子们由学校供应营养餐,不外就是饮料加热菜加主食的配餐。晚餐稍微隆重些,这是全家聚会的时刻,有较好的汤,再加上菜和主食,边吃边聊,气氛温馨。

美国人吃饭虽然简单,但极讲究新鲜和干净,还讲究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等营养元素的百分比。他们的配餐,都是考虑过各种营养成分的配搭和比例的。他们的食品也都很卫生,牛奶、各种饮料、面包、各种点心、经过处理的蔬菜,都能直接入口。包装纸上面都注明了出厂日期和过期时限,美国不允许出卖过期食品,出卖过期食品是触犯法律的行为,要受到重罚。

美国人的生活节奏很快,上班下班都准时准点,不许迟到早退。上下班的交通问题,结了婚的房子问题,有了孩子的托儿所问题,生了病的医疗问题,出了事的保险问题,这些与工作无关而纯属私人的问题,一律由自己解决,“单位”是不管的。当然,美国的第三产业发达,个人解决这类问题并不困难。这里说到生活节奏快,所以吃饭就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不可想象美国人也像国人一样,坐在餐桌前边吃饭边喝酒边抽烟,海阔天空地神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美国人吃饭就是吃饭,与吃饭无关的事情必须离开餐桌后再处理。而且吃的内容简单,据报载,即使是总统宴客,菜单上也是很少的几道菜。不像咱们国人,即使是在乡里镇里,也是八大冷盘八大热炒地堆积如山。一位年长的中国作家说得好:大吃大喝正是贫穷的表现。

咱们中国的烹饪学堪称世界第一。而且不管是什么珍禽异兽,有人都敢往自己的嘴里送。常常从报纸上或电视里,看见有的人偷偷地把国家保护的稀有动物藏到厨房里,准备摆上案板宰割。美国人就没有这么大的“口福”了,他们只吃一般的水果、蔬菜、奶制品、牛肉、鱼,对其他中国人认为好吃的东西敬而远之。比如国人喜欢的海参,他们称之为“小虫子”,不敢问津,至于其他如蛇、鳝鱼、青蛙等等,他们也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而有的国人认为非常高档的鱼翅、燕窝、熊掌、骆驼掌、穿山甲、猫头鹰等等,也就如俗话所说的“除了飞机,会飞的都能吃”,这样的事情,如果那个美国人不是一个中国通或没有娶一位中国女士做太太的话,他是连听说都不曾听说过的。

三、住

美国人最讲究的是住,也就是房子,或称为自己的家园。

美国人的住房大多是平房,或者是二层或三层的小楼房,他们称之为“豪司”。我的朋友旅美华裔女作家陈瑞琳,他们一家三口就买了一栋标准美国式的“豪司”。上下两层,房前和房后各有一个小花园,房外有一间汽车库。楼下有一间大卧室、一间大起居室、一间客厅、一间小餐厅、一间晚餐厅、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洗衣房、两个小储藏间。二楼有三间卧室、一间大卫生间。夫妇二人和一个不满两岁的孩子,这样的房子实在够宽敞的了。

美国人也有住公寓式楼房的,但除了市中心有高层公寓楼外,郊区或接近郊区的社区内,公寓式楼房也大抵只有两层到三层。我的一位青年朋友就在一座两层楼的公寓里买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单元,面积很大,各种设施和功能一应俱全,住起来既舒服又方便。

美国人很重视家庭内部的装饰和装修。但他们装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像国内某些人的追求豪华。最先进的设备往往体现在厨房里、卫生间里和洗衣房里。他们的厨房都是开放式的,与餐厅、客厅连在一起,外人可以一目了然,所以厨房都收拾得整齐干净,一切杂物用品都放在上下左右的木制柜子里,包括垃圾桶。下水道的入口处装有小小粉碎机,食物杂屑都被粉碎机处理成粉末状,所以没听说过下水道被堵塞的事情发生。倒垃圾的时间有规定,垃圾车来的时间也有规定,大家都按规定行事。房前的小花园里长满美丽的绿草,绿草两个星期必须修剪一次,自己动手用割草机修剪还是花钱雇人代为修剪,房主自便,但是如果不修剪整齐而影响了市容,房主就会被罚款。

美国人重视装饰更甚于装修。他们的房子里都布置得很美。他们注重墙面、屋顶、地面、家具、窗帘、摆设的和谐统一,不论从色彩方面还是从格调方面,他们都追求和谐的美。在统一和谐的基础上,他们又加进了个性,在功用不同的房间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的装饰品,如鲜花、干花、画、小雕塑、小摆设、照片、瓷器、玻璃器皿、小型地毯、壁毯、挂毯等等。

以上介绍的只是我看到的美国平民百姓的住宅。至于有时从报刊上或电影银幕上看到的阔佬豪宅或好莱坞大明星豪宅,我没有亲眼见过,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过即使是平民百姓的住宅,你每走入一户,也会觉得眼前一亮,惊叹他们为什么布置得如此漂亮。给我的感觉是:美国人修饰他们自己的房子,要比修饰他们自己,要更在意得多。

四、行

前面说过,美国人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小汽车。家家都有小汽车,有的家庭甚至一人一辆,因为工作地点或上学地点各异,共用一辆很不方便。奇怪的是小汽车这样多,却不堵车,大概是美国的公路发达,高速网络遍布全国,据说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可称为世界上的第几大奇迹,开着汽车可以从东海岸走到西海岸,也可以从北部走到南部,事实上美国人在国内旅游也大都开着汽车来回。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美国人特别遵守交通规则,很少发生人为的交通事故或人为的交通障碍。在电影或电视剧里看到的美国警察拉着震天响的警笛追赶肇事者的镜头,只不过是银幕上或屏幕上的玩意儿而已。1993年我在汉城教书时,一位韩国女教授就对我说过:“在美国我敢开车,回韩国后不敢开了。”她是在称赞美国开车人的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今年在美国,我是亲眼看见了。

小汽车是美国人不可缺少的伙伴。上班、上学、出门、旅行、看亲戚、会朋友,开起车来就走,既自由又方便。

不过没有小汽车也没关系。公共汽车、地下铁、地上铁路四通八达,而且不挤。出租汽车也很方便,打个电话就来,还可以隔天预订。公共交通工具很宽松,除了像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地下铁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乘客稍多外,其他地方的公共交通工具都很空。比如在美国的第二大城市芝加哥,一辆豪华大巴式的公共汽车里,有时只有一两位乘客,而司机照样正点运行。

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们有专车接送,那是一种涂成黄颜色的大鼻子的老式汽车。大学校园里也有校车,供莘莘学子们专用。

飞机也很方便。有多家航空公司为乘客服务。如想订票,寻找最佳航班和交款等事,都可坐在电脑前面解决,几天后机票自会为你寄至你在电脑上指定的地点。每个机场外面都有巨大的停车场,你可以将汽车开至候机楼前存好。公共交通如地铁或公共汽车都开至候机楼跟前。如果送人,可以把客人送至机舱入口处,所以即使不懂英语,也能在美国国内顺利旅行。

写于1998年11月

(原载香港《东方文学》2003年第2期)

另类的拉斯维加斯

儿时家教很严,深知什么是必须“厌而远之”的,“赌”字当然绝对在反面事物之内。青年时代读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其中那个奥籍波兰青年,就是那个不可救药的赌徒,虽然英籍C太太企图拯救他,他却深陷泥淖,拒绝自新,终于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终结了年轻的生命。这个故事,更让我对“赌”字深恶痛绝。虽然茨威格那篇小说的背景是地中海岸边的蒙特卡洛,但是只要听到“赌城”二字,不管它在什么地方,都被我放在“排斥”一类,当然,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也不会例外。

这次去美国,日程安排里有去认识拉斯维加斯的项目,我不能离队,就跟着去了。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晚上加半个上午,走马看花,却大开了眼界,原来所谓的赌城竟是如此模样,与我过去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从洛杉矶驱车向东北方向行驶,快要接近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的交界处时,公路的左右两边开始显现出盐碱滩与沙漠的地理特征。及至进入了内华达州的州界之后,车窗的前面和两边就是一片土黄与灰白相互交织的颜色了。石堆和沙子紧贴着柏油马路,远远的什么地方稀稀落落地长着几棵树叶稀疏的植物,而大部分地方则是寸草不生,一片荒凉。除了高速公路上偶尔有小汽车、大汽车、集装箱车疾驰而过之外,车窗外面的景色实在是太单调了,不免瞌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