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凤文集(散文卷)
9650700000041

第41章 美国去来(5)

三、山

檀香山的山也很特别,因为这些山都是火山的熔岩形成的,它们既不同于石头山,也不同于土山。若干年前,火山喷出了熔岩,待这些熔岩冷却了之后,就形成了一层坚硬的岩石;以后,又有火山喷出下一批熔岩,再冷却形成又一层坚硬的岩石……如此周而复始,火山不断地喷发,不断地冷却,渐渐地,在海滩的上面就出现了一座又一座的小山。这山的山石极有层次,一层接一层,好像是一层台阶接着一层台阶;不过由于熔岩的流淌,这层次虽然鲜明却并不平坦。它们的颜色也很特别,带些深棕又带些土红,与我们常见的山峰大不一样。多少年前,这些山石还在地下,是炽热的液体,是大自然的变化莫测,让它们转换成能量,从地面下的深层喷射出来,变成为今日看到的顽石。

夏威夷的海固然美,山也很美。檀香山可算是一座山城了,它处在大海的包围之中,而市内的地面却有凸有凹,纵横交错的公路有时平坦,有时在山间盘旋。如果趋车在环岛公路上行驶,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窗外变幻莫测的山景。有时是一片苍翠的森林,有时是罩住山顶的银灰色的雨岚,有时是隐藏在半山腰的丛林背后的现代化建筑群,有时是忽升忽降成弧形线条的公路网。不管走到山的什么地方,眼前总是悦目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在一片蓊郁之中还会看见许许多多别致的建筑物。有西班牙式的古典建筑物,也有现代主义的最新款式建筑物,有摩天大厦,也有小巧玲珑的一层平房或二三层小楼。也许是为了美,也许是为了醒目,在距离夏威夷的中国城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叫做“彩虹大楼”的建筑物,这座大楼的外墙上真的涂上了“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七种色彩,远看近看都似彩虹缠绕,使这座大楼显得格外漂亮且与众不同。像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大概也只能在像夏威夷这样充满美丽色彩的地方看到。

写于1998年9月

(原载《西南旅游》杂志1999年第1期)

走进珍珠港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已是世人皆知的历史。70年代末,日本出品的电影《山本五十六》和美国出品的电影《虎,虎,虎》,先后在北京上映。它们都从各自的视角,对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认真与形象的反映和反思。尤其是在观看了美国影片《虎,虎,虎》之后,对于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虚伪、狡诈、阴险、毒辣,有了触目惊心的感受。一方面是日本当局的最高层已经决定了要在12月7日清晨偷袭珍珠港,另一方面却又命令驻美大使于12月6日拜会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其表明友好的诚意。这种在两国外交关系中的两面派做法,大概只有日本军国主义者才能想得出来做得出来。

对于我来说,珍珠港只是世界史中的一座名城。过去连做梦都不曾想到,有一天,我会真的踏上这片土地,亲身感知半个世纪前的惨烈与辉煌。

从夏威夷群岛的首府檀香山市驾车西行,距离市中心最著名的威基基海滩大约45分钟的车程,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珍珠港。没想到珍珠港离檀香山如此之近。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旅游圣地。各种各样的小汽车、大巴士,川流不息,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到此瞻仰。我们在排队等候进入电影大厅时,就遇见了两位来自祖国南京的赴美留学生。

珍珠港的入口处有一个叫做“游客中心”的广场,它是一座面积很大的露天免费停车场。游客中心的室内部分由一间博物馆、一间书店和一座电影大厅组成。博物馆里珍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下来的文件、实物、照片,还有沉没了的战舰亚利山那号的模型等。书店的一面墙壁上挂着画家约翰·查理·罗纪绘制的《亚利山那号》巨型油画。电影大厅里,一场接一场地为参观者放映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纪录片,这段纪录片里的镜头都是事件发生的当时拍摄的,它们幸存下来到今天,终于成为历史的见证。不像《虎,虎,虎》那样,是后人根据珍珠港事件拍摄出来的故事片。看着这段纪录片里的美国士兵和军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日本侵略军的狂轰滥炸,无辜地牺牲,心里十分难过。日军的丧尽天良,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同仇敌忾,他们发誓要与敌人决一死战,青年男子纷纷剃发参军的情景,也被拍摄了下来,镜头里的这些热血青年,有些大概早已不在人世,硕果仅存者恐怕也是八十岁左右的老者了。

看过这段沉痛的电影之后,游客即被引导着乘船前往亚利山那纪念堂。坐在渡船上遥望远处蓝色的海湾,那里停泊着一艘又一艘威武雄壮的战舰,它们都是退役的“老兵”,在那里形象地再现着一段从惨烈悲壮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

在珍珠港事件中,有大约2400位美国军人和平民殉国,有12艘军舰被击沉或被搁浅,其中的亚利山那号战舰,至今仍然葬身海底,舰上的1177名将士全部殉难。亚利山那纪念堂就建造在沉没了的亚利山那号战舰上面,它横跨在葬身水底的亚利山那号战舰两侧,形状也似一条船,这是一座石制的建筑物,半露天,造型极其独特,中间凹下而两端挺拔。据设计这一纪念堂的工程师奥费德培斯说:“设计这样的造型,是为了表现初遭惨败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

我们扶着亚利山那纪念堂的石头栏杆向海水中望去,看见沉没了的亚利山那号战舰就躺在我们的脚下。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它的轮廓仍然依稀可辨,烟囱上面还飘浮着点点油斑,1177名将士的英灵还静静地长眠于沉船之内,他们的名字就镌刻在纪念堂内的祠堂里,面对着参观者的大理石墙面上。1950年,当时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亚瑟·瑞佛下令,在沉船折毁了的旗杆上升起美国国旗,向殉难的战舰及将士致敬。这个命令一直被执行到今天,我们登上纪念堂的石船的时候,就看见一名穿着白色海军制服的美国海军士兵,正在升旗。

珍珠港的环境优美。它像夏威夷的任何地方一样,有湛蓝湛蓝的海水和蔚蓝色的天空,有无处不在的高大丰满的榕树和椰子树,它们张开巨大的伞盖,为人们遮挡炽热的阳光。娇美动人的天堂鸟花,开在驶向亚利山那纪念堂的码头岸边,象征着人们要求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心愿,也象征着为国殉难的烈士们的高贵的灵魂。

我站在镌刻着美国将士姓名的祠堂里,想起了曾经发生在祖国的“九一八”事变和芦沟桥事变,想起了东北的万人坑和南京的大屠杀,想起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战斗而牺牲的先烈和志士仁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生死存亡的年代》、《第三帝国的兴亡》这些不朽名著虽然早已告诫人们要警惕野心家的疯狂,然而,人类要真的实现彻底的和平与友善,却不是由善良的人们的善良的意愿决定的。君不见还有不少恐怖分子时时制造事端吗?所以,我也常常想起已故作家伏契克的那句话:“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啊!”

写于1998年10月

(原载《文论报》1998年11月19日)

遍地绿色

美国各个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班都使用小型飞机,从外表看比越洋飞机小得多,飞行高度也低得多。坐在这样的飞机上在美国本土旅行,常常能够欣赏地面上的风景,看到的总是绿色。大片大片的深绿色是森林,大片大片的浅绿色是草地。在大片大片的绿色中间,有纵横交错的土黄色的细条纹,这是公路。还偶见红色的、白色的、灰色的小方块,这是屋顶。

在人烟稠密的大城市里,也是满目皆绿。房屋的四周,都种满树木和花草。这样说吧,凡是没有房屋和柏油路的地面,就种植着树木、花和草,没有裸露着的土地。每户人家的房前和屋后,都有一片一片的草地,这些草地无一例外地美丽柔软,修剪得整整齐齐。后来才知道,住户每周必须用剪草机修剪绿地,否则长相乱了屋主就要被罚款,所以绿地总是那么漂亮。社区里、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空地,也都是碧绿碧绿的草地。

一次坐车经过芝加哥市北郊的库克县,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故乡,在高速公路旁展现出一望无际的翠绿,那景象之美真令人激动不已。美国的农村比城市更可爱,因为城乡的建筑没有什么区别,而农村却拥有更加广袤的绿色。

在密歇根湖畔,在休斯顿的社区里,脚下的草都是又密又厚,能把双脚埋起来,蹒跚学步的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摔个跟头一点不疼。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像纽约这样喧闹的大都会里,仍有占地面积很多的中央公园与布鲁克林植物园这样的大片绿色。真感谢美国学生马修,他坚持要带我们去布鲁克林植物园看看,因为那是他的“最爱”。尚未走进植物园的大门,就嗅到了一股只有泥土和花草才能散发出来的特有芬芳。入口处的草地似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看见小孩子们在上面打滚,小松鼠、小兔子、小鸽子、小麻雀们在上面悠闲地漫步。公园内种着古老的橡树、白橡树、银杏树、松树、雪松、柏树、槐树、芙蓉树……树与树中间是草地,翠绿、幽深,令我想起看过的西方古典题材电影里的皇家花园或贵族庄园。而这个植物园是属于平民大众的,花三美元买一张门票可以在里面逗留一天,对65岁以上的老人优惠,门票半价。植物园里有一个玫瑰园。玫瑰是美国的国花,红色的、粉色的、米黄色的、白色的,各种颜色的玫瑰花娇美艳丽,香气袭人。还有一个名为“日本花园”的园中之园,小巧玲珑,内有小小的湖泊和木制的小桥,一座日本式的神龛里供奉着“植物保护之神”。湖岸的植物似杨柳又不是杨柳,绿色的枝叶搭在水面上,把水也染绿了。围墙外面即是呼啸而过的汽车声,而在闹市中心竟有这样一片大自然的环境,不能不说市政当局为纳税人想得非常周到。

在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的西郊,有一个面积极大的森林公园,如果在其中步行,一整天也看不完。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橡树群、松树群、柏树群、枫树群,构成了这座森林公园的主要景观。种植不久的小树,都用铁丝网保护起来,像保护年幼的孩子。在这个公园的一处地方,还有移植自中国的灌木林,移植自日本的水中灌木丛,和移植自其他国家的不同植物。无尽的森林使空气清新,森林的深处曲径通幽,有小路供游人深入。开阔处有林中草地,令我想起列维坦的油画和屠格涅夫的散文。小小的湖泊承接着森林的倒影,更增添了此处的魅力。因为森林公园太大,允许开着汽车游览,林间小路上备有车位,愿意下来散步随时可以停车。游人稀少,尽情游览观光,不会受人打扰。见到的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游人,也有一对老年夫妇或一对青年情侣相携而来的,偶尔相遇,都互相礼让,或礼貌地打个招呼。数不清的树木,看不够的树木之美,组成了很有层次的绿色——浅绿、深绿、草绿、翠绿、墨绿,构成了一片望之不尽的绿色海洋。

在新兴城市休斯顿,市中心也保留着一大片原始森林。据长住此地的中国朋友告诉我,前总统老布什退休后,就住在这片原始森林的附近。

写于1998年9月

(原载《河北日报》1999年1月19日)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美国的汽车很多,家家有汽车,甚至一家有几辆汽车,可是马路上从来不堵车,交通顺畅,车速很快。美国人旅游,大多开着汽车来往于全国各地;至于上班下班,上学下学,汽车和校车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了。车多而不堵车,固然与美国的公路发达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遍布全国,据说可以称之为世界第几大奇迹;但是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素质普遍较高,人人都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极少出现人为的交通障碍和人为的交通事故。

在美国的大城市里,除去市中心商业区的几条主要街道之外,街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人都坐在开着的汽车里面。小轿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正如上面所说的,每个家庭都有车,而上班族几乎每人一辆,一个家庭有几个人上班就有几辆小汽车。公共汽车也很多,地上铁路与地下铁路四通八达,可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不多,有时一辆豪华大巴的公共汽车里只有一两位乘客,而公共交通工具照样准点运行。

在马路上极少见到交通警察。一切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各个十字路口或多条马路的交叉路口,都由红黄绿灯管理。红黄绿灯的标志非常明显,而且设计得细致周到,各种绿色的箭头为车辆的行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难能可贵的是开车的人都非常规矩,遇见红灯一定刹住车子耐心等候,即使横向的马路上空空如也,他们也会安静地等待绿灯,绝不越雷池一步。高速公路上常常是五六个车道平行前进,城市的一般马路上也常常是四五个车道并肩前进,他们都是规规矩矩地各行其道。如果改道,就会前后左右地察看并且打开应有的标志车灯,改道之后仍然规规矩矩地依照前行,连白线都不压。在美国电影或电视剧里看见过的,警察开着摩托车拉着震天响的警笛追赶违反交通规则者的镜头,只是银幕上或屏幕上的玩意儿而已。美国老百姓中的驾车族都是很守规矩的人士。大家都明白,车速很高,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