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9525400000004

第4章 认识金钱和金钱观(4)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重大困惑之一就是对道德价值的怀疑和否定。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的观念中,诚实被视为愚蠢,善良被当作软弱,信用被当作儿戏。有人迷惑不解:道德还有用吗?有人公然宣称:良心值多少钱!这种困惑和迷失有其客观现实的原因: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旧的道德体系已经丧失其功能,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形成,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真空,因而道德约束松弛,是非善恶混淆。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以不正当、甚至恶的手段暴富的人,善良诚实的人被欺诈、利益被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能不使人对善恶是非的价值感到困惑。同时,也有一些人抱着传统的价值思维定势,以旧的道德观来衡量新的市场经济行为,难免不产生世风日下、道德沦落的感叹。然而,只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德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巨大的价值;道德不仅仅值得尊敬,而且也是值钱的。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体现在社会物质生活中。

美国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本明杰·富兰克林说:“信用就是金钱”。日本“现代企业之父”、一生经营500多家企业的大企业家涩泽荣一也认为“信用重于资本”。他说:“一个人的资本是有限的,与其依靠有限的资本,更重要的是活用无限资本。何谓活用无限资本的资格?此即信用。”。可见,信用等道德确实是值钱的。信守契约,有诺必承,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就可以赚钱,可谓“信用就是金钱”。通过信用去赚钱,赚钱的同时也将给守信者赚来声誉,赚来赚取更多金钱的条件和机会。信誉能赚钱,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在概括资本主义精神时说,“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如果有人把钱借给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是把利息给了我。假如一个人信用好,借贷的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那么他就会由此得来相当数目的钱”。“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谁若被公认是一贯准时付钱的人,他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集聚起他的朋友们所用不着的所有的钱。”在《康对山集》卷八中,对樊观的行商之道这样记载:“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谁谓天道难信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鼓励公民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赚钱。道德之所以可以获得利益,获得金钱,是因为他可以获得人心,获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而他人的信赖和支持,正是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最宝贵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一个人要想利用自己的资源来获取利益和金钱,首先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要有人愿意和你合作,愿意买你的东西或者卖给你东西,所以个体的价值是依赖于他人来实现的。因此,只有获得别人的信赖和承认,你才能得到利益和金钱。而诚信、互利、合作等品德,则是一个人获得他人信赖的最重要的条件。明清时期徽商中有一位叫黄崇德的著名商人,他做生意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任何一笔生意在使自己赚到钱的同时,必须使对方也赚到钱,如果和自己做生意的人亏了,他将主动给予补偿,使别人不吃亏。因此,谁都愿意和他做生意,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响,成为享誉一方的大商人。中国传统商人有个信条叫“和气生财”,和气的实质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是人的德性的一种表现,和气生财实际上也就是道德生财。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仁义值千金”。从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道德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更为突出。道德是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源泉。当一个社会有了健全的道德体系,社会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社会效率将大大提高。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有相当一部分财富是耗费在社会管理监督成本上,或者说是花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这就是经济学中讲的广义的交易成本。社会建立的各种管理监督机制的费用,打官司的成本,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合作和相互争斗造成的内耗等,都是广义的社会交易成本。一个社会效率的高低,创造社会财富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社会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的。社会交易成本越高,社会耗费在非生产性活动中的资源就越多,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就相对越少,反之亦然。社会财富不是单个人孤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人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因而良好的社会信任度,共同的道德观念,正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促进人们之间相互合作去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条件。道德不仅创造着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创造着社会的物质文明。所以说,健全的社会道德是比任何物质资本更宝贵的资源。

三、正确金钱观呼吁科学、健康消费

消费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哪里有人类生活,哪里就有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与生产、分配、交换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决定消费,而消费。的增长又是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市场、促进生产力更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是一个消费者。消费既是人再生产自身的一种方式,又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消耗,人总是在消耗一定的社会财富中再生产自身的。这样,消费本身就包涵着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涵着一种伦理的意蕴。所以,对于人们的消费活动,我们不仅要将其置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考察,也要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中分析,特别是要分析社会的伦理风尚、个人的道德观念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为了协调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国民经济呈良性发展的态势,我们不仅要用经济的杠杆、行政的手段,同时也要用道德的力量引导消费,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携手共进。所以说关于当代中国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消费是一个伦理问题。消费活动既反映着消费主体的价值取向,也是一定社会道德观的折射。消费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社会现象,消费亦是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消费不是消耗,消费是人类的生存活动。人在什么意义上进行消费,他就在什么意义上把自己再生产出来;而对社会财富的消耗,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则既可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前进,又可能造成社会生产力的破坏,阻碍社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消费并不是人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规定的行为。对消费的伦理追问,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消费在什么意义上才是必要的和适度的,人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是由什么来规定和评价的。对此,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教授认为:消费应当始终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价值尺度。在全社会、全人类形成一种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消费观念以范导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人类良知的呼吁。这种消费观本质上蕴涵着这样的伦理要求和价值特征:“首先,它应当是一种真正‘生产的消费’。”这里讲的“生产”不只是指社会产品和社会财富的生产,更重要的是还包含着人自身的生产。这里讲的“消费”指的是生产制约下的消费,而不是把这两者的关系倒置的“消费的生产”。“其次,它应当有效地体现人的需要的全面性和丰富性。”“第三,它应当体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创造本质,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创造意识和消费意识的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第四,它应当体现人是‘自然之子’这一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有利于消解现实的人和自然的紧张,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解。”而且,在当代,能否实践这一伦理要求,坚持这一价值尺度,关系到人们之间的代际公正和国际公正,关系到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理论观点,要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我们就要在消费过程中调节好消费与生产、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消费与生态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