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5 常说客套话,让客户对你心生好感
在进行推销之前,通常会有些礼节性的客套话。这些客套话本身未必有什么真正的含义,只不过是一种礼节上或感情上的互酬互通而已。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面时的问候,以及在一些社交、聚会中相互引荐时的寒暄之类。当你与客户相遇时,会很自然地问候道:“你好啊!”“近来工作忙吗,身体怎样?”“饭吃过了吗?”此时对方也会相应地回答和应酬几句。
销售人员:“你好。我是百城信息图片公司的,我这里有一个提高你们广告效果的好方法,能找你们负责人谈谈吗?”
客户:“哦,和我说就可以。”
销售人员:“我们百城信息在这个月推出了一个最新业务行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提供快速的邮件广告服务,在同行中我们是第一个推出这项特效服务的。”
客户:“是吗?”
销售人员:“明天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我们可以到你们公司拜访,同你们的有关负责人谈谈。”
客户:“这几天有关负责人没有时间。”
销售人员:“我们只作一个简单的拜访,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客户:“这几天我要出差,以后再谈吧,再见。”
这位销售员之所以未能把交易开展下去,就是因为忽略了客套话的作用,直接提出销售意图,引起客户的逆反心理。
销售人员在初识的阶段,就提出这类问题:“……我们愿意对你们公司目前的库存状况作一个调查,并告诉你们如何用我们的‘排列控制管理’的方法,盘活你们库存资金的10%。”这是不合适的,显得很唐突。在火候不到的时候说出这类话,很容易给人以“居高临下”式的感觉,让人听完之后有种受辱感。
如何才能把握客套话的艺术和精髓了?
首先,要明白客套话的意义。因为是非正式的交谈,所以在理解客户的寒暄时,不必仔细地回味对方一句问候语的字面含义,只要明白他要表达的大体意思即可,切忌抠字眼。
其次,要了解不同背景的不同客套话。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对别人的一些一般的礼节性问候作出错误的归因,而误解对方的意思。不同民族背景的人,就更易发生这种误解。例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过饭了吗”,说这句话的人也许根本没有想过要请对方吃饭,但对一个不懂得这句话是一般问候语的外国人而言,就可能误以为你想请他共餐,结果会使你很尴尬。两个人见面,一方称赞另一方,“您气色不错”,“你这件衣服真漂亮”,这是在表示一种友好的态度,期望产生相悦之感。在中国人之间,彼此谦让一番,表示不敢接受对方的恭维,这也是相互能理解的。但是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可能会因你的过分推让而感到不快,因为这意味着你在拒绝他的友好表示。
最后,客套话的内容没有特定限制,别人也不会当真对待,但不能因此胡乱运用,必须与推销的环境和对象的特点互相协调,正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古人相见时,常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天谁再如此问候,就会令人感到滑稽。外国人常说的“见到您十分荣幸”之类的客套话,中国人也不常说。我们在推销开始时的寒暄与问候,自然也应适合不同的情况,使人听来不觉突兀和难以接受,更不能让人感到你言不由衷、虚情假意。
细节演练
如果你的客户是中央电视台李咏,要你和他客套一下,你会怎么说?你对客套话的感情是喜欢还是厌恶?你在销售中有没有用过客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