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 熊晓鸽向右
9512300000016

第16章 创业家推手的六大告诫(1)

对于那些渴望得到资金,又会被银行拒绝的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是他们最大的希望。而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从数以千计的商业计划书中挑出“千里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沈南鹏一直奉行着红杉的理念,“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他对创业者有六大告诫,同时,他有着自己的态度:“即便你没有‘21世纪最赚钱的项目’这样的标题,我们也会认真对待。”

§§§第一节 创业者的三大个人素质被投资家看重

作为世界风险投资界的传奇人物,红杉的第一代投资家代表唐·瓦伦坦曾经说过“赌选手,不如赌赛道”的话。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唐·瓦伦坦说自己一生之中,只见过两名具有非凡洞察力的创业者,一个是英特尔的罗伯特·诺伊斯,还有一个则是苹果的斯蒂夫·乔布斯。红杉投资过很多企业,获得很多不俗的成绩。除了这两人外,唐·瓦伦坦认为其他的创业者都需要投资者的帮助才会成功。

红杉资本的第二代领导者迈克·莫瑞茨对前辈的说法有这样的解释:“唐指出的是一个小公司运用有利的市场趋势的重要性。当你背后有风推着你跑时,你总能跑得快些。”所以一直以来,红杉资本更侧重于关注行业,而非创业者本身。

当红杉来到中国,它的中国“掌门人”沈南鹏则有了不一样的观点:在中国,赌选手更重要一些。在沈南鹏看来,投资者选择创业者也是一门艺术。没有选对“选手”,再好的赛道他也无法发挥出水平。同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沈南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好的赛车手不能跑到一个无间道里去。”

同为投资者,双方的认知却如此截然不同,这是有原因的。在美国,几乎可以用一个“模板”套在红杉资本所投资过的企业领导人身上:年龄在20~40岁之间,有过良好教育,有技术公司的职业经历。但在中国,沈南鹏很难做到这一点。

2007年8月,四川九寨沟,红杉中国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其投资的企业峰会。在这场会议上,沈南鹏不仅看到二十来岁创业的年轻人,硅谷回来的电子专家,还有来自传统行业的农产品公司,以及本土的焦炭企业。

这些创业者们无论是在年龄、教育背景,还是在经历和行业属性上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在他们之间,投资者是很难将各种要素提炼、统一的。因此,沈南鹏需要做的努力要比他的美国同行多得多。在红杉中国,一个项目往往需要三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做出决定。

在美国,投资的领域集中于半导体、互联网、新媒体等,此类市场也已基本成熟,信息也十分充裕。在首次与企业家见面会谈后,红杉资本的美国投资者们往往只需要一小时,就能够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所以,尽管红杉投资过的公司总市值已经超过纳斯达克总价值的10%,但他们的投资仍“不超过硅谷40英里半径”。

而这一切到了中国,就发生了变化。除了需要学习更多新行业知识外,沈南鹏还要花费更多时间与企业家交流。在行业人脉资源有限、信息稀少的情况下,有时候还要谈到家庭以及过往的生活等,只有通过尽量多的信息才能有效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

尽管如此,不过沈南鹏依然看好中国的投资市场。中国市场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市场成本结构有利,企业的死亡率会相应较低,整体投资组合的综合回报率绝不会低于美国。

如此一来,在中国市场,“赛道”是宽敞的,只要选好“赛手”,给他足够的时间,投资的回报率是很高的。

沈南鹏认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不断发展自己,发现最合适的商业模式。创业者需要“善变”,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商业计划,这在创业的早期是不可避免的。创业者的应变能力,是他“下注”的关键点。

沈南鹏选择的创业者,往往和他一样具有长远的眼光。在他接触的创业者中,不乏短期利益驱动者。其中有一位创业者就曾当面表示对沈南鹏的“资本运作能力”颇为佩服,并表示“正在学习”。而沈南鹏给他的劝告是“作为公司的CEO,有这样的想法比风险投资家有这样的想法更危险”,企业的CEO和投资者扮演的角色都应该是长期企业的缔造者。

从2005年9月红杉中国建立,到2007年,沈南鹏已经收到了两千多份的商业计划书,接受面谈的有200多家,而最终谈成的却不超过5家。这足以说明,沈南鹏在选择创业者上是很“谨慎”的。

作为风险投资人,都懂得商业模型和团队是投资考核的两大要素,而几乎所有在中国的投资者都认为,投人比投资商业模式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沈南鹏和多数VC的观点一致:好的创业者要比好的商业模式更“值钱”。因为商业模式有机会调整,但人或团队并不好衡量。

在沈南鹏众多“完胜”记录中,只有一次早期的“败走麦城”。早年沈南鹏经朋友介绍,投资了一家企业,“因为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当时也不知道‘看人’,觉得行业好、企业有单子就投了,不知道团队中的管理层还有矛盾,虽然投得很少,结果仍然非常失败。”

而后,从投资分众、金丰易居起,沈南鹏开始了“看人”的“科学投资”。

当然,谁都很难总结出一个好的创业者模式。不过,沈南鹏却知道不好的CEO是什么样的。他曾戏谑地总结出一个“十个可能让你投资受困的CEO的迹象”,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其中有不少地方仍值得大家回味。

沈南鹏说自己最看重创业者三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不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其次,是不是为自己创业有一个最好的准备;最后,创业者是否能成为一个个很好的聆听者。

对于那些渴望得到资金,又会被银行拒绝的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是他们最大的希望。而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从数以千计的商业计划书中挑出“千里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沈南鹏一直奉行着红杉的理念,“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所以他告诉创业者们:“即便你没有‘21世纪最赚钱的项目’这样的标题,我们也会认真对待。”

从分众的江南春、奇虎的齐向东、宏梦的王宏,到利农的马承榕、众合的郑磊,以及易居中国的周忻,这些成功的创业者,无一不体现出沈南鹏识人的高超“艺术”。

§§§第二节 创业,应从最简单的入手

“创业,就要从最简单的入手。”这个看似朴素的道理,帮助沈南鹏带领着携程、如家成功走进了纳斯达克。

1999年,在网络经济的浪潮下,人们的投资激情蓬勃发展。投身互联网热潮的沈南鹏却仍保持着冷静和理性,在经济大背景下,他考虑更多的是中国的国情、物流体系薄弱、信用卡制度不健全等。

作为耶鲁大学的MBA,又有8年海外著名投资银行工作经验的沈南鹏,却有着“土得掉渣”的创业思维:“创业就像小时候做数学题一样,应当从最简单的入手。”

于是,他选择了旅游业,从事的是别人都“看不上眼”的卖预订服务收取佣金,携程网由此诞生。

携程最初的赢利点,是从酒店订房开始。相对于订票,订房更为简单、直接。顾客只要先在携程网上拿到订房号,然后拿着行李入住就可以了。而酒店通过携程的宣传,会赢来更多的顾客,这样一来,酒店收入就会相应增加,携程再收取酒店的佣金就要轻松很多。

基于这样的逻辑,沈南鹏给携程制订的第一年计划就是:集中全力打通酒店订房环节。这种“帮人订房”的工作,在多数海归甚至本土人士看来都是“小买卖”,过于小儿科。但沈南鹏去做了,因为他知道,简单的事才好入手,何况自己“是在中国,服务的是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大众”。

在这种“简单”、服务大众理念的指导下,携程得到了飞速发展,始终保持30%~40%的净利润率,每年70%~80%的增长率。其他不屑于“简单”服务的竞争对手,只能在一旁看着眼红,携程由此逐渐确立了稳固的市场地位。

事情越简单,就越容易办成。沈南鹏说,我们永远都记得自己在做什么,携程本身是一个旅游服务企业,互联网只是载体而已!有了携程的成功经验后,沈南鹏如法炮制,如家的发展就“简单”多了。

2001年年底,携程实现了赢利,并且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沈南鹏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能够利用携程的优势,再发展出一项新业务。经过一番考察后,他又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情——发展经济型酒店。

在当时的中国,外资已经开始进驻高档酒店,而连锁型的酒店也已有相当的规模。但是,低端的经济型酒店却不被人重视,一方面很少有连锁的经济型酒店品牌,而以前那些连锁的酒店,产品和服务相对来讲都比较差。

“简单”的经济型酒店不为人重视,沈南鹏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携程是从酒店订房开始的,那么如家就做连锁的经济酒店。“我们要从经济型酒店起家,打造一个受消费者欢迎的酒店品牌。”这个并不“简单”的梦想,是沈南鹏创建如家的初衷和发展规划。

沈南鹏让如家选择了“连锁经营”的模式,这是行业类最简单有效的扩展模式。从服务体系上来讲,如家更像一个零售企业,沈南鹏将如家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定为“以连锁扩张作为主旋律”。

就这样,再一次从别人“看不上眼”的经济酒店入手,如家快捷酒店应运而生。从2001年年底到2006年10月,如家经营及授权管理的酒店数量已经达到110家,2006年6月底,总收入已达到2.49亿元。

创业者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如果选择了“复杂”的事情入手,棘手的问题会层出不穷,让创业者难以应付。而选择从最“简单”的进入,事情就好办得多。当然,“简单”并不意味着创业者就能“大意”。

在携程的发展阶段,沈南鹏就将主要精力放在流程控制和管理方面。携程的实质在于提供便捷服务,其业务流程、财务流程和体系建设的配合以及衔接都遵循着这个原则。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在业务扩张的时候,就可能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所以,沈南鹏认为,即使是从最“简单”的入手,在一定的阶段只做一件事才是明智的。

“简单”也不意味着容易被人复制和超越,沈南鹏通过自己的创业和投资,告诉创业者们经营实体公司和进行风险投资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就在于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不是真的有市场竞争力。企业的业务可以被跟随和模仿,但是营销和服务只要做好了,品牌就有了排他性的竞争力。“简单”的模式也可以有“不简单”的竞争壁垒,事业也就变得不平凡了。

§§§第三节 娴熟运作创新与复制

著名的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过:“在新的体制中,财富来自创新,而不是由于做得比别人更好。也就是说,不是把已知的东西做得完美就能赚钱,而是要能改良别人还不知道的部分。”他这句话可以概括成这样一个公式:创新=复制+改良。

沈南鹏在创新和复制的运用方面,显然深得此道。携程能够在资本市场屡受追捧,就是因为其商业模式足够新鲜,具有商业价值。随着如家的上市,全球投资者们更是看到了有一个创新商业模型的重要性。

沈南鹏的创新思维,最早来自自己的投行经历。早在德意志银行任职时,沈南鹏在面对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大投行拼抢大单的残酷竞争时,就曾想过能不能去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沈南鹏懂得,无论做投资银行还是别的任何行业,都应该去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造新价值比复制更重要!于是,沈南鹏利用德意志银行的杠杆优势,找到大投行不重视、利润不高但更易操作的“垃圾债券”。

到1999年,沈南鹏创建携程的时候,他发现,中国的旅行社一直靠实体门市来招揽客户。即使在旅游业发展多年的香港,也只有一家呼叫中心。而在美国市场,则早已完成从实体门市到呼叫中心,再到互联网化。

于是,沈南鹏让携程把门市和呼叫中心结合了起来,这个就是后来被人称为“鼠标+水泥”的全新模式。在中国劳力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收益明显。携程既是传统服务行业,又是新兴互联网企业。

通过携程,沈南鹏又接触到了中国酒店行业。这一次,他又发现商务旅行者对酒店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没有哪家酒店公司真正给消费者提供了相应的服务。所以,沈南鹏再次整合资源做了如家。

沈南鹏在1999年创办携程时,还没有第二家公司做相同的事。沈南鹏先发制人,依靠的当然是创新的商业模式。到了2002年,他再创建如家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市场上并不缺酒店,很多外国品牌早已将中国的高星级酒店瓜分完毕,而且当时的低端市场也有着数以十万计的社会旅馆。酒店行业在当时已不是一个新兴行业,沈南鹏却从中发现了一个“亮点”:既有星级酒店的干净、规范、安全,又有一个合理价位的酒店产品并不多。

这个发现就是市场的需求,在找到了市场后,沈南鹏需要做的就是创新。

酒店属于传统行业,传统酒店尤其是那些星级酒店都有着严格的硬件规定和标准,而沈南鹏则从用户体验出发,对酒店产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