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国税
9468400000035

第35章 读史杂感

刘宏绩

写这篇文章下了很大的决心,犹豫了很久。中国的历史,当然是源远流长、博大丰富、灿烂辉煌。多少大家令吾辈高山仰止,多少巨著令在下皓首穷经也难以窥斑见豹。但是浮生半世,经意不经意间,竟也读了几本历史的书籍。用最为简单的归纳法,竟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唯恐贻笑大方,所以只能采用意识流的写法,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已然不成体统,何惧口诛笔伐。

我国历史的著作数量是世界第一,浩浩荡荡(这个没有人敢有异议)。单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说句不好听的话,世界各国的加起来恐怕未必有我国的多,赞吧?即使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乾隆文字狱也依然斩不断我国人民研究历史、发掘历史的热情,也依然磨灭不了我国专家学者的创造力。历史著作仍然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读物,每年出版的历史著述更是以海量计,光是一个《明朝那些事儿》就屡创纪录。

近年来,清末史、民国史、北洋军阀史渐成显学,各派大家洋洋洒洒、有理有据,结论也是千奇百怪,颠覆传统,直触底线。有说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的,有说革命不如立宪的,有说甲午战争可以不打的,有说北洋军阀政府廉洁奉公的,还有说孙中山延误革命、黄兴不具帅才的。更有我国历史上诸多的疑点也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什么烛影斧声了,什么清末四大悬案了,什么建文帝的下落了,什么李自成终老何处了,更是不胜枚举。全国各地为争历史名人屡屡纸上兵戎相见。不管你们晕不晕,反正我是晕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呢?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想起鲁迅先生说的,中国人有“十景病”,哪个地方都有著名的景点,如山村晓月、暮鼓晨钟之类。我上中学时,家乡的报纸上有一次开展了XX八景的评选活动,市民们踊跃投稿。有一景叫做“龙隐夕照”,有一篇文章说该寺是某某皇帝落难到此削发为僧而建,说该寺山南水北、端居龙首,说该寺风光绮丽、气象万千、风水绝佳。年幼的我看得痴迷,邀三五玩伴,骑着加重的自行车就去了。结果,咱黄土高原的山水,一般情况下,山就是厚重的黄土峁梁,水就是涓涓细流旱季无雨季有(如果不流经城镇,虽然黄泥汤倒也不至于肮脏),林就是人工绿化的剩余成果,草即是耐旱植物如柠条骆驼刺之类。至于寺庙充其量也就是个土台子里面供着不知名的神仙,没有香火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旺不旺,是为XX八景之一。

不是说这些景致不美,热爱家乡的感情完全可以理解,而是跟文章上说的就是两回事。写文章的主嘛,当然我们传统的看法是个笔杆子,典型的春秋笔法,这种吹牛方式写写景也无伤大雅。可是,我们的很多历史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写成的呢。

自古以来,我们的历史就分正史、野史、逸史等等。更有无数文人骚客动辄留下的皇皇巨著,凡是个粗通文墨的,不管是进士、举人还是秀才甚至落第者,也不管是文坛泰斗还是穷酸腐儒,不管是家财万贯还是家徒四壁,都要出个集子。不论理论体系还是一家之言,不论诗词歌赋还是人生感悟,不论是针砭时弊还是宦海得失,甚至同行相轻蜚短流长,都统统网罗其中。后来,都被统统网罗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中去了。再后来,统称之为国学,这些就是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跑题了,说历史就说历史吧。单就是这些史,出自多少人的手笔,想想都可怕啊。更有甚者,清末政坛著名的不倒翁荣禄甚至专门请人写了一本《景善日记》,完全造假,以至于八国联军入城后以此为据判定其无罪!(罪不罪的咱不管,这种史料能信吗?凭这种史料你能得出什么正确的结论啊!)我国的历史果然是博大精深,史料堪称浩如烟海,真难为历史学家了。于是我国不再有历史学家,只能有某史专家,如明史专家吴晗,如清史专家阎崇年,晚清及民国史专家当数唐德刚了,当然现在最火的就是明史专家当年明月了。没有人再敢拍着胸脯说他是历史学家,只能说是某段历史的专家,真不是客气,真不是谦虚。

越是早的历史越没有争议,比如先秦春秋就没有什么搞不清楚的问题,不管是否真的搞清楚了。因为留下来的史料有限,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凡是有利于他统治的都留下来了,凡是说他坏话的都基本烧掉了。再往后,东汉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直至宋元明清民国,历史越来越复杂,某史专家也越来越多。这个原因,你懂的。历史学家难当吧?历史难学吧?读历史累吧?

孟德斯鸠说:历史苍白的国家是幸福的。历史丰富的我国可谓灾难深重。可是春秋笔法仍大行其道,无中生有天天有,造假(各种造假)更是见怪不怪了。在这个民族复兴的时代,胡锦涛同志说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尤其是这个不折腾最为精彩,别折腾了,别让咱的后代再读不懂咱的历史了。

作者单位:兰州市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