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娱乐篇】
人气不是“宅”出来的
重视构筑关系网的人,就是善于抓住每一次可能结识新朋友的机会;而那些不重视社交,或者说没有社交能力的人,就算有人把会面的邀请函放到他们面前,他们也不一定能够将会谈进行下去。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边羡慕别人交际范围广,一边又不屑走出去和人交流。我常听一些年长的人感叹:“人情真是越来越淡薄了啊!”
确实,“宅文化”已经占据了很多年轻人的心,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在这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网络确实能了解天下事,但却很难了解“人”以及“人心”。
所以,与其花大把的时间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不如多去参加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活动,例如研讨会、棒球赛、“花见”等。大家都是冲着兴趣而聚在一起的,所以沟通起来会更加容易和有效,不会使你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当然,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我不建议单纯以兴趣而进行的沟通。说明白点,兴趣只是“敲门砖”,关系才是最终目的。像JC(日本青年会议所)组织的聚会,意义就不是很大。我不是说JC不好,而是往来于JC 的大多是“富二代”,他们平时养尊处优,组织聚会多是为了享受,而非建立社会关系。
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深有浅,有长有短,但最基本的是一种对人的认定与深思。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关系网,他的人生也会有相应的际遇。很多人漠视关系网,缺乏这种意识,与其说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有所欠缺,不如说他们没有过通过关系而获得成功的经验。换句话说,正因为关系从未给他们带去成功的体验,所以他们无法认识到关系的价值。
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和各色各样的人建立联系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呢?”
在他们看来,获得他人的信赖似乎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好像只要我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就能成功结识别人了。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曾有人问著名棋手谷川浩司:“怎样才能提高棋艺?”
谷川非常失望,回答道:“没有人知道,我花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在象棋上。我至今仍不会骑自行车,因为我一直都在磨练棋艺,无暇分身。”
每天都有人在羡慕别人“聪明”、“运气好”,却不懂得身体力行。
宅在家里很少能创造出真正的关系,只有亲身经历过被拒绝、被漠视的尴尬,才会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交流方式。
我曾针对二十几岁的企业员工做过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我的问题只有一个:“工作之余,你一般做什么?”
我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听音乐”、“看比赛”(指通过电视或网络)、“上网”、“睡觉”、“做家务”等;其次是“逛街”、“朋友聚会”、“做义工”、“运动健身”等,但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我想,这些人只要能抽出一半的时间去参与建立关系网的活动,业绩就会有所提升。
好在,也有一些人回答说“陪客户吃饭”、“和同事打球”等,这是非常难得的。
如何避免成为“公敌”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拥有一技之长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人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一些专业性技能,例如财会、烹饪、英语、医护等。
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至少我认为,比成天窝在家里上网要强很多。
目前特长教育的课程五花八门,既有以取得资格证书为目的的“实用派”,也有在某段时间内风靡一时的“狂热派”。汇聚在这些课堂上的人都有着同样的意识,因而容易建立起强有力的关系。
但这些关系是相对零碎的,需要整合,而抓住这些关系的最佳时机是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课程开始之前提前到场,早早开始准备,会给人留下积极向上的印象;而课程结束之后不立刻收拾东西走人,留下来讨论一些学过的内容,会让人觉得你虚心好学。当然,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并不是唯一的好处,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和身边的人搭讪,让自己迅速融入集体中。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英语会话课是下午两点开始的,那么你两点准时到的话就太迟了。换作是我,一般会在一点半左右到达。如此,既可以和早到的人寒暄几句,又可以和正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授课教师问候一下。课程结束后,如果没有非走不可的理由,我也不会立刻回家,而是积极地融入到正在交流讨论的听课者之中去,有时候还会和特别投缘的人相约去吃饭。
和学习者搭讪,一方面可以搜索有价值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俘获”授课教师。
这个不难理解,如果单刀直入杀到授课教师面前跟他攀谈,难免不被人看作是套近乎(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从而引起其他人的反感。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棘手,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不仅没有成功结交到授课教师,还成为了大家的“公敌”。所以,一开始先把搭讪的重心放在学习者身上,获得大家的好感后,再将重心转移到授课教师身上,这种做法是比较妥当的。
这就像在职场中,想要不被人排斥,就必须先搞好和同事的关系,再向领导者靠近,否则将被当成人人唾弃的“马屁精”。
在同一群人中扮演固定角色
我经常去一个围棋沙龙,每周两三次吧。说到我为什么会加入那个围棋沙龙,还是因为当时的上司是个围棋高手,为了和上司有共同的话题,我专门去上了围棋课。
那个沙龙设在赤坂全日空酒店中,成员的平均年龄在五十五岁左右,我在他们中间属于“绝对的年轻人”。 所以加入围棋沙龙后,我把自己设定为求教者的角色,并且经常向那些年长的围棋高手请教,以此制造搭讪的机会。
那家围棋沙龙的入会费和年费都很高,出入的基本上都是上流社会的精英,有在野的政治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还有知名的律师、医生、演员等,可谓人才济济。
如果能将他们纳入自己的关系网,将受用无穷。因为这些人身上都带着某种气质,或者说气场,和他们来往,即使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直接帮助,至少可以让自己的眼界变得更开阔。
所以,在我以初学者的身份向他们求教时,他们都很愿意指点我这个“后辈”。而在这个“教”和“被教”的过程中,我的名字渐渐被这些大人物所记住了。要注意,在这些大人物面前千万不要班门弄斧,即使你学习速度飞快,即使你棋艺高超,也要适当地问几个“没头脑”的问题,表现你的谦虚和好奇。虽然在场的人物中你的年龄最小,阅历最低,但这并不是短板。只要稍稍表现得恳切努力,那么很容易就会营造出“教”的一方认真尽责,“被教”的一方谦逊好学的融融乐景。
围棋沙龙中也有些年轻人棋艺不错,但对自己定位不明,时而扮演求教者,时而扮演教人者,这样摇摆不定的人,往往会不知不觉就淹没在了茫茫人海中。如果能把求教者的角色扮演到底的话,就会被大家所熟知。
现在我每次去围棋沙龙都能听到“哦,内田君,你进步很快啊”“你来了,内田君”“今天看起来很精神啊,要不要切磋一下”
之类的话。
每次被大人物肯定之后,我总会提出新的问题,不一定是围棋上的疑问,有时也会延伸到职业、经营等方面上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维持“教”与“被教”的关系,而在每一次的互动搭讪之中,我们的关系都会更进一层。
学会让陌生人为自己加分
“周末一起去打球吧?”
和客户、合作者相约去运动,这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之一。如果你有幸作为陪同者前往,一定要好好利用运动场所,把自己“推销”出去。
自我推销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由于时间和场合的不同,推销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运动场所是健身和放松的地方,如果耳边总有个人喋喋不休,任谁都会觉得不耐烦;运动场所也不是像宴会、舞会那样的正式交际场合,因而也不适合冒昧地上前寒暄、交换名片。那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从身边的陌生人着手。
以打高尔夫球为例,与其不停地向客户点头哈腰,不如想办法让球童称赞你,因为球童既是客人的最佳咨询者,也是整个球场上和客人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对于同行的客户、上司而言,初次见面的人说一句肯定你的话,比熟人说十句肯定你的话更具参考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让素不相识的球童夸奖你呢?
首先,要有谦逊有礼的态度。
“喂!球杆!”
在球场上,我经常听到客人对球童呼来喝去,因为大部分客人觉得自己是雇主,要球童为自己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当然,球童就算心里有委屈,一般也不会和客人计较。但是,这副嘴脸却会让自己在上司和客户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要知道,地位越高、越有涵养的人,待人处事的态度也越谦和,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都是谦逊待人的典范。我们应该努力向他们学习,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谢谢”,既是对工作人员的尊重,也是一种自我修养。
其次,合适的时候,悄悄夸奖球童。在日本,高尔夫球童大多是女性,而且打扮都比较怪异,或戴着奇怪的帽子,或化着很厚的妆,但毫无疑问都有着自己的魅力。恰到好处的夸奖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十分受用。但是,要趁大家都不注意时夸奖,不然别人可能会觉得你是在故意演戏,反而不利于达到目的。而且,一旦你的行为露出雕琢的痕迹,就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这时候,球童再说夸奖你的话,也无法为你加分。
顺便提醒一句,在打高尔夫球时,不要一开始就谈论工作。我们最终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工作,但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去打球的都是高尔夫球爱好者,直接进入工作话题会破坏他们的兴致。在对方聚精会神地打球时,也千万不要出声打扰。记住,高尔夫球场首先是打高尔夫的地方,其次才是社交场所。以上所说的方法,在俱乐部、会所、饭店等公共场所同样适用。
和客户“穿一条裤子”
每次去打高尔夫球,我都会故意带上几条不是特别合身的球裤。
如果在打球的过程中出现了目标人物,我就会在结束后对他说:“我当时一看到这条裤子就很中意。”
一般对方都会客套一下:“这裤子确实很不错啊。”
然后我就会厚着脸皮说:“可是我穿上感觉有点儿肥,您要是不嫌弃,就送您吧?我也只是今天试了一下。”这个时候,对方十有八九会拒绝,所以我常常一边说,一边把叠得平平整整的球裤递过去。
“下次打球时,您一定要穿上啊。我再去买条小一点的,到时我们穿同样的裤子,怎么样?”
出于礼貌,对方就算心里嫌弃,也只好暂且收下:“那就谢谢了!
下次打球,我一定穿过来。”
不管下次对方会不会把我送的球裤穿出来,我都已经为我们的关系能够更进一步做了铺垫,下次见面时,我就可以很自然地以这条球裤为搭讪的“切入口”。当然,这种礼物的准备要稍微多花一点心思,既不能让人看出你是有备而来的,也不能显得太寒酸。在高尔夫球场送一条试穿过一次的球裤,一方面不会让人看出你别有用心,另一方面也不会显得太唐突或不合时宜。要是照搬这个方法,在游泳馆送对方一套穿过一次的泳衣,恐怕谁都难以接受了吧?
就算是推心置腹的朋友,也都是从新朋友开始的。因此,不需要顾虑太多,无论多么普通的礼物,只要是在合适的场合,都勇敢地送出去吧。我就是靠着超级厚的脸皮,获得了许多真正的朋友。
另外,如果你收到了类似的礼物,例如服装、领带、手表等,应该在下次见面时落落大方地带在身边。就算你不刻意说明,对方也一定会注意到,从而大幅提升对你的好感。
让消费更有人情味儿
想要在餐厅、酒吧、运动场等鱼龙混杂的地方建立新关系,就要把目标锁定在最稳定的几个人身上,即老板、店长,或者经理,因为越是尊贵的客人,接待者的身份也往往越高。要是和管理者混熟了,也就有更多机会认识一些“尊贵的客人”。这就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就吃饭来说,在品味和价位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如果要我在连锁餐厅和个人经营的餐馆中选择,我一定会选后者,理由有两个:
第一,后者能直接接触到中高层管理者;第二,如果消费一万日元,后者会更欣喜。
在连锁餐厅吃饭,招待我们的一般是普通服务员,他们会程式化地说“谢谢用餐”、“欢迎再次光临”。但等我们下次再去时,且不说是否还能见到之前的服务员,就算见到了,恐怕他们也记不得,仍然会把我们当新客人,跟我们说相同的客套话。而在个人经营的餐厅,老板及其家人也会充当服务员,每次去都能见到,因而更容易建立起关系。
同样是消费,为什么不把钱花在今后仍会继续交往的人身上呢?而且,对于连锁餐厅的服务员而言,一万日元就只是一万日元;而对于个人经营的餐厅而言,一万日元还是一种恩惠与认可,他们所说的“欢迎再次光临”是真的希望我们再去。
总之,消费本身也是一种建立人际关系的手段,因此要有人情味儿。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消费意识,即让金钱更有人情味儿。
比如,下班后,如果没有聚会,你一个人会去哪些地方?居酒屋、夜总会、酒吧,还是干脆回家?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去热闹的地方,与一群不问来历、不知名姓的人一起喝酒畅聊。但之后呢?花了数万日元,除了一时的享乐之外,没有任何收获。所以,与其把钱花在这些没有真感情的地方,不如去买个礼物,送给关照自己的人,不仅能省钱,还能巩固关系。
当然,顺着上面的思路,我不建议你去逛百货商场。百货商场虽然人来人往,但真正能带给你关系的人却少之又少。服务员机械地赔笑着给你介绍商品,但没有决定权,即使你和他们进行交涉,对方也无权降价。也就是说,在商场购物和在自动贩卖机上购物,性质其实差不多。所以,如果要买服装、首饰、礼品之类的东西,不如去一些私人经营的店铺。
把自己伪装成常客
银座附近有一家西餐厅,价格比较昂贵,常有身价不菲的人物出入。我去的次数很少,但和老板比较熟,并通过他认识了几位大人物。
第一次独自去那家餐厅吃饭时,我选择了柜台附近的位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向管理者咨询有什么特色菜、是否可以帮忙介绍等。当时店长给我推荐了一道醋渍章鱼,临走时,我对店长说:“谢谢您的推荐,味道真是不错。”
大约隔了半个月,我第二次去,见到店长便说:“您上次推荐的醋渍章鱼,我现在还能想起来味儿来呢,今天有什么可以推荐的吗?”
在离开时,我同样没有忘记向店长致谢。
等到我第三次去时——尽管中间隔了有两个月之久——店长已经记住我了,不等我询问,他就主动迎上来说:“很久没有看到您了,今天正好推出了两个新品,要尝尝吗?”
要成为某家餐厅、酒吧或者咖啡馆的“常客”,不是指去的次数越多越好,而是指要让每一次都有所得。高级管理者往往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更独到的经营理念,和他们混熟了,能够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而且,各个餐厅的高级管理者之间往往也会有很多联系,搞定了一个就等于笼络了一群,关系网就这样扩展开来了。
有时,我会在高级餐厅偶遇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比如一些在电视上看到过或者远远见过一两次的人),却又不好打扰别人用餐。怎么办呢?我会坐到那个人的邻桌,然后问服务员:“旁边的客人吃的那个是什么?”服务员一般都会据实以告。于是我转而问目标人物:
“那道菜味道如何?”对方十有八九会说“不错”,我就顺理成章地点了同一道菜。用餐结束后,我会一边结账一边对店长说:“今天要谢谢我旁边那位客人,他看起来很亲切,给我推荐的章鱼豆腐也非常鲜美。”
“哦,先生啊?他临时带家人出来用餐,没有包间,就在大堂用餐了。他确实是个很好的人,下次要是有机会,可以介绍给你们认识……”
通过这种搭讪,我收获了不少关系。不管你喜欢喝茶、喝咖啡,还是喝酒,都不妨试着成为一些地方的“常客”吧。
和难搞的人“共处一室”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个人,不管我们怎么转变话题、怎么努力制造气氛,都难以和他们产生共鸣。尤其是那些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客户,想要搞定他们,简直比登天还难。面对这样的人,我最常用的方式是邀请对方和自己共同做一件比较轻松的事,创造只有我们两个人的环境。
比如,如果我还没弄清楚对方的爱好,就会邀请其一起吃个便饭。诚然,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相对而坐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但这也是在制造机会。
有人可能会约对方喝个下午茶什么的,但其实那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喝下午茶是一种休闲和放松,主要过程就是聊天,而面对一个你不擅长交往的人,一个小时的下午茶时间会异常难捱。
而在饭桌上,几乎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样物品都能成为临时话题。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询问、感慨,甚至自言自语,都能使对方放松警惕。出于礼貌,对方也会适时做出一些回应。所以,吃饭能有效地消耗时间,从而使约会圆满结束。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难搞的人交往,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如果我们的目的性过于明显,做法过于生硬,很有可能让对方生出更重的防卫之心,那么接下来,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跟对方沟通,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但是,一顿家常便饭可以让对方放松警惕,从而泄露出对方更多的信息,借着这些不经意间的小细节,打开局面将不是难题。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打听到对方的爱好,事情会更顺利。
大学时代,我有一个同学是典型的“冰块冷”,而我们又在同一个社团,经常需要一起组织活动。我不止一次地想跟他套近乎,甚至把亲戚从国外带回来的点心送给他,但他似乎都无动于衷,每次见面还是不冷不热的,弄得我颇为尴尬和沮丧。后来我从一位前辈口中得知,那位同学很爱看球。我感觉眼前一亮,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走了很久,终于看到一个缺口,漏出一点亮光。
那天社团活动结束后,我邀请他一起吃午饭,他没有拒绝,不过坚持自己付钱。然后,我顺便提出:“我买了一个二手的电视机,下午去我家看球赛吧?直播的,这场对决应该会很激烈。”他先是很诧异,借着默默点头了。他还是一贯的少言寡语,但看到精彩的地方,神情变得激动起来。
我们看了一下午的球赛,后来又吃了几顿饭,这才渐渐熟起来了。再后来,我发现他其实也有属于自己的幽默,只是非常慢热而已。
我也听很多年轻人抱怨:
“他真的很顽固,就像石头一样!”
“怎么会有那种人!”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只有缺点或者只有优点的人,当我们关注对方的缺点多一些,就会讨厌他;关注对方的优点多一些,就会喜欢他。
进入社会后,难免会遇到一些很重要但很难搞的人,和他们交往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乃至沮丧放弃。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两个人话不投机,多半是因为互相不够了解,只要多多接触、不断试探,一定会有所得。
不要贪恋赌场上的高人气
老虎机、赌马、赛车、赛艇……赌博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现场、网络、手机、电视,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可以参与自己喜欢的赌博游戏。
一般说来,参与赌博的人大多抱着三种心理——投机与侥幸心理。赌博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谁都不知道下一把会输还是会赢,但是这正符合了那些想要不劳而获的人的心理,他们狂热地相信自己会赢。
寻求刺激的心理。冒险性质让赌博成为某些人寻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刺激的方法,其结果不是一贫如洗,就是一夜暴富。
娱乐消遣的心理。有些人赌博是为了放松身心,享受赌博本身这个过程,相反对结果并不会太过在意。
由于赌博必然有输赢,即使是那些一开始抱着消遣心理的人,发展到后来,也常常会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享受过程和沉溺结果虽然只是一念之差,但我们要懂得适度,时刻提醒自己;赌博只是交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创造关系的手段。
我喜欢打麻将,如果我锁定的目标人物中也有喜欢打麻将的,那么我就会找机会相约。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会产生更多的话题和共鸣,从而增进感情。
有时,我也会约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打麻将。如果输了,我就当请大家喝饮料了;如果赢了,我就会真的请大家喝饮料。总之,对于我来说,打麻将不是为了赌钱,只是为了走动,赌金也不高。
虽然在形式上是赌博,但内容上还是搭讪,因为在牌桌上,大家的情绪会变得高涨,容易说上话。而且,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中,许多平时难以打听的信息也都自然而然流出来了。
同样的道理,不管你是喜欢赌马,还是喜欢赛艇,都可以使其成为创造关系的工具之一。不过,请务必远离为了赌博而进行的赌博。
有些人沉溺在毫无人情可言的老虎机上不可自拔,最终不管是赢钱还是输钱,都只会使自己离社交圈越来越远。
与赌博类似的还有网络游戏,近几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引起的社会性事件时有发生,但仍有相当多的年轻人一“网”情深,不能自拔。确实,激烈的场面、震撼的声音,让玩家身临其境、心惊胆颤,通过赚取积分、游戏币,或者充值,玩家就能买更多更好的装备,走上更辉煌的“征途”。但是,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无论你在游戏里多么了不起,一旦游戏结束,所有的荣耀也将消失,你不是还得面对现实世界吗?
凡事过犹不及,为了增进交流,和朋友一起适当地放松一下是可以的。我也曾和几个年轻的后辈相约玩一个网络游戏,但一个礼拜最多玩三次,每次不超过一个小时。其实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了解那个游戏,以便和后辈有话可聊。如果你不是非常有自制力的人,可以安排一件一小时后不得不做的事,这样,时间一到,就必须放弃游戏。或者,也可以设定自动关机时间。
很多人为了寻找刺激、慰藉,以及志同道合的同伴,把大量时间和金钱用于构筑游戏世界,却荒废了现实世界,甚至连亲人都难以和他们沟通,实在令人叹息。
除了工作,咱再聊点别的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就“在搭讪中有什么样的困惑”这一问题,回答“除了工作的事,没有其他话题可聊”的人数排在第二位。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诚然,在职场和商场上,工作是双方最紧密的联系,但绝不能成为唯一的联系。为了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私人关系网,我们必须要储备足够的话题,然后才能展开丰富而有趣的交流。
○ 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
有的人喜欢旅游、美食、摄影,有的人常去打高尔夫球、下围棋、喝茶,有的人对传统文化很有研究……你最擅长的领域是什么?
或许有不少人会感到为难:“我好像没有特别擅长的事啊。”
那么,感兴趣的事情总是有的吧?例如运动、音乐、电影、汽车等,特 别 篇在兴趣的基础上,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扩充和兴趣相关的知识、报道、趣闻等,从而把自己伪装成某一领域的“专家”。
例如对旅行感兴趣的人,可以对自己去过的地方做一些深入的了解,包括历史、习俗、美食、老店等。当对方提到某个地方时,你就可以说:“哦,我知道您说的那个地方,可惜没去过,不过我去了邻近的城市,那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样,你就成功地把话题引到自己熟悉的事情上来了。如果对方夸你“简直就是专家”,那就要谦虚一下了——“哪里,我正好比较感兴趣”“最近多关注了一下”等答语,能瞬间提升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度。
○ 公共话题和经验之谈
当然,如果只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却完全不照顾对方的喜好,搭讪往往会中途夭折。不同年龄、职位的人,感兴趣的事物自然也不同,如果没有把握,可以从天气、新闻等大家都关注的话题入手。因此,请坚持每天花10~15 分钟看社会热点和行业新闻。
另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搭讪话题,乘车、走路、观影、读书……任何时候,记得留意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想法,以及周围人的反应。这些都将成为扩展话题的有效素材。
○ 被问“啥?”时……
有时候,你说得热情洋溢、口干舌燥,对方却摆出一副茫然不知所云的神情,这是因为你说话没有重点,或者废话太多却又忘记总结。
例如,以“不久前看的一部电影”为话题时,有的人把故事从头到尾细致地回顾一遍,夹叙夹议不说,还插一些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说到最后,连自己都忘了最初想表达什么。而有技巧的人,一般会从音乐、色彩、表现手法、主人公性格、感人的场景等诸多因素中选出一两个点,并在话题结束时不忘向对方推荐一下。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话题贫乏的人,那就努力寻找素材,然后刻进自己的记忆中,并适时整理和补充。
下一个人气达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