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9208100000063

第63章 盗墓惊天奇闻(1)

人们常说:夜路走多了,难免会遇到鬼。这话对盗墓者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他们从事的这一行业,要求他们必须夜里行动,并且是与死人打交道。盗墓盗多了,难免会遇到鬼。在中国的盗墓史上,还真有这种事。在盗墓者盗掘坟墓之时,墓主人竟然能开口说话。这的确是奇异之事。但还有更为奇异之事。有的盗墓者,看到墓主虽然离世年代久远,但面目却如生人一般,甚至对她们进行了奸污。

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将相大都对墓地的风水比较迷信,这也就有了盗墓史上层出不穷的挖祖坟事件了。有些帝王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稳固,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掘开政敌的祖坟,鞭尸、暴尸事件一再发生,令逝者不得安宁。

但,盗墓者有时也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他们在盗墓时,竟然盗出了我国文化史上的惊天奇闻……

幽灵魅影:中国盗墓史上的“活见鬼”

诡谲无比鬼吹灯

俗话说“人点蜡,鬼吹灯”,传说人的身上有三盏油灯,一盏在头上顶着,另两盏在肩膀上。这就是人身上的阳火,晚上走夜路的时候,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千万不要回头或者向两边张望,如果将油灯吹灭了,便给鬼招了魂。叫名字的并不是人,而是漂泊无归的野鬼,来招路人的魂魄,人身上亮着三盏有阳气的灯,能够震慑野鬼,可一旦身上的三盏灯熄灭了,野鬼便没有了忌惮,然后毫不犹豫地将路人的魂魄勾走。在盗墓时,也要点一盏灯,如果鬼不让你盗墓,就会把灯吹灭。这是一种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协议。盗墓者掘开墓葬,进入墓室时,要在墓葬的东南角放上一盏灯,墓室内的鬼魂是否同意盗墓者的行为,就看点着的这盏灯了。如果墓中的鬼魂同意盗墓者的偷盗行为,对它们的盗墓行为不加以干涉,这盏灯就会长明不灭,那么盗墓者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将墓内随葬品席卷一空。可一旦东南角的灯灭了,那么表明墓室内的鬼魂会干涉盗墓者的行为,盗墓者就要立即离开,从此再不能觊觎这座墓葬,否则性命堪虞。因为那盏灯是墓中的鬼吹灭的,鬼吹灯的目的是为了警告盗墓者,这座墓葬不允许他染指。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中的无稽之谈,相信很少会有人信以为真。但盗墓本身是一种背离道德的偷窃行为,盗墓者内心难免自责和恐慌,更何况盗墓是一种与死人打交道的营生,在素来信奉神鬼的中国,盗墓者进入墓葬,直面死者时的内心恐惧可想而知。所以,也许是一种心理暗示,大多数盗墓者都愿意相信“鬼吹灯”,而“鬼吹灯”事件在盗墓过程中叶屡有发生,这便给这一奇特的盗墓现象渲染了神秘的色彩。

那么,“鬼吹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魂存在,何以会出现“鬼吹灯”现象?“鬼吹灯”究竟是盗墓者的恐惧心理作祟,还有另有隐情?

其实,“鬼吹灯”是可信的,它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用现在科学的解释来说,就是点一盏灯看看里面的氧气是否充足,如果连灯都点不着,或者刚点燃又很快熄灭,说明里面的氧气很少,下去了就是送死。

在古代,灯一般以松油为原料,近代的盗墓者一般会用蜡烛照明,无论是油灯还是蜡烛,都是利用火来起到照明作用。众所周知,物体燃烧的必备条件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点的温度以及氧气。古墓深埋地下数百甚至上千年,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空气自然无法流通,而一般的小型墓葬都要埋藏在地下一两米左右,大型贵族墓葬往往深入地表可达十几米甚至二十米。在离地面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地下,又没有良好的通风,缺氧则是必然的了。盗墓者开启尘封的古墓,只是在墓顶开凿一个仅容身体穿过的小洞,短时间内进入墓葬的空气有限,无法让充足的氧气进入墓室。因此,墓葬中缺氧是普遍的现象。所以,当盗墓者将灯放入墓葬的某一角落,灯很快就因墓室内氧气不足而熄灭,这便是被后人传得诡谲(jué)无比的“鬼吹灯”现象。

一旦出现“鬼吹灯”,盗墓者必须尽快离开墓葬,这并非是鬼魂阻挠,而是墓中缺氧,人长时间停留在缺氧环境中,很容易发生危险。这便是那些无视“鬼吹灯”继续盗墓的盗墓者们命丧黄泉的原因。

灯可以警报墓内缺氧,另外,因为偷坟掘墓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大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灯也会起到照明作用。因此,对于盗墓者而言,一盏灯是盗墓的必备工具。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中的《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一篇中,讲述了一个盗墓世家子弟朱真盗墓的故事。在朱家世代相传的盗墓工具中,有一件叫做“皮灯盏”的油灯,其作用便是在盗墓时照明。朱真在盗掘周胜仙墓的时候,点亮了这盏皮灯盏。由于周胜仙墓是一座新坟,墓葬被盗时墓内空气流通尚好,皮灯盏未灭,朱真便顺利地盗空周胜仙墓。不仅如此,先前假死的周胜仙还因此复活,这说明墓葬中有充足的氧气。

“鬼吹灯”并非神鬼作怪,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只是因盗墓的神秘诡异而被人们传说得玄乎其玄。无论“鬼吹灯”是否存在,盗墓都是一种可耻的、被世人唾骂的不道德的行为,都是不足取的。

二百年后仍如生

在盗墓史上,一些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的“活见鬼”现象很多,至今仍传得神乎其神。

最离谱的“活见鬼”,是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被赤眉军掘开后,同陵异穴里的皇后吕雉之面色如生,结果遭到了这些人的奸污。当时吕雉辞世已经二百余年,尸体经历如此长的时间都没有腐烂,很是让人惊异。

1972年,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辛追夫人在度过了2000多个地下春秋后重现世人面前时,全世界都为中国古代精湛的尸体防腐技术感到震惊。辛追夫人以其鲜活的面容和富于弹性的肌肤让世界见证了湿尸防腐的精妙。

当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手,通过现代技术对辛追的尸体进行保护,注入尸体血管内的显影剂可以正常流动,尸体的各个关节也仍能活动自如。

再后来,借现代模拟技术,根据辛追头骨结构,专家描绘出了她50岁、30岁、18岁、6岁时的面貌,发现辛追生前年轻时是一个标准的美女,实乃古今奇观。

古代贵族在棺椁的制造上,往往采用具有芳香防虫功效的樟、柏、桐等材质,汉代所用棺具质量很高,棺壁及顶、底板均系整材,套棺内外髹漆,内棺盖口还用胶漆封固,赋予棺椁良好的密闭性。他们还认为“金玉生寒”,用金玉殓葬可使尸身不坏,于是有了玉衣、玉棺之说。皇后吕雉死时就是身穿金缕玉衣。

为了防止细菌分解尸体,死者在入殓前,先要用香汤沐浴尸体再用酒擦洗。这样不仅可以使尸体变得“香美”还有一定的消毒作用。酒的喷洒则会在封棺后加速棺内氧耗,建立缺氧条件。同时用洁净的内外衣和单被紧紧捆束尸体,也有助于隔离空气,对尸体的早期腐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中国古代还有用汞、砷防腐的习俗。马王堆女尸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为汞处理,二为浸泡。外部水汽渗入形成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了固定作用,成为古尸不腐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尸体细胞起到在入葬时对墓穴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封建贵族是极为重视深埋的,视厚厚的土层为最好的庇护,他们的墓穴又深又大,并且要求不泄气息。墓室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有效地同外面的空气隔离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保持恒温。这样做可以延缓或避免尸体腐败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