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层领导读本
9204600000020

第20章 如何掌握“拍板”的艺术(4)

4.要善于抓住意外有利时机,提高决策效益

在谈到决策方案的调整时,人们通常想到的是,遇到了未曾估计到的困难,使决策目标不能按计划完成,从而或是降低要求,或是增加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其实,这只是决策方案调整的一种情况,而另一种情况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决策实施中,出现了意外的某种因素,如果抓住这种因素,利用这个机会,对原方案果断调整,就会取得比原方案更大的效益。所以,作为领导在决策实施阶段,不仅要密切注视情况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要时刻捕捉可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有利信息,抓住它,利用它,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正是高明的领导者胜人一筹之处。

八、凡事不要处理过头

判断决策的标准是要准确得体。一般来说,中层领导的决断要讲究分寸,留有余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凡事不要处理过头,对事物留有余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中层领导在决断时既要留有余地,又要把事情处理好了,这样才比较主动。总的说来,下面三条原则不可偏废:

1.中层领导决策要深思熟虑,不要草率匆忙

这里说的深思熟虑,深思就是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熟虑就是经过仔细考虑,把利弊得失都全面地考虑清楚,而后再进行决断。这就是所谓古人说的“三思而后行”。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应该了解,即在处理谋与断的关系上,应该谋在深思、断中有缓,并使两者能较好地结合起来。当然,在决断中要果断、断中有缓,并使两者能较好地结合起来。当然,在决断中要果断、迅速是必要的,但是果断、迅速也并不等于草率从事,在决断中特别是对人的处理,尤其应慎重。如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种“冷处理”方法,就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原因是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使矛盾激化,又可以等待时机成熟,还可以使主客观双方都有充分考虑的时间,以便把问题处理得更妥当些。不要草率匆忙,是说对问题决断必须冷静,不能急躁,因为“忙中易有错”,“宁静以致远”。这种深思熟悉在决断艺术中也是很难把握的。

2.领导决策要善于选择时机,不要错过时机

一般说,善于把握时机是很重要的一条决断艺术,因为时机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处理矛盾的“火候”,当时机即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过早决断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相反,当主客观条件具备,即时机成熟了,如果行动迟、抓得慢,也会贻误时机从而失去成功的条件。

科学地选择时机有这么几点应予以注意:(1)持重待机。如需要决断的条件,当其条件不是都具备,有时是甚至差得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匆忙决断,可以等待时机,至少在解决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已经成熟时才做出决断,过早不行。(2)当机立断。即在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或出现良好时机时,就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果断处理。古语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当然,观察与把握这种有利时机就要靠中层领导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艺术水平。(3)随机应变。对已决断的事情,在执行中还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这样就要求中层领导能随着时机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因地去进行处置。否则,失去时机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条件。

3.中层领导决策要留有余地,不要处置过头

在决断中,对人、对事处理都不能满打满算,一定要留有余地。这是因为:(1)可能由于情况不明确或判断不当而会造成一定失误;(2)随着条件变化而导致事件的要素乃至性质发生变化,这样对原来的论定也要进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决断时不留有余地,当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改起来就比较困难,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

九、如何使下级和群众赞成改革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改革的时代,维持现状就等于倒退,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革。但改革是靠人来推行的,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赞成与支持,任何改革都会搁浅,即使强迫实行也得不到预想的效果。某一项技术的改革,有时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但经济上、政治上的改革,则必须把人们都动员起来,靠单枪匹马、孤家寡人是不能成功的。

那么,改革怎样才能获得下级和群众的支持呢?这里提出几点,供中层领导参考:

1.把利害关系统一起来

一项改革,要让职工明白,这项改革,并非单位领导人的主观需要,并非只对国家和单位有好处,同时也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他们相信了这一点,就会把改革看作是自己的事,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举动,因而倍加关注。当然,也不能期望改革的每一步骤,都会给单位的所有成员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而且对某些个人的利益也可能会有所“失”,因此就需要中层领导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诱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得失观,而从心理上切实感到,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归根结底也是个人利益的根本所在,从而自觉地顾全大局,以个人利益服从公共的利益。群众有了这种觉悟,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2.事先要统一认识,使下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群众能否拥护改革,有一个心理能力能否适应的问题。既然是一场改革,就必然要打破某些旧有的平衡,使许多方面受到震动。也必须要改变某些已为群众所习惯了的东西,而让他们重新学习和适应一些未知的或不太熟悉的东西,这就需要经历一个困难而痛苦的转折过程。如果中层领导事先不打招呼,不刮点儿轻风,下点儿毛毛雨,在职工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突然进行改革,就容易使大家感到惊讶和意外,产生疑虑和不安,甚至会引起混乱。

所以,每进行一项改革,中层领导都要使下属有心理上的充分准备,都要设法提高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根据修改方案的要求向群众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和途径是什么,有哪些必要性和好处,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坦率地、通俗地向下属讲解清楚,从而统一本部门全体人员的思想认识,使之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投身改革。另外,下属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踏而就的。在这段时间内适应了,但过一段时间遇到新的改革任务可能又不适应了。所以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工作,贯穿于改革的始终。

3.让职员参与改革的筹划

所有要改革的问题都要摆在大家的面前,让大家提意见、提建议、开动脑筋、献计献策,并鼓励他们挑毛病,评价方案的利弊得失。这样可以集中群众的智慧,使方案更加完善,防止几个人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且,改革方案确定以后,因是众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实行起来阻力较小,大家都乐于照它去做。

4.要取得有影响的人物的支持

任何单位和部门都有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这些人有的在台上,有的在台下。改革方案要想被采纳和实行,不取得他们的支持是不行的。此外,在职工中还有一些非正式组织,其中的核心和骨干分子对干部和群众有很大的影响力。改革如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也就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使改革事业能如愿以偿。

5.说服反对者

任何改革,都会有反对者。有些人反对是因为改革触及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些人则不是冲着改革而持抵触态度,处处作梗。所以,中层领导要认真分析这些反对者的经历、环境、立场和态度,多做说服教育工作,使他们扭转其思想和态度;即使不能使他们支持改革,至少也要使他们不反对改革;对一些固执的,要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对极个别违反纪律的人,采取惩办措施。

6.要通过试点使人接受

任何改革,如果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人们就容易对其效果抱有疑问,也会有人怕失败而表示反对。因此,在全面实行改革以前,最好先在某个局部搞个试点,然后把试点的成功之处公布出来,说服那些半信半疑和持反对态度的人。

7.改革必须贯彻始终

对任何改革,只要方向看准了,就要一鼓作气,坚持到底,不达目标,绝不罢手。即使出了点毛病,也可以随时修正完善,不能半途而废。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公之于众,使大家增强再战的信心。中层领导要在每一个阶段结束之前,与各方面讨论,及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引导改革一环扣一环地层层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