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谁敢动中国的奶酪
9193100000007

第7章 中国军队:铸造钢铁长城(6)

士兵:“好兵帅克”冲锋

目前,国外军用机器人发展十分迅速,类型已达上百种,功用更是多种多样,有侦察、保障、排雷、防化、进攻、防御型等等,遍及各个领域。从目前的研制情况看,典型的有日本正在研制的防御反舰导弹机器人,它不仅能自行发现、识别敌方反舰导弹,还可以根据需要发射反导导弹摧毁敌方来袭的反舰导弹。再有美军研制的“欺骗系统”机器人,它可以在海上或空中机动,发射电子、光电子信号,制造假目标,对敌实施欺骗干扰。此外,美国防部还研制了一种只有硬币大小的智能机器人,由传感、处理、自主导航、杀伤机理、通信和电源5个系统组成,具有行走、跳跃的功能,可将敌坐标位置传送到己方的导弹发射阵地,指引导弹对敌攻击,必要时还可根据指定指令自主攻击敌方电子系统。据国外有关报道,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还在着手组建防核、防化以及在水下作战的“机器人兵团”。可以预见,21世纪的战场将大展奇观。

谍报:“超级神探”窥视

超级智能传感器,可以把不同的资料集中或“融合”在一起,与资料库中的资料加以比较,并将真实情报实时地传递给作战人员,使之获得更早的预警、更精确的打击目标和更准确的战果评估。它可以装在各种型号的飞机和太空飞行器上,可全天时、全方位、全频段和远距离地传输准确无误的情报。另外科学家们预计,超微型传感器将被开发出来,它可以埋伏在通信系统内,能隐藏达20年之久,可随时遥控启动,其尺寸只有针头大小。

兵器:智能杀手角逐战场

从发展趋势上看,兵器实现智能化应该只是技术和时间上的问题。目前,智能枪、智能导弹和智能火炮可谓是智能兵器家族中的三朵奇葩,它们竞相争艳。

英国已宣称研制成功了世界上首批电子智能枪。这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枪,能自动识别主人,具有多种作战能力。智能枪既可以发射普通子弹,又能发射枪榴弹,枪上安装有袖珍摄像机和热成像仪,它们与枪口朝向相同,捕捉到的图像能够投射到士兵头盔边缘的小视屏上。另外,由于采用了意识识别技术,士兵能够用声音控制自动射击和快速改变预置的程序。为防止敌人特别是恐怖分子盗用智能枪,智能枪的计算机能自动核对使用者的密码或手掌纹,如果与授权使用者不符,智能枪将拒绝“工作”,甚至自毁。

智能导弹大显身手

这是一种具有自主敌我识别、自主分析判断和决策,能主动攻击目标,并能在找不到攻击目标的情况下自动返航回收的新型导弹。现代战场上,一批已经具有一定智能的导弹正在大唱“主角”,尽管它们的智能很低,但它们所创造的战绩却不得不让人们对其“刮目相看”。可以想象,高智能导弹的出现,战争将会是个什么样子!有人做过这样的预言:未来战争中,空袭警报响起后,将看不到以往那种万人空巷、躲入掩体的情况,大部分人依旧在逛商店、遛马路、甚至开音乐会。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导弹都已经长了“眼睛”。

智能火炮扬“战神”之威

机器人火炮异常奇妙。目前,美国陆军下属的火力支援武器中心已经宣称,他们制成了一门155毫米机器人榴弹炮并完成了射击试验,这种智能火炮的机械臂能抓举重45公斤以上的弹丸,抓手极为灵巧,一次能抓起3发弹丸,机器人与火炮控制系统完全连为一体。另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在研制一种可遥控的智能迫击炮,按照设计要求,该系统的数据处理、武器瞄准、弹药装填和目标攻击等都将自动进行。据称,这种自行装填的箱形迫击炮装置可由V-22“鹗”式飞机进行部署,火炮进行3分钟准备,即可在火力呼唤后两分钟内攻击目标。当任务完成后,迫击炮或是被重新定位、或被遥控摧毁。

机器能否完全取代人?

不可否认,与人相比,机器人有着不畏危险恶劣的环境、可连续工作、不避枪林弹雨、不食人间烟火等诸多独特优势,它可谓真正的“超级战士”。英国一名机器人专家曾预言,机器人将可能在10年后代替人类“舞刀弄枪”,而人类将退居幕后。那么未来战争,机器人真的可以完全取代人主宰未来战场吗?

从日前的研制情况看,研制机器人的最大难点是机器人的智能化问题。面对设计一个庞大、复杂、高智商且功能齐全的机器人有诸多困难,机器人的研制究竟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最终专家们还是选择了从最简单的做起。与庞大的、复杂的、高智能的机器人相比,那些微小的、很不起眼的类似于昆虫的机器人不但具有灵活机动的特性,非常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研制起来相对容易些。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专家们推出的机器人总是一些小小的昆虫的重要原因。科学家们考虑向蚂蚁那样的昆虫学习,让几千只机器昆虫一起工作,它们分工不同,又高度协调,就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再研制高智能的单个机器人。

现在,科学家已经研制出有3770万个电子神经元的机器大脑,再过几年,有10亿个电子神经元的人造大脑也将会问世,这虽然仍无法与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的真正人脑匹敌,但已相当聪明了。这样的机器人将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某些部件遭到破坏,其它部件会根据受到破坏的情况自行调整并继续运转。它们还会逐渐形成我们目前无法理解的复杂的行为方式。

可见,一旦人工智能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机器人陆续取代人类成为战场主角将为期不远,到那时,人类将隐入幕后。但不管怎样,从技术的角度讲,机器仍会由人类控制,人类仍将是战场的主宰,而不会像好莱坞电影描绘的那样,成为电脑和机器人的奴隶。

战争的一体化趋势

飞速发展的网络正在把人类社会变成一个“地球村”,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展和深化,网络化部队、网络化战争初现端倪。由于网络的触角伸向了军事和战争的诸多角落,从而使未来战争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作战空间一体化。

在未来战场,网络将实现对陆、海、空、天、电磁空间的联结和融合,在有形战场和无形战场、各有形战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一个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立体作战空间,对任何一维空间的争夺都将对其它空间作战产生影响。

作战力量一体化。

通过网络,各作战力量得以形成一个整体。在网络的支撑下,战斗力量联为有机的整体,它们能共享网络的作战资源。同时,各作战部队之间在网络的联通下,也可以相互支援,密切协同,形成整体合力。比如,地面部队在实施地面作战时,不但能得到空中力量的支援,而且能得到海上远程精确打击力量的支援。

作战平台一体化。

如果说网络化战场是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作战平台就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在网络战场上,作战平台已不只是单纯的火力单位了,而是一个横向联结且兼容、纵向贯通并顺畅的武器系统。一方面,它与侦察、通信、指挥、控制、情报等各系统紧密联结,从而在这些系统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支援保障下,发挥更大的威力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作战平台横向联为一体,以便于进行火力协同和相互支援,形成一个“疏而不漏”的火力打击体系。

军事行动一体化。

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管理到指挥员分析、判断、定下决心、下达作战命令再到人员、武器装备进入战斗状态,网络的“无缝”联结,使这些繁琐的活动一贯到底、一气呵成,极大地缩短了各类活动的切换时间,降低了协同难度,简化了组织程序,从而大幅度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火力打击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

前后方一体化。

前后方首先是空间上的概念,由于武器射程的增大和精度的提高,使作战一方对另一方实施全纵深同时打击成为可能。其次,前后方指的是军、地。社会的网络化不但能使地方更直接地参与和完成后勤保障、技术保障等支前任务,而且还能直接参加战争。

2001~2030年中国的杀手锏武器

2001~2030年中国对外作战的强大武器系统中,起到杀手锏作用的关键性武器将包括以下几种:

①天基导航系统。主要由导航卫星组成,能够提供3米精度级导航,实时导引武器攻击和部队部署。

②四维侦察通信指挥系统。包括侦察卫星,大型空中预警机,微型无人侦察机,空地海基雷达及相互间数据链。能够实现四维战场实时侦察通讯和作战指挥。

③中远距攻击系统。包括射程500~3000公里地地(潜地)弹道导弹,射程250~500公里弹道及巡航导弹,8000吨级战略及战术核潜艇,8000吨级隐形驱逐舰,30吨级双发涡扇隐形超音速固定翼战斗轰炸机。可有效对中远距之敌实施有效打击。

④中近距攻击系统。包括射程150~300公里地地弹道及巡航导弹,射程150公里超级火箭炮,10吨级单发涡扇隐形固定翼战斗攻击机,10吨级涡轴旋翼攻击机。可有效对中近距之敌实施有效打击。

⑤通用运载系统。包括200座级涡扇固定翼运输机(可改装为大型预警机、加油机、武库机、民航客机),400座级地效飞行运输机,20座级涡轴旋翼运输机。这些通用载具将能快速部署战斗人员,或提供后勤支援,为赢得战争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为了实现这一强大武器系统,中国应集中一部分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力争在21世纪的头10~15年开发出其中的关键武器,并在2015—2030年间实现部署。拥有上述关键武器,再加上良好的作战体制和作战人员,将可保卫中国安全30~50年,有此时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作为中国人也将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了。

附:美国国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实力年度报告

一、中国主要战略,安全战略及军事战略的目标

1、中国主战略

中国第一位的国家目标是成为一个强大,现代,统一,富裕的国家。它将其国家地位定位于同其他“大国”的关系之中。北京明显地希望它能够被看作是一个有充分资格的国家。中国认为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核军事力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始终增长的经济赋予其最具大国的特征的条件。它希望在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上达到同其他国家“平等”。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北京相信到2050年它将至少成为一个“中型”的大国。中国亦希望通过积累足够的“实力”成为亚洲大国,如此,任何国际力量欲在亚洲有某种重大举动之前不得不首先考虑中国的利益。

中国的分析家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地位由其“综合国家实力”确定。1970年至1980年,中国已故重要领导人******身边的顾问即已发展并推动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基于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系统的关键成分或次级系统的多层次结构的动态分析。利用这一方法,中国分析家们以四种次级系统衡量国家实力:(1)物质或曰硬性能力(自然资源,经济,科学与技术及国防);(2)精神或曰软性能力(政治,外交,文化及教育);(3)协调能力(领导组织,指挥,管理,国家发展协调);(4)环境能力(国家,自然及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