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谁敢动中国的奶酪
9193100000023

第23章 “台独”=“台毒”(6)

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贸易和投资是人们根据互利原则进行的经济要素的交换,其结果应该互利的,两岸经贸交流也不例外。两岸经贸交流使两岸各自经济发展及民众生活均蒙其利。据有关统计,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贸易约占其总出口贸易的20%,台湾工商业者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约占祖国大陆吸引境外资本的7%,这两个宏观统计数据包含了丰富的互补互利的内容。

对台湾而言,两岸经贸交流所产生的不仅是贸易创造效果,即贸易量的扩增,而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遇。

两岸经贸交流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透过表层数字概念,根本或最具深远意义的是使台湾经济获得了顺利转型的机遇,其表现如下:

(一)提供了稳定台湾经济的“泄洪口”。在台湾实行产业升级时,曾为主导产业的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它们似一股行将奔泻的洪水,如果疏导不得法,将冲垮经济的大堤,以大量的负债破产倒闭及由此导致的银行坏账增多而造成经济增长停滞甚至社会的混乱,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或社会成本。但由于祖国大陆以其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力成本和优惠的政策,为台商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天地,大量的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大陆来继续发展,并大多获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大陆发展,使这些在台湾行将被淘汰的企业没有破产,所欠银行的债务得以顺利偿还,确保了台湾金融的稳定,从而也为台湾进行产业升级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经济环境。1997年,亚洲金融危饥爆发时,台湾银行的坏账金额占未清偿账款的比重不到4%,远低于东南亚和韩国14—20%的比重,确保了当时台湾金融机构没有发生经营危机,原因即在于此。

值得指出的是,两岸经贸交流的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台湾的对外投资中,北美、东南亚和祖国大陆是三个较为集中的投资地,而对北美的投资在产业结构上与对后两者的投资是有所区隔的,因为北美早已不具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条件。在东南亚和祖国大陆这两个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地方,台资企业的首选是祖国大陆,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为例,据台湾当局的统计,台商当年在祖国大陆的投资为12.29亿美元,但同期在除祖国大陆外的整个亚洲的投资仅6.61亿美元。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当局的统计数在绝对数上大大低于台面实际投资金额,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大体是相符的。台湾当局曾大肆鼓吹所谓“南向政策”,要求台商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但台商仍以大陆为“最爱”,根本原因是祖国大陆的投资环境优于东南亚国家,其中两岸同文同种的文化亲缘,更使台商深感在大陆投资的成本优势不可替代。

(二)带动了台湾经济的增长。两岸经贸交流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从生产面的估计结果显示,台湾出口祖国大陆每增加1元,可直接和间接诱发台湾各产业增加产值2元左右。据此,以J996年为例,当年台湾出口大陆金额为161亿美元,其直接和间接诱发的台湾产值为322亿美元,占当年台湾GDP2792.22亿美元的11.5%,如果没有来自与两岸经贸交流有关的这11.5%的产值。当年台湾GDP就应是2470.22亿美元,与上年比较。不但没有增长,而且是负增长。另外,台湾在两岸贸易中一直享有顺差且连年增加,累积顺差高达1,400多亿美元,如果没有来自两岸贸易的大量顺差,台湾对外贸易早就没有顺差可言。以1997年为例,当年台湾外贸的顺差额为76.56亿美元,而同期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是130.46亿美元。显然,没有来自两岸贸易的顺差,台湾整个外贸收支将是逆差。两岸贸易对台湾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状况良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台湾《经济日报》1998年1月14日在题为“台海两岸因素在抗拒金融风暴中的角色”的社论中坦承:“台湾若没有对大陆的贸易出超,外汇存底未必如此丰厚,抗拒外来金融风暴的能力也因而不能不打折扣”。

(三)有助于维护广大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994年的估算,当年因两岸贸易而增加的就业人口约104万人,占当时台湾总就业人口的11.7%。目前两岸贸易年现模与1994年相比增长了一倍,(而台湾总就业人口与1994年相比,增加约10%)因此而增加的就业人口也应翻一倍达到200余万人,占台湾总就业人口约18%。如果没有两岸贸易,这200万人的失业以及由此带给数以万计家庭的影响,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经济保持增长,台民众社会福利、劳工和工薪人员薪资也相应提升,这些都得益于两岸经贸交流的带动。

两岸经贸交流对大陆的经济发展也有其积极作用,体现如下:

(一)为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量较大,而且资金的自给能力尚不足,同时大量的企业或行业迫切需要改进产品质量或出口创汇的技术。台资企业到大陆投资,给大陆注入了一定量的资金,也带来了一些对大陆而言的新技术,台商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起到了某种示范效应,为大陆企业或经济有关部门所借鉴。这些尤其体现在食品加工、饮料加工、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等行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陆这些行业发展水平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提升。

(二)对大陆某些局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台商大陆投资较为集中的某些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地在近十年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变、乡村城市化的转变,大量来此的台商企业及形成的工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助力。

(三)为大陆各地增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目前在大陆的五万多家台资企业,以平均每家企业雇用50名大陆员工计,台资企业为大陆提供了25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再计人为台资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或管理的人员,与台资企业有关的就业人数当不少于300万。这个数目占整个大陆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不大,但由于其地域相对集中,对某些地区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其意义也不可忽视。

两岸经贸的交流对双方经济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同时应该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两岸经贸交流所产生的互利,对双方并不对称。

从过去近20年的发展来看,祖国大陆的巨大市场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是带动两岸经贸交流的主要动力,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形成一个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极,台湾从地缘上来说在这个极的辐射范围内,如不利用这个增长极的动力,台湾经济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将后劲乏力。

台湾一个知名的经济学家就曾在许多场所指出,“两岸不交流,台湾没有前途”。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21世纪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更高水平竞争的世纪,中华民族只有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都有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其中进一步密切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主席所指出:“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