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谁敢动中国的奶酪
9193100000013

第13章 中国外交:突出包围(5)

(3)以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取代军事战略合作。中国应在世界范围内加强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国家间合作交流的主要内容。同时不要搞太多的军事结盟与合作。因为在美国单极统治的现实之下,中国若与他国搞军事结盟与合作太过明显,那么美国就可能将中国作为其显在的军事挑衅或威胁,从而加大遏制中国的强度。中国应该承认美国对全球军事管制的现实,放手让美国消耗其实力。中国应该努力在文化、科技和经济领域跟美国一争高下,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国际文化交流将中国的和谐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最后从文化上改变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创造出一个和平、团结的大同世界。

(4)充分利用联合国这个国际舞台,发挥中国的世界影响力,牵制美国各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在美国单极军事管制下,联合国这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机制可能更加具有作用。一是因为在美国的军事管制下,世界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大为减小,各种冲突和战争基本上都局限于弱小国家之间的纠纷;二是因为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由原来的军事较量转为和平较量(经济、文化和科技等的较量),美国主导的民主与法制的价值观成为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最终的国际化必然成为有效制约美国在国内搞民主法制而在国际搞强权专制的有力武器。因此,联合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寻求国际民主与法制的重要场所。

总之,中国应在努力避免军事冲突的前提下,坚持“和谐外交”的战略,既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进行文化、经济、科技、环保以及反恐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又要坚持依法外交,发挥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团结世界各国争取国际民主与法制,最终制约美国的国际强权与专制行为。美国必将看到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的后果是消耗自身国力,民主与法制的价值观最终成为制约其称霸全球的障碍,不得不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将联合国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中俄从“上海五国”到“世纪之约”

2001年刚刚完成“上海五国”升格为“上海合作组织”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俄罗斯,与普京总统着眼于21世纪中俄关系的长远发展,签署了意义重大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信念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阐明中俄在21世纪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合作方向。

对俄罗斯而言,签署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普京在亚洲外交政策上的一项成就,是中俄外交关系稳定的一项重要指标。继1950年中苏签署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后,中苏关系由50年代的“和”、60年代的“争”、70年代的“斗”、80年代追求“正常化”到90年代的“完全正常化”后,普京积极延续叶利钦的中俄友好合作的政策,一年来他积极筹备俄中两国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准备工作,用以巩固俄国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后的交往,这对俄国发展远东经济,融入亚太经济体系,稳定东南亚区域安全,以及平衡俄美中全球战略格局与发展多级体系具有积极战略意义。

立足现实,更着眼未来,是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保障,也是两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一问题上,尽管各国对中俄关系中长期前景确实有不同看法,但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从中长期角度看,由于中俄之间特殊的地缘政治、人口地理、历史文化等特点,中俄之间国家力量的消长变化有可能对未来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看法虽然只是一种估测,但也不是没有值得思考的道理。因此,如何使中俄关系不仅仅是在目前和不远的将来、而且是长久地保持稳定就成为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俄关系的长期稳定确实需要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需要从现在起就一步步奠定,而不是等到将来。《中俄睦邻友好条约》即是中俄发展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础,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这是中俄两国实现崛起与复兴的国家战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多极国际关系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制衡美国“一极独霸”世界战略格局的重大举措。

“中国加俄罗斯就是半个太阳”

1999年底,叶利钦为普京丢下一句“你要照看好俄罗斯”的话后,就离开克里姆林宫,过他的休闲生活去了。叶利钦在和平年景的俄罗斯政坛,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在他入主克宫的这八年中,俄罗斯的经济大为不妙,国内生产总值降低了50%,国力大衰。这固然有旧体制被强行废止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下子又难以完善,致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几乎都陷于失效的原因;有政治关系的解体使原有经济联系骤然中断,以及受政局动荡的拖累的原因;而政府出台的错误改革政策,不能不说是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连西方政界和学术界都认为,苏联剧变后的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失败的资本主义试验”。叶利钦执政八年中值得称赞的一点是,在中俄关系上,不仅没有在原有的中苏关系上后退,而且大大地向前推进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久拖未决即又极富敏感的边界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而且形成了制度;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两国领导人观点完全一致等;仅这几点,就足以为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俄两国都是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的邻国,难怪叶利钦在访问上海期间曾夸口说,“中国加俄罗斯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中国加俄罗斯就是半个太阳”。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俄罗斯的国土面积170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位,自然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俄罗斯航天航空科技力量,也是世界一流的。中俄两个毗邻大国,都曾经为人类进步和和平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又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中俄两国都面临着建设自己国家的繁重任务,都需要在国际上寻找平等合作的伙伴,都需要周边地区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因此,无论从安全还是从共同的经济发展,中俄关系只能趋好,没有半点理由开倒车。普京上台后也曾多次表示,中俄关系是面向21世纪的,不会因为时局的变动而动摇。

面向新世纪,中俄关系应有一个跨越式发展,这是世界格局的要求,也是中俄两国人民的期盼。中俄关系已有一个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良好框架,现在的任务是要继续保持和强化这一协作伙伴关系,具体落实这一战略性关系的细节。能不能这样说,中俄关系的现状是,政治关系好于经济关系,上层关系好于基层关系。政治与经济、上层与基层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政治关系好了,上层关系好了,会直接推动经济关系;但经济关系如果长期滞后不前,那就会影响着中俄两国伙伴关系的基础,影响着两国的政治关系的发展。近十年来,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制约着俄罗斯的军事改革,直接影响着俄罗斯的国力。我们不是“弱邻无忧”的信奉者,我们期盼着俄罗斯的经济走出困境,振兴强大起来。我们也时刻警惕着并希望俄罗斯同样时刻警惕着那种“威胁论”的冷战思维的露头。中国强大了,不会称霸,不会威胁别人,“永不称霸”,这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布了的。俄罗斯上下如有“中国威胁论”的出现,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有人说过:“假如人类文明在今后30年内毁灭,其原因将不是饥饿或瘟疫,而是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对一切不利于中俄关系的言论和行动,我们都要把它遏止在萌芽状态。

中俄关系有发展空间

2001年中俄两国元首会晤将达三次之多,6月中旬普京至中国参加上海五国论坛,会上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决议将上海五国会议提升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性组织。7月中旬江泽民访俄,10月普京将会前往上海参加亚太经济合作论坛峰会。中俄交往空前频繁,中俄贸易去年突破80亿美元大关,此际,俄罗斯希望藉着中国这个桥梁,展开与亚太地区经济整合,以促进俄远东经济发展。

提升俄罗斯经济实力的另一关键即是修建西伯利亚输往中国与韩国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希望藉由中国、韩国与日本资金的投入来建造管道,就目前而言,中国与俄罗斯虽协商多次,但由于各自的政治利益与受国际形势所迫而毫无具体结果。这次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后,今后双方较无后顾之忧可以对此展开具体运作。

武器交易是中俄贸易的焦点,2000年中俄8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武器交易即占16亿,这次中国还打算向俄罗斯购买38架苏30一MKK战机,生产厂家将由阿木勒航空工业体与苏霍依飞航公司竞争。

此外,中俄经济的另一增长来源是铝的交易,过去铝的交易量不但小,且不受政府的规范,俄罗斯萨拉铝厂代表表示,今后中俄铝的生产与供应都将视双方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定。

现在俄罗斯还希望远东的海陆空港皆能成为中日韩货物运往欧洲国家的转运站,远东经济发展将支持俄罗斯今后10年内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5%的增长,预计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4570亿美元,这次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为中俄经济增长提供了契机。

中俄两国边界长达4300多公里,俄罗斯在中国对外政策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与俄罗斯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最能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60—70年代中苏对抗时期,中国面临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不得不把大量资源投入国防建设,同期的亚洲一些国家却早已经济迅速起飞,拉大了中国与亚洲四小龙的差距。苏联解体后,90年代的俄罗斯仍属政治和军事大国,俄凭借强大的军事资源,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武器的供应者,中俄睦邻友好也就成为中国国家安全与国内建设的必备条件之一。

中俄两国同属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重大议题方面,中俄的合作能够维护自身的地位与合法权益,尤其在反对分裂主义,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反单极主义方面双方更能取得相互声援与合作,降低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干涉。中国西部边陲同中亚国家接壤,这里远离中央政治与经济中心,并且大量居住着回教少数民族,历来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薄弱环节,中国与俄罗斯一样,不希望出现破坏性的民族主义与宗教极端势力,危及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在东北亚地区,中俄都不愿见到美日同盟的加强,反对美国研制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纵使在美国执意发展NMD的情形下,中俄仍紧咬反导条约不放,这既可加强中俄道义上的联合,又可增加中俄与美国实质性谈判的空间。就地缘政治而言,中国是希望俄罗斯作为一个稳定因素进入亚太地区,来平衡中俄美日之间的势力。

中俄两国10年来秉持着睦邻友好与互利互惠的原则,逐步建立定期会晤机制,使中俄关系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中俄都积极强调相互不结盟政策,力图使自己在国际体系中能左右逢源,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再者,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使得中俄两国关系达到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并重的时代,若今后中俄政府决心解决能源运输供应与武器交易中存在的体制性问题,中俄贸易将会获得实质性的增长。

中俄关系的两面性

为什么中俄在这时刻能渐行渐近?这与其说是两国与生俱来的意愿,不如说是当前国际形势所使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美国成为独霸国际舞台上的要角之后,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像中俄这样的大国都在极力扭转这种局面,试图造就一个多极的世界,以便在许多问题上共进退。对中俄而言,在诸如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废除《反弹道导弹条约》等课题上,更需要一致的立场。中俄之间这些年来的协作关系基本上都是朝着国家共同利益这个大方向发展。

除了共同的需要之外,两国也有各自需要和对方携手的理由。在中国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受到美国的非敌非友政策所困扰,特别是自从布什上台初期,中美关系处处是惊涛骇浪,即使近期局面已稍有改善,可是,仍让北京感受良深,觉得只有和世界其他大国建立较为牢靠的关系,才能在美国包抄围堵中不至于孤军作战。俄国毕竟是大国,俗语说,破船也有三斤铁,它当然是建立协作关系的首选。此外,出于地缘战略上的需要,搞好和俄国的关系,将可稳定北边大片江山,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需求。

在俄国方面,自从它由前苏联的强国时代堕落到成为三流国家之后,西方国家对它有时是表面上的敷衍,有时根本不把它看在眼里,对此,俄国人是如寒天饮水,冷暖自知;矢志要恢复当年沙皇鼎盛的普京也一样心知肚明。面对这样的事实,能和在经济上正日益强盛起来的中国携手同行,不啻是一项最佳的选择。此外,这些年来力求在经济上有所作为的俄国也把中国视为主要的武器买家,密切的外交关系也将可促成更大宗的武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