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9180600000004

第4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体会生活,让生活更美好(3)

舍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舍弃是创新的钥匙。如果人们努力争取的东西与目标无关,或者目前拥有的东西已成为自己的负累,或者劣势大于优势,那么还不如舍弃。有时,当我们舍弃了本不该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可能会突然发现,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曾经争取过而又未得到的东西,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卡贝定律”。

“舍”或许是艰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但不经历这种痛苦,就永远不会有“得”的欣喜。就如蝌蚪舍弃尾巴,长成了青蛙;小树舍弃冗枝,长成参天大树。人的一生,也无非是在“舍”与“得”之间度过。“舍”未必是祸,“得”也未必是福。但很多人往往喜欢斤斤计较于一丝一毫的得失,结果丧失了很多该去“得”的东西。“舍”不是一种无奈,也不是一种无为,理智与正确的“舍”是一种成熟,更是一种智慧。

某地离市区30公里之外有一块不毛之地。土地所有者彼得常感叹偌大一块地皮买不出好价钱。有一天,他听说当地政府准备在该市兴建一所大学,但在寸土寸金的市区或近郊兴建的话光地皮的开支就会占去预算的很大一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对此一筹莫展。

得知这一消息,彼得灵机一动,跑到当地政府说他要将这块地皮无偿捐献给政府建大学。政府很高兴,因彼得的这块地虽然相对偏远,但周围环境比较安静,很适合用于学习或进行学术研究,这正好给他们解决了难题。于是征服立即投资在这里兴建一所大学。

对于彼得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抱嘲笑态度,有人说:“这简直是愚蠢至极!这块地即便卖不出好价钱,也不至于无偿赠送呀?你彼得又不是钱多得花不完了。”对此,彼得并不过多辩解。

出人意料的是,随着大学的建成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也立刻飙升起来。就这样,单是建大学剩余的地皮,彼得就卖了相当于建大学之前整块地皮十倍甚至二十倍的价格。再加上彼得在学校周围兴建的公寓、饭店、电影院、商店等配套设施的收入,一时间,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彼得的腰包,这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他的人目瞪口呆。

有舍才有得,“舍”与“得”是相对应的。拥有的时候,你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你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有勇于“舍”、敢于“舍”的人才能轻装上阵,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快。相反,如果什么都舍不得放弃,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行,人就会被各种包袱压倒,被各种因素牵绊,最终只能对即将获得的成功望而兴叹。

人生历程漫漫,很多人想要拥有一切,所以面对诱惑时,他们不曾想想是否应该“舍”。追逐的太多,反而是一种累赘。有时人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洒脱与自由,也妒忌别人那份笑对一切的心境,其实这一切皆因为别人学会了如何“舍”。

星云大师在《舍得》一书提出了对“舍得”的另外一种认识,即:“舍”就是给别人,有“舍”才会有所“得”。他说:“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微笑,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

“舍得”并非是盲目的,“舍”是有目的的舍弃,“得”是有选择的得到。生活中,每当有些东西和事情牵绊、困扰你时,请你多想想“舍得”的人生智慧,这样,你的心灵就会得到平静和安宁。

拥有知足心,生活会常乐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分析知足常乐,那么可以将其看作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生活水准所持的态度以及人们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过这样的话:“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意思是说,天下的罪过没有比贪欲更大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厉害的,天下的灾难没有比想要掠夺更严重的。所以,知道该满足时就满足,就会永远知足。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精神。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分析知足常乐,那么可以将其看作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生活水准所持的态度以及人们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心理研究人员把被测试者分为两组,分别称为“知足常乐组”和“过度追求幸福组”。研究人员对这两组分别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人际关系、职业生涯、工资收入等。研究结果显示,和“过度追求幸福组”相比,“知足常乐组”拥有良好、持久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更大,并且他们在事业的发展上也比“过度追求幸福组”更成功,同样他们的钱包也会更鼓一些。

知足能使人不为物质所役,从而常乐。爱因斯坦对钱财很知足,也不太在意。他曾用一张大面值的支票作书签,结果不小心弄丢了那本书,他对此一笑了之。如果换成葛朗台先生,他肯定会捶胸顿足。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有的人就常乐;住上别墅,开上跑车,品味佳肴,有的人却不高兴。在物质享受上,人们要懂得知足。一味的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心始终比天高,这种不知足只能让自己不快乐。

清朝时期,有个秀才叫张生,他已到而立之年,却没有考中举人,整日靠卖字画为生,如果字画卖不出去,就只能沿街行乞。

在一个寒冬的傍晚,北风刺骨,衣衫单薄的张生行乞归家,一路上冻得直哆嗦。这时他看见一座石桥,他实在坚持不住就钻到桥洞下避风。桥洞下一堆刚熄了火还在冒烟的灰堆散发着热气。张生喜出望外,把冻僵的双手插进灰堆,身子立刻暖和起来。他高兴得自言自语:“满足乎?满足也哉!张生我知足矣!”这时,恰巧一位告老还乡的官员从友人处归来,骑马路过,听到桥洞下有人不断吟唱“满足,知足”,官员心想:我在官场多年,尔虞我诈,贪得无厌者多也,知足的是非常少的,想到这里,他便下马去桥下观看。张生见来者慈眉善目,衣着华丽,便施礼叩见。官员问他这么冷的天气,为何在此咏诵“知足”。张生当即吟诗一首作答:“十年寒窗苦读书,名不闻来功不就;家境贫寒无奢求,天寒见灰亦知足!”官员被张生知足常乐的精神所感动,就聘他教膝下的一对子女读书。

自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张生不愁吃穿,衣袋里也有了银两,人变得容光焕发,生活上也逐渐放纵起来。他开始是大吃大喝,后来又染上赌博恶习,还背了一身的债。债主上门追索,官员大怒:“明天一早,你不要讲课了,把这封信送到去年我们相见的石桥旁,交给一个叫乔上观的人。”

第二天清晨,张生就带着信按时来到石桥旁,等了半天,不见人影。他从怀中取出信来,一看“乔上观”三字,才明白官员是暗示自己到桥上观此信。信里写着一首诗:“张生先生不知足,忘了桥下灰一堆;如今吃喝又赌博,乐不知足反生悲!”张生知道这是辞退书,只好回到自己原来的破房子里,又过起了穷困潦倒的生活。

有人认为,如今不应当提倡知足常乐,理由是知足就是对现状满足,而满足又往往导致思想不进取,提倡知足常乐会带来种种弊端。其实不然,他们错误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义。他们简单地把“知足”理解成“满足”,然后得出了一个片面的结论。

人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盾,做人要想有好的心态,就是要能将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可以为下一个目标准备,但不能在这个目标还没实现时就想得到更多,那就变成了贪婪,事实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动力。

养成知足常乐的心态,减轻心理上的各种“负担”,让快乐驱除烦恼,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足常乐,并不是故步自封,不求进取,而是以实际的态度,以乐观的精神,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自觉做到不断开拓进取、创造佳绩。

知足才能常乐。你可能没有良田万顷,却有着薪水维持一日三餐;你可能没有大厦万间,却有栖身的温馨家庭。知足能让你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丧气,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样,你将拥有真正而长久的快乐。

生活的智者应该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看似无为,其实是无为中有力,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没有人能打倒他们。因为他们拥有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风也好,雨也罢,他们总是屹立不倒,静静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处挑战,就像傲然挺立在黄山上的迎客松。

心态决定人生,保持一颗平常心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平常心,是指在人们紧张、快节奏的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放松,保持适度兴奋,避免过分紧张的一种能力。拥有平常心的人,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做到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工作和学习上面,排开与此无关的一切杂念,心理学称之为“以问题为中心”。反之,缺乏平常心,在工作和学习中患得患失、注意力分散、过度兴奋、不断有自我意识的干扰等,心理学称之为“以自我为中心。”

心理学家曾对某大学200名毕业生进行了历时2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9名豁达、宽厚、意志坚强的人,全部都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只有2个人得了慢性病;而48名经常处于焦虑、忧郁状态的人,都是一事无成,并有18人得了重病,大部分人在50岁前后就离开了人世。由此可见,焦虑的心理,烦躁的心情就如同人生的腐蚀剂,让人身心俱疲,甚至还可能以付出美好的家庭、事业、生命为代价。保持一颗健康、阳光的平常心,不仅是每个人工作、生活的保证,而且对人的一生也有重大的影响。

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沉着冷静、脾气温和,轻易不与人争斗。他们生活态度积极,有幽默感,人们与之相处,是一种乐趣。而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是他们赢得幸福生活的制胜法宝。

有人向曾任美国总统的赫伯特·胡弗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度成为美国人批评的中心人物,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你,对你的言行举止嗤之以鼻。但是现在你是美国政界的元老,两大政党的人都对你十分尊敬,当你广受大家争议时,你有没有感到生气,进而扰乱你的目标?”赫伯特·胡弗说:“每个人一生都需运用自己的头脑。当我决定从政时,我已仔细思考过这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清楚地知道我将遇到最尖锐的批评,所以,当我碰到尖刻的批评时一点也不感到惊讶。我早已预料会有这种事,因此,我能够平静地面对批评。”

平常心看似无为,其实是无为中有力,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没有人能打倒他们。因为他们拥有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风也好,雨也罢,他们总是屹立不倒,静静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处挑战,就像傲然挺立在黄山上的迎客松。

一个人如果只会“心想”,却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他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事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它不只意味着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万众腾欢之时的气定神闲,更是他在曲终人散之时的坦然和淡定。

国际象棋高手谢军不管比赛的路途多远,她的行李中总会备有笔墨纸砚。临睡前铺开纸写上几笔,成为她每日必做的一件事。第一次参加世界冠军赛时,她喜欢写“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经过几次世界大赛考验后的她,落在笔下的只是简简单单的3个字“平常心”。

保持一颗平常心并非是一种深不可测的玄机,它只是普通人的平凡心态而已。但是,许多人却很难做到如此简单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们在生存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在名与利的多重诱惑下,滋长了自私、贪欲、痴迷、浮躁、报复、好胜、狂妄等种种不良心态,导致痛苦、烦恼和噩运纷至而来。

人们应该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确保心态在任何情况下不失衡,头脑在任何情况下不发热,不断用恒温的天平来校正自己的人生航标。如出门无车,不必烦恼,你要知道“走路可以锻炼身体”;粗茶淡饭,不必发愁,你应当知晓“用不着因胖而发愁”;没有高档衣服,不必叫苦,你应当知道“内在美胜过外在美”;居室装修很简朴,不觉寒酸,你需要知晓“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平常心是一种超脱凡俗,超越功名利禄的大悲悯和大情怀,貌似不动声色,实则声色尽收眼底。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是人们应该提倡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人们想要快乐一生而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荣辱升沉,对待种种意外,都是拥有平常心的表现。

人的一生最难的是保持一份好心情,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人生的潮起潮落,你就会生活得像鱼儿一样悠闲,像鸟儿一样自在,像花儿一样灿烂,就会拥有最美好的人间天堂。所以,试着去拥有一颗平常心,你的生活就会从此与众不同。

了解“杜利奥定理”,让热情充满生活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如果你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那么生活就会赋予你阳光雨露,你会在愉悦的环境下收获累累硕果;如果你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那么你将一直在阴霾的天空下挣扎,潮湿的心永远得不到晾晒,甚至会霉变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