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心理学杂志曾刊登了美国密苏里伦比亚大学针对813位学生所作的研究,指出一项惊人的事实:经常跟朋友抱怨,反而会让人更沮丧。主持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发现,无论男女,当遭遇到问题时,如被公司同事孤立或喜欢的对象不理睬自己,通常都喜欢找朋友诉说这些困扰。但是如果这些耗尽漫漫长夜的促膝长谈或昂贵的电话账单持续六个月或更久,女性焦虑以及沮丧的情绪明显恶化,而男性的焦虑以及沮丧的情绪虽然没有恶化但也未见任何改善。
从心理学上讲,抱怨的人不希望事情完全改变,他们只是为了卸掉自己的责任而已。总是抱怨的人选择的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只看到了生命中缺憾与不完美的一面。事实上,如果你想探看生命中美好的一面,那么你就一定看得到,关键在于你把眼光放在哪里。
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事情,有平顺也有坎坷,有的人不停地抱怨,而有的人却努力地拼搏。其实,抱怨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它只会消磨人的意志,让人徒留感伤,而对于自己真实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而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抱怨的习惯,他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会如牢笼一般,处处不顺,处处不满。
抱怨的人很少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也从来不会意识到主动独立地完成工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却始终将诉苦、抱怨视为理所应当。这类人除了把大好的青春和大把的精力浪费在无所事事、岁月蹉跎中之外,注定将一无所获。
总是抱怨的人会觉得生活不美好,觉得活着是一种折磨,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也不会抱怨生活,因为他知道,失和得总是同在的,一想到自己获得了那么多,他就会感到高兴。
某公司要裁员,李晓和尹丽都被列在了解雇的名单上,按照公司的规定,被解雇的人员第二个月必须离开公司。
李晓愤愤不平,她逢人就抱怨:“我平时在公司干得这么卖力,这么多人,凭什么要把我裁掉?公司真的是太不公平了。”她还把宣泄不完的抱怨都发泄在工作上,该她负责的工作故意拖延,甚至有很多重要的文件也不认真处理。
尹丽和李晓的遭遇是相同的,但态度却完全不一样。尹丽虽然心情也很压抑,但她想毕竟这是自己工作了多年的公司,而且待遇不薄,所以她没有向任何人抱怨,她觉得公司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公司里,她在工作之余也会和同事们表示遗憾,说一些大家以后不能再在一起工作的话,并且及时地交接工作,以免自己走后给他们带来工作上的不便。一个月后,公司却只通知李晓一个人离开公司,人事主管的解释是:“公司准备多留一个人,尹丽在工作上仍然认真负责,且毫无差错,所以留下了她。”
抱怨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敏感体验,是对生活和工作中不满意的现象的痛感折射。所以让自己的情感得到适当的宣泄也未尝不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抱怨有两种基本类型:工具型和表达型。工具型抱怨者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想借着将问题说出来进而解决问题。例如,一位母亲对着她的孩子们抱怨他们的房间实在太脏了,其实母亲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保持清洁,这样她就不必经常打扫,或者能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表达型抱怨者的目的则完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不吐不快。例如,向朋友抱怨自己老公忘记结婚纪念日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当自己受到利益的驱动而得不到满足时,或者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时,人就会因为不满和气愤而产生抱怨的情绪。这个时候,通过适当地抱怨,让心底的怒气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身心健康是有益处的。但是你应当理性地宣泄抱怨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自己陷入抱怨的泥潭,著名作家三毛说过:“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是习惯性的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尔·鲍温曾写了一本畅销多个国家的励志书《不抱怨的世界》,他在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主张:抱怨不如改变。他说:“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会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应该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用改变代替抱怨,这样一来,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大转变,人生也会更加的美好、幸福。
生活中让思维转个弯
人生处世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行不通时,有些人就开山架桥,最后蛮力耗尽,也逃不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而有些人只是让思维转了个弯,轻松绕过障碍,就成功到达了终点。世事洞明皆学问,很多时候,人们需要转弯的思维。
思维泛指脑筋、思路。转弯是指当前面有障碍物使车不能按照直线行驶时,需要离开习惯路线,从别的路线走。思维转弯就是指当我们的思维遇到特殊的阻碍时,要很快地离开习惯的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思考问题。
生活中,一些人总是愁眉苦脸,而一些人脸上总是洋溢着开心的微笑,难道他们的生活境遇差别很大吗?不,他们的生活几乎是一样的,都会经常遇到困难和开心的事情,只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而已。
总是愁眉苦脸的人,其思维呈线性,即心理学上所谓的“初级思维过程”:我想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我产生的愿望一定要实现。这类人对欲望不能满足的痛苦耐受能力很弱,当他们的欲望未能实现时,他们的心理痛苦往往非常强烈,甚至可以用灭顶之灾来形容。而那些经常面带微笑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对痛苦的耐受力比一般人强,遇见不如意的事情会给自己转弯,心理学中称此为“次级思维过程”。
人生处世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行不通时,有些人就开山架桥,最后蛮力耗尽,也逃不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而有些人只是让思维转了个弯,轻松绕过障碍,就成功到达了终点。世事洞明皆学问,很多时候,人们需要转弯的思维。
一个男孩的家在内蒙古的农村,那里的狼比较多,就是白天里,狼也偶尔在村边出没。家禽家畜被狼叼走的事件屡屡发生,人们谈狼色变。一个夏天的上午,一个男孩在村边割草时被两只狼围困住了。两只狼一前一后,虎视眈眈。男孩很害怕,他想求救,但他知道,此时村里的青壮年男女都到田里干活去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如果喊“狼来了”,喊破喉咙他们也不敢出来。这个男孩危急中大声喊道:“耍猴了,耍猴了。”
当地很少有娱乐活动,耍猴颇受欢迎。一听到喊声,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向村边跑来。两只狼一看这阵势,马上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如果男孩当时喊“狼来了”,他肯定就成了狼的午餐。但他让思维拐了个弯,就成功化解了自己面临的危机。
一个人在困难、矛盾面前,如果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思维看问题,以陈旧的眼光看待事物,他往往就跳不出惯有的框架,迈不开新步。而如果他让自己的思维转个弯,就会化解困难,解决问题。
世界上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法国有数不清的葡萄园。每到秋天,葡萄园里到处都是成串的沉甸甸的葡萄。采摘葡萄是一项极其辛苦的工作,报酬也不高,有限的劳动力都被更轻松、更赚钱的活儿吸引走了。因此,葡萄成熟的季节很多葡萄园主只能眼看着熟透的葡萄因不能及时采摘霉烂却束手无策。
有一个叫皮尔斯的葡萄园主,他在葡萄成熟的时节去了伦敦。聪明的皮尔斯在伦敦的一家报纸上打出一则广告:“每天只需20欧元,您就可以体验亲自采摘葡萄、酿造葡萄酒的乐趣。如果您想喝到亲手酿造的葡萄酒,请速与皮尔斯联系。”许多英国人对这则广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皮尔斯的葡萄园里热闹起来,这里来了一批工作专注的“英国工人”。他们以每天20欧元的费用,摘下了皮尔斯所有的葡萄,并且还热情高涨地完成了酿造葡萄酒的全部工作。
就这样,皮尔斯只是让自己的思维转了弯,就找到了愿意花钱来为自己采摘葡萄,并将葡萄酿成酒的人。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此时改变一种态度对待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心灵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灵空间每天都被挫折与烦恼所占据,那么他一定过着晦涩的生活。而转变一种思维来生活,他的生活品质就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跨越。
在生活中,让思维转弯,是一种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四两可以拨动千斤,弱小可以战胜强大,你就可以付出最小的代价收获到最大的成功。让思维转个弯,在人生的下一个季节,你就会收获到丰盈的果实。
调好虚荣心的刻度,生活更美好
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很多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其实,虚荣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与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虚荣是指表面上的光彩,加上“心”字,就是追求表面光彩的心理。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很多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其实,虚荣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与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1.自尊心过强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尊的需要,都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性的显现。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过于强烈,渴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尊重和赞扬,而自身又缺乏过人之处,不具备足以令人称道的实力,则不得不寻求其他手段,如借用外在的、表面的,甚至是他人的荣光来弥补或替代自己实力的不足,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虚荣心理的产生在所难免。
2.私心过重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
私心过重的人会时刻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总希望自己时时处处胜过别人、超过别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常常煞费苦心地营造或借用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誉来掩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
3.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的产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的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结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缓解或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采用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式,其中包括借用外在的、表面的荣耀来弥补内在的不足,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尊敬,虚荣心便由此而生。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给他人看。在选房子的时候,他们不是量力而行,适用就好,而是盲目追求面积大、追求体面,即使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够,也要背上一大笔贷款而去买一幢让别人羡慕的大房子,成为“房奴”。
每个人多少都有点爱慕虚荣,男人大多追求名誉、地位、车子等,女人更多地追求衣着、容貌、房子。尤其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低一等,一定限度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它还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心,但是过度的虚荣心理小则让人道德沦丧,大则可能会让人走向罪恶的深渊。
虚荣心是使人走向歧途的兴奋剂,它能燃起一个人的邪念,使人失去理智,最后往往导致终生的遗憾。莫泊桑笔下那个漂亮而又虚荣的玛蒂尔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出身卑微,不能嫁给有钱人,为了能在晚宴中压倒群芳,艳惊四座,她借了朋友的项链,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痛苦终生。
法国哲学家柏格曾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是围绕虚荣心而生的,都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过分染有虚荣心的人,总是从某种个人动机出发,追求一种暂时的、表面的、虚假的效果,甚至弄虚作假,欺诈骗取,完全失去了从行为的社会价值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其行为目的仅仅在于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羡慕。
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消灭虚荣心,而是要把握好虚荣心这把尺子上的刻度,小小的虚荣让你魅力无穷,大大的虚荣则可能让你置身苦地。用调整尺子上毫米精度的认真态度来调整你的虚荣心,生活就会用同样认真的态度回馈给你幸福和快乐。
人生历程中有舍才有得
“舍”或许是艰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但不经历这种痛苦,就永远不会有“得”的欣喜。就如蝌蚪舍弃尾巴,长成了青蛙;小树舍弃冗枝,长成参天大树。人的一生,也无非是在“舍”与“得”之间度过。
有人曾这样说过:“当你紧握双手时,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时,世界就在你手中。”“舍”是一门哲学,“得”是一种本事。没有能力的人得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