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导读
9145700000016

第16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3)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词解】

①掣痛:掣,牵拉之意。掣痛,即牵引作痛。

②短气:少气。

【释义】 本条论述风湿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可知风湿已由肌肉侵入关节,病情较上条尤为加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是卫阳虚弱,卫外不固。同时阳虚不能化湿,里湿太盛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外湿太盛易致身微肿。种种病情,均由风湿两盛,内外皆虚,故以桂枝、术、附并用,兼走表里,助阳祛风化湿;甘草名方,意在缓急。

【辨治要点】

主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成因: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

治法: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方药: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都有附子,都用治风湿阳虚证,但各有特点(表3-1)。首先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用治表阳虚的风湿证,但桂枝附子汤证,风重于湿,故用桂枝而无白术;白术附子汤证,湿重于风,故用白术而无桂枝。

甘草附子汤用于表里阳虚的风湿证,特点是表里阳气皆虚,风与湿并重,故桂枝、白术、附子并用,且君甘草缓其药力兼和其里。由此可见治疗风湿病,应根据风与湿的孰轻孰重以及体内表里阳气虚弱的程度具体对待。

【原文25】 太阳中暍①,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②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词解】

①暍(ye谒):《说文》释曰,伤暑也。

②洒洒然:形容小便后洒淅寒战的样子。

【释义】 本条论述中暍的主要脉证及其误治的变症。

中暍,即中热,为夏季的伤暑病之一。暑为六淫之一,其伤人亦从表而入,太阳主一身之表,故有发热恶寒的见症,故又名太阳中暍;但暑多挟湿,故又见身重而疼痛。暑为热邪,易伤津耗气,所以伤暑多呈气阴两伤的病证,喻嘉言所谓“夏月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耗,阴阳两俱不足”,就是指的是这种病情。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都属阴阳两虚之象。太阳内合膀胱,外应皮毛,小便之后,阳气随之下泄,一时表气虚馁,所以感觉形寒毛耸,阳虚不温达四肢,所以手足逆冷,但稍有劳动,阳气“烦劳则张”,故外浮而身热,口开气喘;阴津内耗而失润,则前板齿燥。本证实属机体不能适应气候炎热,外伤暑湿而伤津、伤气之候,虚象却很突出,与其他外感初起多见实证者迥异。

本证表里异气,虚实错杂,治应兼顾;如因见有表证,而贸然发汗,必更伤阳气而恶寒加重;如仅注意其寒邪而贸然温针,则更助暑邪,必使发热益剧;如果误认口开、齿燥为内有燥热而数加攻下,则更伤其阴,津液内竭,必致小便淋涩,较溺赤之症更甚。凡此诸症,皆属误治之变。

【原文26】 太阳中热①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①太阳中热:即太阳中暍。

【释义】 本条论述伤暑热盛的证治。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耗气伤阴,侵犯人体则可出现热盛津伤的证候。《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本条“身热而渴”即是其突出的症状之一。

故此病初起,由于暑热熏蒸,即见汗出,汗出多而腠理空疏,故其人恶寒。但须注意,伤暑的汗出恶寒,是汗出在先,因汗出而恶寒,与一般表证恶寒发热者不同,暑必发热,故其人身热,暑热伤津,故又见口渴。这些都是暑病的主证。至于心烦、溺赤、口舌干燥、倦怠少气、脉虚等症,亦为临床所常见,应与主证结合起来辨证。证为暑热伤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生津益气。《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脉细弱或芤大,而与身热并见,是夏月伤暑的基本特征。白虎加人参汤系针对暑热盛而无挟湿者所设,由于热迫津伤,故必有烦渴引饮,津液耗泄等症;至于恶寒,则是阳气随津液外泄,一时虚馁所致,《伤寒论》所述白虎加人参汤证,亦有“时时恶寒”或“背微恶寒”,与此同一病机,可以互证。

【辨治要点】

主证: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心烦,溺赤,口舌干燥,倦怠少气。

成因:太阳中暍,暑热伤津。

治法:清热祛暑,生津益气。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原文27】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①,水行皮中②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词解】

①伤冷水:贪凉饮冷。

②水行皮中:水溢肌肤。

【释义】 本条论述伤暑挟湿的证治。

伤暑则身热,挟湿则疼重,暑湿伤阳,故脉微弱。其因由于夏月贪凉饮冷,或汗出入水,水行皮中,阳气被遏所致。治宜一物瓜蒂汤去湿散水。瓜蒂,《本经》主大水,身面四肢水肿。本条以身体疼重为主证,疼重由于湿胜,用瓜蒂以散皮肤水气,水气去则暑无所依,而病自解。《医宗金鉴》主用香薷饮或大顺散发汗,似乎更为妥当。

【辨治要点】

主证:汗出恶寒,身热疼重,脉微弱,而渴,心烦,溺赤,口舌干燥,倦怠少气。

成因:太阳中暍,暑湿遏伏。

治法:祛暑除湿。

方药:一物瓜蒂汤(瓜蒂)。

有注家对本方能否治疗暑挟湿邪的中暑提出疑义,如陆渊雷认为“主一味瓜蒂汤,药不对证”(《金匮要略今释》),但据仲景原意,本证当属暑病挟湿,湿遏暑伏,用瓜蒂宣泄湿邪,可为此证之治法,故不可轻易否定。

二、小结

本章论述了痉、湿、暍三种病的病脉证并治。因三种病皆是外感六淫所致,病情变化又都从太阳表证开始,但又各有特点,故合为一章论述。

痉病是指以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为主证的一种疾病。本章认为痉病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湿邪之外,机体津血的不足,筋脉失于濡养亦可致痉。痉病主脉为弦脉。外感痉病有刚柔之分,风寒表虚兼有内热伤津的柔痉,用栝蒌桂枝汤滋养津液,解肌祛邪。风寒表实气逆于上的欲作刚痉,用葛根汤解肌发汗,滋养津液。邪入阳阴、热伤津液的里实热痉病,用大承气汤泄热存阴。总之,痉病的治疗在发表清里的同时,必须兼顾津液,这是治疗痉病的一项重要原则。

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本章所论,重在外湿。治疗外湿的基本法则是发汗,但发汗的原则是“微微发汗”,使风湿俱去。若兼有内湿而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应当利小便。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应顾护阳气,同时不可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对于湿病的具体治疗应根据其风湿的孰轻孰重以及体内阳气虚弱的程度而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寒湿在表无汗而身烦痛,属表实的,用麻黄加术汤解表散寒化湿;风湿有化热倾向,症见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清化;风湿表虚,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化湿。

若阳气已虚,风湿恋滞,宜助阳化湿。其中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或大便坚,小便利者为风湿兼表阳虚,可根据其风与湿的偏胜,分别选用桂枝附子汤或白术附子汤。若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兼有汗出短气、恶风、身微肿、小便不利等症,为风湿并重,表里阳气俱虚,可用甘草附子汤振奋表里之阳气,祛除风湿,这些都可看出本章治疗湿病辨表里虚实、明寒热阴阳,别夹风夹寒之多寡,祛邪扶正,据证论治,自成体系,湿病中对头中寒湿采用“内药鼻中”的治法,反映了“病浅不必深求”和根据病证选用合适治疗手段的论治原则。防己黄芪汤后的药物加减法体现了仲景用药规律。汤药温服,加被温覆的护理方法,旨在振奋阳气、温令微汗,这些在临床上均有实用价值。

暍即伤暑,是外感暑热之气而成的一种热性病。暑是六淫之一,为阳邪,性升散易耗气伤津,且多挟湿,故暍病的脉症较为复杂。临床上除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表证外,既可见到伤阳气的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也可表现为伤阴津的身热,口干齿燥等症。治疗暍病应清暑化湿兼顾气阴。不可妄用发汗、温针、攻下。对于暍病属伤暑,热盛津伤的,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祛暑,生津益气。

本章许多条文复见于《伤寒论》,湿病中有关身重关节疼痛与“中风历节病”篇相近:又防己黄芪汤复见“水气病”篇,一物瓜蒂汤复见“黄疸病”篇,学习时应相互对勘,加深理解。本章治湿方剂较多,既有疑难之处,又属重点所在,应认真学习,正确领会原文精神,以便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