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离歌
偶尔隔窗望着外面的天空,就会想起一首老歌:“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这首《青春》如今很少有人想起,就像那些遗失的美好,早已随风远去,成为记忆里难以打捞的点滴。可那些风轻云淡的日子,那些让人沉醉的晨晨昏昏,曾经轻轻摆渡过我们恣肆的年华。多年以后,谁还记得风铃的轻响、秋千的摇荡,甚至连那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渐渐变得模糊,只如轻烟,飘在杨柳青青的岁月。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幻梦,若你在未来的某天蓦然回首,定会想起那句话:梦里花落知多少。多希望,海子从未离开过校园,从未离开过那片只需要青春,不需要挣扎与彷徨的天地。他可以将满怀的诗意尽数留给那里的云水草木,不需寻找何处是柳暗花明,何处是灯火阑珊。多希望,他就安坐于未名湖畔幽静的时光里,看水中倒映的静默人世,看月亮微笑的脸,不需听远方的喧闹,不需看人海的繁芜。
可是1983年,海子注定要匆匆远离春天,走向北方焦灼的夏天。他知道,夏天来临的时候,他将背上行囊,从晴空万里的灿烂青春出发,走入城市深处。对于海子来说,那是一段独自的流浪。他的行囊里甚至没有粮食,只有一束星月之光,一段宛如春草的诗情。当然,在离开校园之前,他还是为自己青涩的年华留下了印记。
算起来,海子已经在诗的天地里奔走了一年多时间,从写下第一行诗开始,他一步步走入那个月光如水、湖山相依的幻境,就像一个孤独的行人,偶然发现了一个雅致的别院,从此便不愿离开。海子决定将自己最好的诗油印成集。不久后,海子的第一本诗集《小站》就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是一本只有六十多页的油印诗集,简单的封面,朴素的书页,甚至连其中的诗句也带着些稚嫩。毕竟,那时的海子,还在模仿朦胧诗的写法,还不是我们心中那个诗意纵横却只有悲伤的海子。或许,这时候,远方还不是他梦里的远方,天涯也还不是他梦里的天涯。
我年纪很轻
不用向谁告别
有点感伤
我让自己静静地坐了一会儿
然后我出发
背上黄挎包
装有一本本薄薄的诗集
书名是一个僻静的小站名
小站到了
一盏灯淡得亲切
大家在熟睡
这样,我是唯一的人
拥有这声车鸣
它在深山散开
唤醒一两位敏感的山民
并得到隐约的回声
不用问
我们已相识
对话中成为真挚的朋友
向你们诉愿
是自自然然的事
我要到草原去
去晒黑自己
晒黑日记蓝色的封皮
去吧,朋友
那片美丽的牧场属于你
朋友,去吧
无论如何,海子十分珍视这本诗集。尽管很薄也很朴素,却是他留给青春最美的记忆。那里,有他偶然走入诗歌世界的狂喜,有他徘徊于风前月下的悠然,也有他种芳草斜阳于无限远方的静默。海子始终是个单纯的孩子,可以想象,在第一眼看到这本署名为“查海生”的诗集时,他定会泪眼迷离。此时的海子,有着无与伦比的快乐,就像后来的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悲伤。
漫漫人生路,我们都会经过无数的驿站。有时甚至只在瞬间,就已经从一个驿站转移到另一个驿站,从一处风景漂流到另一处风景。这一刻我们在树荫下数点斑驳的青春记忆,下一刻我们已在瑟瑟的秋风里独自面对斜阳。心事流转,物景也就随着变换。敏感的人就会在狭仄的角落里看尽繁华与寥落。
对于海子来说,大学无疑是一个流云漫天、落英缤纷的驿站。在这里,他种下了晚风与星月,也种下了淡淡的忧伤;在这里,他逢着了诗歌与知己,也逢着了嬗变与离别。只需几年,他就只能在城市拥挤的人潮背后,遥遥地回望自己明媚的大学时光。那时的他,留着胡须和长发,早已不是当时在湖畔沉吟的少年。
这本诗集,海子取名为《小站》,想必也是为了对他停留了四年的驿站作一个简单的告别。只是“小站”这两个字,却让人联想到那样的场景:偏僻的小镇,两条铁轨茫然地延伸着,夕阳西下时分,有人静静地下车,拎着重重的旅行箱沿铁轨走向黄昏深处;或者,冷清的早晨,等待列车的人落寞地坐在长椅上,目光萧瑟。这样的场景又让人想到海子的孤独。恍惚间,他便是那个来去匆匆,只如缥缈孤鸿的行人。人间若是草原,海子便是只身打马经过的诗人,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作为生命的驿站,北大对于海子来说,是安静的,也是华美的。可是,那时候,即将走出校门的海子分明有几分彷徨无计。诗已经成为他的信仰,他已经决定在那片草木葱茏的绿野里纵马驰行,可他实在不知道,选择了诗的自己,未来会是何种境况;他不知道,染上诗意的自己,是否还能为远方的父母带去最温暖的慰藉。离开这个驿站,下一个驿站是欢喜还是忧伤,他无法确定。
《小站》如一阵清风,悠然地飘入北大校园。第一次读海子的诗,很多同学都大为震动,甚至包括中文系的同学。人们很快就知道,法律系有个学生叫查海生,诗写得很好。骆一禾还专门在五四文学社为海子举行过一次讨论会。此时的海子,一边迎接着人们惊叹的目光,一边等待着分配的消息。他就像一只停在枝头的飞鸟,必须时刻俯视大地,那里有一条坚固的长线,时刻牵绊着他飞翔的渴望。
海子终于接到了分配通知,他被分配到北京政法学院(后来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对海子来说,这是个不错的结果,他不需要远离文字。只是接到通知的这日,距离他离校的日子不远了。那些天,海子经常与陈陟云、骆一禾在一起,谈论诗歌,也谈论未来。可这样的时光,即将成为回忆,人生路,毕竟各有各的前方,各有各的路途。我们总要在长亭古道,看尽夕阳山外山;我们总要在酒意阑珊之后,面对知交半零落。这就是人生。
都说诗酒趁年华,可是那时候虽然有诗有酒,却也有几分感伤。没有人比诗人更能体会离别的感伤。举着酒杯说着各自珍重的话语,谁知道,一别之后,何时能够重逢。世事如浮云,人如尘埃,谁也无法拥着从前上路。总有一天,我们都只能在荒凉的人世,悄然回到梦里,向那些曾经温暖过你我的人们,问一句安好。除此,面对寥落生命,还能如何?
1983年7月,十九岁的海子终于离开了北大校园。想必是不想勾起太多的伤感,他只跟陈陟云打了个招呼就匆匆离开了。他们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他们的永别。后来,海子几次回北大找陈陟云,都未能见面。生活的谜题,总这样让人无奈。我们知道聚散有时,可我们又知道后会无期,世事茫茫,谁又能知道明天的自己,会漂流到哪个街头、哪个港口!
辞别了校园,也就辞别了青春。海子也不例外。他必须从绚烂的青春幻梦里走出,面对尘世的水流花谢、日升月落。当然,他也必须以纯净的性灵,面对散漫的尘烟。属于他的旅行才刚刚开始,在那条漫长也短暂的路上,他将渐渐走入荒凉,而荒凉,也是他注定的驿站。或许,从离校的那天起,海子就开始了独自流浪,甚至没有终点,只有风在远方,比远方更远。
幸福如烟
无论如何,青春落幕,总会让人感伤,毕竟,蓦然间离开那些明朗岁月,走向阴郁的人间,去面对纵横交错的人世纠葛,谁都会有些许彷徨。可是谁也无法永远住在春江花月夜,只拥抱着一窗月光、十里春风。若非如此,生命的起落悲喜,又从何说起!再温暖的驿站,我们也要再次出发,去面对新的旅程、新的天地。人生不过就是走走停停,等待一次次的春去秋来。
那个夏天,即将离校的海子最后一次来到未名湖畔。他在熟悉的那条木椅上坐下,向晚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湖水中,天边的云彩在安详的湖水中悠闲地飘荡着。可是海子的心中却分明有些感伤,或者说,他有些悲伤。他是敏感的海子,这里曾留下他许多欢笑,而此后若再回到这里,便只有独自感叹物是人非。那些与知己好友漫游湖畔的场景,只能留在缥缈的记忆中,想到这些,他无法不悲伤。日落时分的未名湖畔,如清浅的山水画,摆放在那里,没有缺失半分,可是海子却好像突然间失去了最美的年华。
不久后,海子就开始了他生命中另一段旅程。这是一段让人叹息的旅程,华丽也悲凉。只是开始的时候,海子心里还充满欢喜。尽管此时的他深深迷恋上一种叫作诗的东西,并且已经在那片田野上走出很远,但是对于前路上那份让人艳羡的工作,他十分满足。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的人,那是比上大学更绚丽的一束光彩。他将成为父母眼中的“公家人”,以大学老师的姿态,自豪地走向前方。只有经历过农村的荒凉,看到过土地上春种秋收的艰难,才会明白此时海子的心境。那是一种飞越命运桎梏的狂喜。但即使是这样,海子仍如一粒尘埃,悄悄地离开了北大,落在属于他的角落。那里叫作昌平。
想到昌平,便会忍不住想到海子的孤独。海子将在这里度过若干个春秋,在诗意与现实的争斗中静静领略沧桑变幻。后来的岁月里,幽暗的灯光下,那个憔悴的身影无数次冥思生命的谜题,终于无力破解,于是只好走向永恒的春天。那或许是流放,或许是回归,总之,对于海子来说,昌平是个荒凉的地方。
可是当时,海子甚至是十分愉悦地来到这里的。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正在创办的新校区,而法大的主体都在北京学院路。由于那时候学院路校区由多个单位共同占有,根本没有教师住的宿舍,学校就在北三环大钟寺对面租了一个小院,共有三排平房,作为海子他们的宿舍。海子平时就坐教工通勤车去昌平校区上班。同时去那里工作的人大多心有抱怨,既抱怨偏远简陋,也抱怨学术氛围不浓。可以想象,那些从华美的大学校园走出的骄子们,在那个离北京城有六十多里地的小镇,面对狭仄的环境、简陋的设施时,心中有怎样的不满。而此时的海子,却有种既来则安的淡然。
并非海子能做到得失随缘、宠辱不惊。事实上,敏感的海子会被许多事情牵动而充满喜怒哀乐。之所以他能坦然面对当时的环境,是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远方的土地上,很多人还在夏日的阳光下曝晒着对于粮食的渴望。他很清楚,与踯躅在土地上不知前程几何的人们相比,他已经站得太高,所以,他没理由失望和抱怨。这是十九岁的海子对于整个人世的简单认识,他不敢苛求太多。
海子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简单生活。上班的时候编辑数量不多的文字,下班后回到宿舍,读书写诗。他可以在闲暇时静看夕阳西下,然后在有月亮的晚上,对着月光沉思,用温暖的笔触,记下当时的心情。偶尔也会在校刊上发表几首小诗,或是邀骆一禾、西川等好友去小酒馆喝上几杯,海阔天空地谈论诗歌,兴尽而归。这样的生活甚至有几分悠然,无疑,此时的海子仍是快乐的。
他原本可以这样快乐,可是时光不会永远停在那里。有些美好似乎风一吹就散了,就像春天里盛放的樱花、天空上摇曳的云朵。这一刻天高云淡,下一刻风起云涌,谁也无法阻止。海子的生命自有去向,你我都只能站在时光的这一边,静看他远去的背影,为那无声的落寞暗自唏嘘。
海子是一个喜欢绚烂的人,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不喜欢单调乏味的事情,比如开会。上班后不久,海子被选为“爱卫会”委员,每次开会的时候,都会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就在桌子上画小人。可以看出,即使是工作以后的海子,也并未失去那份天真。有一次开会的时候,他与另一个讨厌开会的人闲聊起来,那个人叫唐师曾,开会的时候总是无聊地摆弄照相机。在海子的建议下,他把照片拿到校刊上发表,每张能拿到两块钱的稿费。后来每次拿到稿费,唐师曾都会请海子去附近的小饭馆喝啤酒。
这样的生活片段,是海子为我们呈现的另一面。他可以是那个永远奔跑在斜风细雨中的纯真少年,有着彩色的梦幻,只是跑着跑着就跑出了我们的视野,跑到了那片只有他熟悉的大地。那里,天空忧郁,河流悲伤。没有人知道,这样快乐的海子,为何在后来的岁月里只剩下悲伤和绝望。那是一个谜,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答案。
若说幸福,此时的海子应该是幸福的。他每个月有四十五块的工资,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不菲的收入。而且,他还可以在工作之余自由来去于诗意天地,为那幽静的时光添上鲜嫩的枝叶。这是我们都乐于看到的海子——纯真的性格,简单的追求,闲逸的生活。我们以为他的心总是荒凉的,可他真的有过这样安恬的日子。那时候,从流光溢彩的夏天,到风轻云淡的秋天,再到雪花纷飞的冬天,日子如珠般缓缓落地,安静的海子似乎听不到西风的呼啸。可是对于这个纯粹的生命,尘世的幸福犹如烟云,不是他能永远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