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惹服饰色彩鲜艳,最能展示华人与马来文化融合美感的精髓。娘惹服装多为轻纱,具有非常典型的热带风情,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尽显精致与奢华。娘惹服装颜色丰富,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及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装饰的图案也具有中国特色,多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等。
可巴雅是娘惹的一种紧身的特色服装,由于剪裁充分显示腰身,再配上巴迪沙笼裙,让娘惹们愈加娇媚且婀娜多姿。虽然马来妇女与娘惹都穿可巴雅,但是娘惹的可巴雅除了用料较好之外,还以蕾丝花边绣在衣襟、长袖上。
娘惹一般爱采用产自欧洲的切割珠来缝制她们的传统珠绣鞋。因为每一颗珠子,都有其特定的倾角,制成后更能增强其立体感,穿戴在足下闪闪发亮,异常贵气。她们一般每天都在进行珠绣和刺绣,用一双巧手创作出许多复杂精美的物品,其图案结合中式和欧式风格,造型别具一格,活灵活现。她们可以将千粒微如米粒的珠饰穿上细如发丝的针线,花上两、三个月的工夫,才制好一双珠鞋,让人不得不佩服娘惹们的精工巧作。
娘惹们必须学好这些,才会被认为是有教养,所以她们珠绣和刺绣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往往会成为她们是否适合婚配的一个评定标准。而这些物品很多都是为了她们的婚礼而准备的,如珠绣鞋、婚床上的珠绣床罩、刺绣的新娘盖头或者是贵重器皿的套罩。
除此之外,娘惹的身上也离不开首饰,项链上镶着珠宝,耳边垂着耳坠,胸前的金银扣牌镶嵌着珍珠宝石,而且还有精致得不能再精致的花纹。她们向马来人或欧洲工匠订制首饰时,总忘不了中国的凤凰、牡丹和八仙,尽管这些首饰己经不是中国原有的风格,但是她们依然认为,这些都是吉祥的代表。
很多人认识娘惹文化,都是从娘惹菜开始的。中国菜的内蕴遇到马来菜的奔放,调和出人间稀有的爱恋热情,形成了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菜系。许多马来西亚原驻民认为,“娘惹”美食见证了马来人与华人的联姻喜庆,代表了浪漫丰富的娘惹美食特色。
娘惹菜的特点是味道香浓,最注重各种香料的运用,所以有着十足的热带风情。以马来香料结合中国菜的烹饪方法,融入了中国人和马来人两个种族的饮食特点,味道集香浓、酸甜、微辣于一身。娘惹们凭着一双巧手,融合了两种菜系的精华,加上代代相传的饮食智慧,创造出具有独特风味的娘惹菜。
娘惹菜也有南方及北方之分,南方娘惹指自马六甲南至新加坡,因受邻国印尼的影响,椰浆成为常见的烹饪材料,口味偏甜。北方娘惹菜则包括北马及槟城,由于受泰国影响,味道偏向酸辣。无论是哪种口味,娘惹菜向来都深受大众欢迎,娘惹菜在全马各地都可以吃到。
除了娘惹菜之外,她们炮制的娘惹糕点,更是享负盛名。娘惹糕以款式多样、味道香甜浓郁而着称,让喜食甜品的人也在娘惹糕点中找到知音,再加上色彩缤纷,看起来非常诱人,洋溢着热带独有的饮食风情,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巴巴娘惹的建筑文化是中西风格的结合体。巴洛克风格、罗马式柱子、地中海风格外观的窗户和百叶窗、中式的琉璃瓦和带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墙面,中西交汇,并行不悖,两者之间更是相得益彰。他们的家居陈设也是中西糅合的,屋内非常宽敞,由于设有天井,可以容许阳光及雨水进入院内。整体的设计既有镶嵌欧洲彩色瓷砖的墙壁及地板,又有珍珠贝母镶嵌了盛开的花朵及各种鸟类的明式家具。
游览马六甲或者槟城的时候,不妨去体会一下当地的巴巴娘惹文化。优雅的娘惹身着色彩艳丽的Kebaya,倚靠在窗户旁边,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让人瞥上一眼再也难以忘怀。
第三节 印度人的宗教习俗
印度人最早迁入马来半岛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初年以前,而到了19世纪,有大批的印度人移民到马来半岛。印度人主要信奉兴都教,崇拜和信奉姆鲁卡神。而占马来印度人将近十分之一的锡克族则信奉锡克教,也属于佛教范围。另有少数印度人信奉伊斯兰教。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印裔将自己的宗教文化同于这个国家习俗相融合,更显奇特。
1.感谢与赎罪的大宝森节
大宝森节是马来西亚第三大民族印度族兴都教教徒最重大的节日。
每年印度历的十月,即公历的1月中旬至2月,兴都教徒都要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庆祝自己的宗教节日。
通常大宝森节的庆典活动要连续举行3天,虔诚的信徒们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姆鲁卡神的无限崇拜和感谢之情。
在进行正式庆典活动之前,信徒们都必须在河水中将身体洗涤干净。不少人在大宝森节当天凌晨3点便开始沐浴,而那些负责扛抬神的信徒则早在一个月前便开始每日斋戒沐浴了。
节日当天,兴都教信徒们聚集在街上将很多成熟的椰子用最大的力气摔到地上,将厚厚的椰壳摔破,使椰蓉散在地上,以象征破除不利,祈求万福。信徒们把各色各样的花串成花串,连同菠萝、椰子、香蕉和槟榔等新鲜水果摆放在神像前,祈福谢恩。奉神过后,虔诚的信徒还把封神后的水果及果盘带回家,取意万福临门。
大宝森节最热闹最隆重的庆典节目在黑风洞举行。黑风洞本是一个极大的天然洞穴,虔诚的教徒们修筑了272级石阶,洞内也进行了大量的装修和布置,工程量十分巨大。黑风洞内供奉着印度神——姆鲁卡神的巨大雕像,平时香火不断,到了大宝森节更是人山人海。全国的信徒都来到这里参加庆典活动。
除了祈福以外,大宝森节还是虔诚的印度教徒赎罪、奉献及感恩的节日。成千上万的兴都教徒都会在这天用自己的身体向善良之神膜拜。这种仪式据说在印度本土已经看不到了,现在只有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才能看到。
信徒的祭祀仪式有很多种,例如剃头、做法事、用银针刺穿舌头、双颊等。其中最突出的方法是用百针穿身,以身体的力量扛起“卡瓦狄”,以表示对神灵的崇敬和对过去的忏悔。“卡瓦狄”是由锡纸和孔雀羽毛做的模型。一个“卡瓦狄”可高达三四米,重20千克左右。
要参与这样一个庄严的庆典,忏悔者必须从一个星期之前就开始准备,严守戒律,禁欲并吃素。在进行背负“卡瓦狄”仪式前,所有忏悔者必须接受寺庙祭司的训诫,并进行24小时的斋戒,以便为这崇高的节日净化肉体与灵魂,而他们相信在仪式进行时,姆鲁卡神会与他们同在,使他们完全无疼痛的感受。
印度教徒近乎自残的行为,却丝毫不觉痛苦的神奇现象令人匪夷所思,他们身上非但不会流血,事后也不会留下任何疤痕,印度教徒将这种现象看成是神明的保佑。
当信徒祈求神灵庇护或往年许下的心愿实现后,就会在大宝森节这一天,以插针的方式把小樽牛奶挂满全身。少则有200个,多则高达1200个,布满额头、身体、背后和双脚。有些还愿的信徒,在大宝森当天,背后用针钩钩穿,由另一个人硬扯他背后的钩针,一步一步地走向印度神的圣庙里。这些针钩最少24个,有时会高达120个。
如今,大宝森的庆典不仅印度人的参与,连好多马来西亚的华人也融入其中。
2.专属妇女的节日
在印裔的节日中,有一个专属于妇女的节日——祈愿大游行。这是在印度南部盛行的一种祈愿活动。节日来临之际,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便聚集着数以千计的印裔妇女。她们身着红色的印度服饰,脖子上装饰着用茉莉花朵穿成的花串,头顶金色的装着牛奶的牛奶罐,从清晨就开始浩浩荡荡的游行活动。这些印裔妇女穿梭在主要的街道上,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一片红色的海洋,景象十分鲜艳壮观。
祈愿大游行中印裔妇女身着红色是为了纪念母亲。她们认为在母亲眼里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一律穿着红色衣服。游行到印度庙后,妇女们还要虔诚地敬神祈祷,祈求全家人出入平安,万事如意。
这一天的印裔男士们则为妇女的游行祈愿服务,在庙宇周围维持秩序,帮助准备敬神的祭品等。
3.锡克人的习俗
锡克人原本生活在印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落脚生根,却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习惯,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
锡克族的男子头上都包着厚厚的包头,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双眼深邃,给人一种强悍的感觉。锡克族的教规规定每位教徒都必须披戴头巾。锡克人包头巾很讲究,男头巾大约有2米以上。长长的头巾包在头上不仅要包裹得结实,还要有型有款、美观大方。女性佩戴的头巾很宽大,可以遮盖头部和双肩。锡克人极为看重自己的胡须和头发,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宝贝,要精心保养,长得越长越好。所以男人都蓄胡须,女人也以留长发为美。
每年的4月13日是锡克人的新年,称为“瓦沙奇”,是锡克教徒最隆重的节日。锡克人为自己的节日举行很多庆典活动,从新年的前两天上午庆祝活动就开始了。教徒们聚集在锡克庙里顶礼膜拜,开始长达48小时的诵经活动,将厚厚的一本长达数百页的经书背诵完毕时,新年正式到来。
在众多的庆典活动中,胡须、长发及包头比赛是最吸引眼球的比赛项目。长须比赛是评审者用皮尺一一测量参赛的阿星(对锡克男子的称呼),从他们嘴唇下的胡须根部一直量到胡须的顶端,最长者为胜。
长发比赛则是锡克族妇女和小女孩参加的比赛项目,评审员用皮尺从发根开始量到发梢,最长者为胜。包头比赛是锡克人举办的包头技术比赛,目的是使族人不忘传统,使男子的包头更显出锡克人的风采。
除了以上比赛外,在锡克人的庙宇瓦圭那中,设有特别大的炒锅,用来煮大锅饭款待众人。新年中,锡克妇女围坐在烤炉旁,只做一种传统的遮巴迪饼,为免离火太近,她们使用一把柄很长的铲子翻烤面饼。每到新年,很多锡克人聚集在瓦圭那中共同进餐,这是锡克人的传统习俗。
锡克人很擅长武术,他们在表演武术时,头缠黑包头,身穿白短袖和黑色裤子,腰系黄绸带,赤足搏击。一旁有鼓手击鼓助威。欢庆新年时,他们都会以精湛的武术表演来助兴。
吉隆坡的洗都新镇有一个马来西亚锡克人中心,是每年锡克人举行隆重新年庆典的主要地方。从4月11日开始,一连3天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马来西亚的三大民族,都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步迁移到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并与这个地区的环境相融合,在这里落地生根。
而在马来半岛上还有一些其他的民族,如马来半岛的原住民和伊班族、卡达山族、毛律族、卡达园族、龙古斯族和比达亚族等。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生活更加富裕,并且注重发展教育。这些少数民族比三大民族更早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并且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由于经历了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西方殖民者长达400多年的殖民统治,马来西亚同样存在着西方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种教派都建有多个传教团体,如浸礼会、基督教安息日会、长老会、路德会、圣公会、卫理公会等。其中卫理公会是基督教新教的最大组织。
信奉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人,除了一部分华人外,还有葡萄牙人、荷兰人及其后裔、欧亚混血人、印度人当中的一部分。另外,在东马的沙巴州和沙捞越州,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是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
马来西亚把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定为全国公共假期。圣诞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放假一天举国庆祝。此外,在东马的沙巴州与沙捞越州也将每年的4月10日“耶稣受难日”定为州属公共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