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亚洲:马来西亚(世界我知道)
8936100000012

第12章 文化艺术与生活(1)

历史上的马来西亚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但是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有些事物沉淀在了河底,无法进入人们的视线;有些则随着河水一路漂移,虽然经过了水流的冲刷,被打上了岁月的痕迹,但还是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趣味和含义。

第一节 传承至今的手工艺

马来西亚一直都以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而骄傲,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特点的马来西亚手工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如今新一代的艺术家们,正不断拓展着亚洲当代艺术的领域,把它们推向新的高度。

从史前的山洞壁画到处于领先地位的当代油画,马来西亚艺术创造的历史跨越了2000多年之久;而在马来半岛的东部海岸和沙捞越的长屋内,马来西亚的传统工艺得以保存下来,流传到现在,并将继续延续下去。

由于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位置,也是古代商贸路线的交汇点,所以它的文化发展一直都深深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美术和工艺也反映了当时多种文化交织的状况。

1.史前艺术

2000多年以前,一些工匠在沙捞越的尼亚洞画了100多幅画,描绘人形和船,这幅壁画绵延伸展了50多米。与此同时,穿越南中国海,在霹雳州怡保附近的一个山洞的墙壁上也有一些不知名的艺术家描绘出抽象的图案、人形及动物。在马来西亚,石洞壁画很少见,许多年来,学者们都弄不明白这些工匠到底是谁,这些绘画又意味着什么。后来,在霹雳州、沙捞越和沙巴现代原居民居住的山洞里也发现了壁画,这表明那些史前的艺术家很可能就是距离现在较近的原居民山洞画家的祖先,而且这些壁画所描绘的就是史前艺术家日常的文化和宗教生活。

马来西亚人的手工艺历史要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居住地。在霹雳州挖掘出来的旧石器时代的作坊是制作粗糙的石制切割工具的,这要追溯到38000年前;而在沙巴地区发现的较先进的片状石制工具则要追溯至大约28000年前。大约公元前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陶器和经过打磨的石制工具。这些生产方式至今仍然被沙捞越的伊班人使用。

在遥远的沙捞越巴里奥高原,山都望附近的沼泽地,有些不同寻常的石头雕像,大圆石上刻有图画和螺旋图样。马来西亚半岛唯一的石雕是在森美兰的甘拔士码头的一群巨石。这群巨石中的三个大石块,描绘出了印度教教徒阴茎的象征及伊斯兰教真主安拉的题字,却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和年代,一直以来都是马来西亚考古学的求解之谜。

2.木雕工艺的复兴

木雕是沙捞越很受欢迎的手工艺品,那里的人们仍然雕刻墓前圆柱,柱中放着逝人的骨灰罐。现存最早的圆柱大约有200年的历史,但是人们认为这种风俗应该要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其他木雕传统在巴生加厘岛的默马里族幸存,它们雕刻传奇的画像,并相信是他们祖先的象征。彭亨的加户原居民也在木头上刻画他们的传奇,沙捞越的伊班人雕刻独特的犀鸟图案,而肯亚人雕刻神话的狗神祖先。

在马来半岛,木雕工艺正在经历复兴。这里出现了对旧工艺的新兴趣。现代的马来木雕不仅用于装饰博物馆的墙壁,也装饰银行的休息大厅、商业和政府部门包括首相的办公厅。在马来西亚国内的一些全用木质材料建成的旧皇室宫殿的镶板、门柱、窗户和门上都能看到一些很好的旧式木雕。丁加奴州巴苏的恩西克·朗是个雕刻能手,在他的人生中,有40多年时间任巴苏首长的主要雕刻者。他作品中的一些样品还保留到现在。这些作品展示了上层阶级的房屋特点:不使用钉子,并使用刻有花形和可兰经诗文的漂亮嵌板。

3.金属制品和珠宝

从1世纪开始,印度和中国的旅行家们就开始介绍马来西亚的国王们:在古老庭院里,统治者戴着传说中的黄金首饰,穿着玫瑰色的衣服。从他们的描述中,可以找到对马来手工刺绣最早的介绍。虽然从虚幻的神话中很难分辨出实际情况,但是到了14世纪苏丹梅拉坎时代,工匠和雕刻家已经成了皇室整体的一部分。这些工匠和雕刻家生活和工作在皇宫之外的村庄里。回教君主、酋长、贵族和他们的妻子及家人是消费阶层,穿金戴银,而织工及木雕工人则依靠皇室的光顾和赞助维持生存。

每逢皇室婚礼等极重要的事件,每个工匠都要参与准备这个盛大事件所需的嫁妆和仪式。然而,随着场合变得越来越西洋化,统治者便开始购买进口的珠宝、衣服和人工制品,很多传统艺术和雕刻濒临灭绝的危险。

幸运的是,在半岛马来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区,男女工匠们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如今,银质品、丝织品和木雕正在历经巨大的复苏。例如,尽管银质品在其他地方都已近乎销声匿迹了,但在哥打巴哈鲁还在茁壮成长。

早期的银饰多是罕见的做工和珍品,18世纪的乔霍瑞安皇室的萎页组合,是幸存最早的银饰,它使用的是现在很少见到的极其辛苦的技术。近来,珠宝和功能性的片状物比如水果碗、插座、勺子都很流行,虽然旧款式召唤品种多样的人工制品,但其设计和技术都是一样的。在伊斯兰教,竹子被作为拟人化的图形,很多款式也因此加入了花朵、树枝甚至云朵。

4.纺织工艺和蜡染

丝锦缎被称为金锦缎,是最适合皇家场合的纺织品。这种优雅的针织布料,深受皇家场合和政府的喜欢。它们用做传统新娘的装扮,可以为新郎新娘制成华丽的套装。吉兰丹纺织工的陈列室里,淡紫色的颜色只卖给皇室,另外有一些设计即使在当今也只有统治者可以享用。

马来西亚的纺织工一般是女性,她们从母亲或祖母那里学来技术。最优秀的纺织工是为皇宫工作的,像丁加奴顶尖的纺织工的祖母,就是从2000名当地工匠中选出来成为苏丹御用纺织工的人。像其他做小时工的工种一样,金锦缎纺织在丁加奴和吉兰丹进行着,所用的技术与织布机和以前的一样。棉布有彩色丝绸背景加上浮动的金线和银线做成的织品。

每种高度的不同部分是kepala,一种具有特细加工造型的中心镶嵌物。

这种设计的名字反映了马来自然和乡村的风格:其一是知名的笋尖,另一个是公鸡的尾巴图案。按传统,贵族可设计他们自己的金锦缎造型,这种习俗流传到今天的丁加奴州。

和金锦缎相关联的是tekat,这是一种古老的金刺绣和富贵浓艳的天鹅绒技艺。这种奢华的材料可以使用于马来人的家具、壁挂、床垫,甚至卧室拖鞋。

沙捞越的伊卡染也很有名,它是一种带有网织环的独有纺织品。伊班族的纺织品有多种作用,可以用做新生儿的襁褓以躲开邪恶,也可以用来包裹打猎探险的胜利品的头颅。

蜡染经常用来作为马来西亚的象征物,马来西亚国家航空公司用其作为制服。而蜡染裙犹如男性的盛装一样用在社交礼节上,甚至是马来西亚国内娱乐场合的强迫性服装。它还被用来制作围裙,用于时尚而传统女人的笼裙。但蜡染并不是马来人的传统手艺,而是于1930年从印尼传入的。即便它只有较短的历史,却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今马来西亚国内最流行的工艺。

蜡染是利用锌条做成的印染块把款式按长度粘在布上,弄成需要的形状,泡在熔化的蜡油里。最成功的手工蜡染,是用一种名叫嵌町蜡笔的装满液体蜡和染料的笔把设计的图案画在布上,然后用刷子画。

后一种方法意味着可以采用比桶染方法更多的颜色,而且手工的设计只受限于技工的想象力。蜡染作坊现在在马来西亚随处可见,但大部分手工艺人集中在半岛的东海岸。

5.陶器和其他手工艺品

霹雳河附近,江沙皇城的对面,有因拉布沙用陶器而享誉马来西亚的村庄。这些瓢状的瓷器可以在很热的天气保存冷饮。这种罐子用当地的泥土做成,并在车轮里完成,以方便手工设计雕刻。在太阳下面干燥之后放在砖窑里煅烧,并在窑里面烧得很热的时候,埋入稻壳来得到不同的颜色,这样,褐土陶器和黑色陶器就制成了。

在沙巴和沙捞越,土着人因他们编制的篮子和帽子而出名,游牧普南人用断藤条编制黑色和白色的篮子。为寻找最好的材料,他们经常花一天的时间深入森林,再把它们弄干、劈开,编好后用树叶做成的染料染色。

用棕榈藤和露兜树叶做的席垫虽然工艺朴实,但仍然需要高技巧。

在马来西亚全国,针织席垫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这些席垫可以用在村庄房子的地板、床、凳子上和清真寺里,也可以用于太阳下晾晒食物,以及在其他更需要方便、轻巧席垫的地方。更多的专业编织者喜欢用棕榈藤编六角形的盒子。在沙巴和沙捞越,花、叶甚至图片故事都是编制席垫的设计构想部分。

第二节 绚烂多姿的马来艺术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片蕉风椰雨的地方,在收纳了外来移民的文化之后,形成了具有本身特质的马来西亚文化。

1.浪漫的舞蹈

音乐和舞蹈是马来西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历史资产。

从马来西亚传统舞蹈和音乐上就可看出,马来西亚的舞蹈和东南亚其他马来族的舞蹈一样,具有轻快流畅、婀娜多姿的特点。同时由于马来西亚的多种宗教和信仰的交融,祖灵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阿拉伯、中国、西欧等不同文化的并存,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马来西亚的舞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马来的舞蹈,风情万种,非常具有特色,主要可分为四类:

宫廷舞蹈

马来宫廷舞蹈源自于泰国北部,原本只是由宫女表演给苏丹后、贵族妇女和公主们消遣的舞蹈,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在苏丹大殿上表演,用来歌颂苏丹的功德,最终成为宫廷宴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5-16世纪初,是马六甲王朝时期,也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宫廷舞蹈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先后融合了马来民间舞蹈,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舞蹈艺术的精华而逐渐完善,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宫廷舞蹈艺术家。

集合了浪漫、优雅的姿势,配上传统宫廷音乐,悠悠地说出马六甲王朝的辉煌故事。

马来宫廷舞蹈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受泰国宫廷舞影响的阿昔舞,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宫廷舞影响的蜡烛舞,带着长甲的依奈舞,以及佳美兰朱吉舞等。

蜡烛舞是马来西亚的一种优雅的少女舞蹈,也是一种独特的奇幻表演艺术。舞蹈中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少女遗失了订婚戒指,借着碟子里的烛光,通宵地找寻这枚戒指,直到破晓时分。蜡烛舞的舞者手持小烛台,全身随着甘美兰的乐音、节奏作优雅摆动,伴随着蜡烛的微光,观众不知不觉进入迷幻情境。

戏剧舞蹈

在宫廷舞蹈发展的同时,马来西亚戏剧舞蹈也得到了发展。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舞剧一样,它只在戏剧中起增加色彩和调节气氛的作用,却是戏剧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玛容》、《麦娜拉》、《麦暮龙》等戏剧中,最精彩的舞蹈大多在戏剧开始时表演,遵守着严格的程式。

随着戏剧的发展,这种舞蹈变得越来越短,仅用来突出戏剧的开场气氛。

马样,是从泰国传入马来西亚的宫廷舞蹈剧,结合甘美兰的音乐、非常浪漫的爱情故事和歌唱词曲,逗趣幽默,涵盖了戏剧、舞蹈、音乐等元素。

民间舞蹈

大多数马来西亚民间舞蹈来自宗教祭祀活动和节日的娱乐活动,也有一部分由宫廷舞蹈流入民间演变而成。大致可分为三种:

祭祀舞。原始马来人信仰万物有灵,为了祈祷和祭祀各种神灵而产生了多种祭祀舞。包括为祈祷水稻丰收的哈拉舞、感谢丛林的神灵来到人们的领地的古奴干舞、打猎以前的阿迦波市那舞、捕鱼的巴央舞以及班伊人迁移头盖骨时跳的娘迦巴拉和尼莽安都舞等。

鼓乐团舞蹈。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为赞颂真主穆罕默德,人们建立了鼓乐团,在演奏时要加进舞蹈,如霹雳州的达布斯舞、吉打州和玻璃市州的哈特拉舞和诺该舞,以及丁加奴州的罗达特舞等。

社交性的娱乐舞。主要是在节庆或集会时跳,如萨宾舞、麦伊朗舞、朱吉舞、毕玲舞(即盘子舞)等。

现代马来舞

这是为适应现代马来西亚人民的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舞蹈。如朱吉舞,是马来西亚全国性的社交舞蹈,它有基本的舞步,但在非正式场合,每一对舞伴的舞步又可即兴变化。经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表演的朱吉舞,则更加规范和优美。另如阿赛舞,其动作缓慢、流畅而端庄。

马来西亚的舞蹈情调既欢快热烈又具有东方舞蹈的细腻含蓄色彩。

手臂动作变化多,强调身体造型的曲线美。伴奏以小佳美兰乐队和马来盆鼓为主,也有的还会加上小提琴、风琴等。舞蹈服装以马来民族服装为基础,增加装饰性,色彩华丽。

20世纪6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还组织编创了一些舞剧及代表全国13个州的不同风格的舞蹈。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反映北部吉打州农妇欢快劳动的米鲁舞,表现吉兰丹州男女青年放风筝的瓦鸟布兰舞,表现南部马六甲地区男女青年爱情的巴因舞(伞舞),以及表现男子尚武精神的锡拉舞等。

此外,马来西亚东部沙巴州山族的土风舞和沙捞越州的男子舞蹈大东朱落舞,还保留着马来族原始舞蹈的风貌。

2.文学盛宴

同舞蹈一样,马来西亚的文学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500年前《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传入马来西亚,使得印度文学对马来文学影响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