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香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8933200000011

第11章 香具(1)

第一节香具的家族

典雅精美的香具,既便利用香,又能增添情趣,装点居室,是生活中的妙物。香具的种类很多,除了香炉,还有香筒、薰球、薰笼、香插、香盘、香盒、香匙、香箸、火箸、火匙、香瓶、薰香冠架。

香炉

炉:指“贮火之器”,香炉可释为承纳、薰烧香品的器具。东汉之前常称“薰炉”。汉魏之后,则“薰炉”、“香炉”并用,如:“博山香炉”,“被中香炉”。

香炉的种类繁多,可从不同角度作出划分。从炉器整体样式来看,可分为:

拟礼器类,模拟古代礼器,如鼎、鬲、簋、豆等等;

拟动植物类,模拟灵禽瑞兽、吉祥花卉等动植物造型,如龙、狻猊、鸭、莲花、竹节等等;

拟器物类,如筒(桶)、奁、钵盂、盏、杯、鼓、台几等等;

拟景观类,模拟自然景观或建筑物,如山、塔等;

从炉器的局部样式来看,可据腹、耳、纹饰、口、足、盖、钮、座、盘、提链、提梁等分为多种样式,例如:

腹,有圆腹、敛腹、筒腹、花式腹等;

耳,有朝天耳、桥耳、蚰龙耳、鱼耳、象耳、狮头耳等;

纹饰,有弦纹、云纹、雷纹、文字纹、夔龙纹、莲纹、火馅纹等;

足,有多足、圈足、乳足、戈足、象鼻足、马蹄足、如意足等;

盖,有平顶盖、梯形盖、子母口盖、穹顶盖等;

座,有三足座、方座、莲花座、须弥座等。

从材质特点来看,有铜、金、银、铁、锡、陶、瓷、石(玉)、竹、等。每一类中又可分为多种,如瓷炉可分青瓷、白瓷、青花、釉里红、粉彩等;铜炉可分红铜、黄铜、青铜、白铜等。

从装饰工艺来看,有錾花、鎏金、铄金、渗金、点金、镶嵌、珐琅等类。

从功能与使用特点来看,有适用于线香的“卧炉”和“香筒”,能自由旋转的“薰球”,适于薰衣物的“薰笼”,适用于印香的“印香炉”,适于手持的“柄炉”等等。

○薰炉

“薰炉”一词早于香炉,西汉时已将博山炉称为“薰炉”。其涵义似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薰炉”,指“薰香的炉具”,与“香炉”基本相同。“狭义的薰炉”,指一些特殊的香炉。

唐代之前大都是借助燃料薰烧香品,“火”气较重,所用炉具也是典型的“薰炉”,多设有炉盖。炉盖及炉腹有较多孔洞以助燃、散香,炉盖能防止火灰溢出,也可控制燃烧的速度,使香气的混合更为均匀。

○承(香)炉

约自宋代开始,较多使用能独立燃烧的香品,焚烧这些香品的香炉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有炉盖的“薰炉”,近似汉唐时期的薰炉,但体积较小。

另一类是无炉盖、无壁孔的香炉,其功能主要是“承托、容纳”香品(及香灰),而不是“贮火”和“闷熏”,例如:可插焚线香和签香的小香炉,无盖的印香炉和印香盘等等。

○卧炉

炉身多为狭长形,有多种造型。有盖或无盖,线香可水平放置熏烧。

○篆香炉

又称“印香炉”,用于焚烧印香。炉面平展开阔,炉腹较浅。或有盖,或无盖。也有条几形的、“篆香几”、“香盘”,以及多层结构的印香炉,可将印香模、香粉等分别放置。

又称“香印”、“印香模”。制作印香的模具,形如“在平板上镂空的篆文”。大小不等,造型各异。古代多以木材、银等制成;现多为铜制。

○多穴炉

形如多个薰炉连结在一起,炉腹互不联通,可同时薰烧多种香品。

○提炉

又称提梁香炉。带有提梁,便于提带的香炉。

○柄炉

又称“长柄香炉”、“香斗”。带有较长的握柄,一端供持握,另一端有一个小香炉。可在站立时或出行时使用;可手持炉柄,炉头在前;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托炉。魏晋至唐代尤其流行。

○手炉

主要用于取暖,也可薰香。炉盖镂空成各式纹样,炉身常錾刻图案。外形圆润,呈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可握在手中、置衣袖间随身携带,也有较大的暖脚的脚炉。手炉盛行于明清,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

○薰球

又称香球。多以银、铜等金属制成,球壁镂空,球内依次套有三层转圜,每层都挂在一个转轴上(转轴与外层相连),最内层悬挂焚香的小钵盂。薰球转动或滚动时(三维旋转),在钵盂的重力作用下,三层转轴则相应旋转调整,钵盂则始终能保持水平,香品不会倾出。即使在床上和被褥中也能使用,亦称“被中香炉”。常设有提链,可出行时使用或悬挂于厅堂、车轿中。唐代也将薰球称为“香囊”。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衣物帐”即把薰球记为“香囊”,唐王建也有诗“香囊火死香气少”。

○薰笼

罩在香炉外面的“笼”形器物,用于薰手巾、薰衣、薰被。“笼”的材质有竹、木、陶瓷等。

○香筒

用于薰烧线香(或签香),常直立使用,也可纳于怀袖或衣被中。多为圆筒形,有盖,筒壁镂空以通气散香,筒内设有安插线香的插坐。材质有竹、木、石、玉、象牙等多种。明清广为流行。

○香插

带有插孔的基座,用于插放线香。基座的造型、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多种样式,可适用于不同粗细、长度的线香。香插的流行似乎较晚,多见于清代。

其他香具

○香盒

又称“香盛”。用于盛放香品,材质多为竹木、陶瓷等。

○香箸

又称“香筷”。用于夹取香品,多为铜制。

○香匙

用于抄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多为铜制。

○火箸

用于处置香炭,多为铜制。

○火匙

用于处置香灰、炭火,多为铜制。

○香瓶

又称“香壶”。用于插放香箸、香匙等工具。

○香炭

用于熏烧香品的炭,用炭粉与香药合制而成,古代也称香饼。

○香盘

用作香炉的承盘。扁平,较浅。材质多为铜、木等。也可用于焚烧印香。

○炉瓶盒套装香具

由一香炉、一香瓶(带香箸、香匙等)、一香盒组成,多配有底座,盛行于明清。

○香几

焚香的台状几案,可放置香炉、香盒、香瓶等物。高者可过腰,矮者不过几寸。四周有低矮的围档。几面多为石料或木料。制作考究者则造型、用料、雕镂纹饰都颇具匠心。

○香囊

又称“香包”香囊可香身、辟秽,历史悠久,古代也称“容臭”。随身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帏”。悬挂于车轿、居室、帷帐内的香囊,也称“帷香”。制作材料有草、丝制品、竹、玉、金银铜等。

第二节香炉的样式

香炉器形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以下就部分样式作一介绍:

整体样式

○鼎式炉形如圆鼎或方鼎。两立耳(立于炉口);或两附耳(在侧面),弯曲向上作“朝天”状。或无耳,足较高。或无盖,或有盖,盖上有三钮。

○鬲(lì)式炉形如鬲。圆口,三足束颈,无耳,或侧面有两耳。

○敦式炉形如敦。整体轮廓接近球形,圆腹,两耳,有盖。盖为半球形或覆盘形,有捉手。三短足或圈足。

○豆式炉形如古盛器豆。上有圆盘,下有圈足,中为束腰炉柄。或有盖,盖上有捉手;或无盖。

○簋(guǐ)式炉形如簋。大口,腹微鼓,口径略小于或等于腹径。圈足(或有座)。侧面有耳,耳较大,上下居中。

○甗(yǎn)式炉形如甗。上部如直腹或鼓腹容器,下部如鬲。

○觯(zhì)式炉形如觯。腹下部鼓出,圈足,无耳。多为侈口,有盖,盖上有钮。器形较高。

○彝炉鼓腹,口径小于或明显小于腹径,圈足。侧面有耳,小耳居多,位于肩部。彝炉与簋式炉较为相似。相比而言,簋式炉低矮,而彝炉常较高,炉口更小。彝炉并不象“彝”,而更象大口的、较宽的“缶”。

○乳炉整体器形较扁,线条流畅舒缓,鼓腹,三矮足以弧形与炉腹连接。耳多立于口上(如朝天耳、桥耳),有礼天之意。

○压经炉又称“押经炉”。整体器形较扁,鼓腹,凹颈。耳在侧面,连环耳或环耳(耳上部有一角上翘)。三足,平底足,矮足(又有高、低脚之分,高者超过1厘米;低者仅几毫米,称“棋子足”)。常配莲花座。多为佛家所用。

○筒式炉圆口,直腹,如圆筒,口径与底径基本相同。三足,或矮圈足。

○奁(lián)式炉形如奁。直腹(或微鼓),较深,口径等于或大于腹径。有盖,常高起如穹顶,或为平顶;盖上有钮。或三足(圆奁),或四足(方奁),或圈足。汉代多有圆筒形的奁,故古代曾将许多“筒式炉”称为“奁式炉”。

○洗式炉形如洗。敞口,浅腹,敛腹(或直腹、斜腹)。与筒式炉、盏式炉相似,但更浅,更宽。

○盂式炉形如盂。敞口,口径等于或略小于腹径,微鼓腹或鼓腹。

○钵式炉又称“钵盂炉”。形如佛家的“钵盂”。敛口或微敛口。腹上部鼓出,最大径在肩部,且明显大于底径及口径。或浅或深。

○瓿(bù)式炉形如瓿。广肩(斜平),高颈,圈足。有耳或无耳。圆体或方体。

○鼓式炉形如鼓。圆口圆底,鼓腹,口径与底径基本相同。炉壁常有鼓钉状纹饰。三足,或圈足。

○盏式炉形如盏。敞口,敛腹。有耳或无耳,“法盏炉”即属此类。还可据炉耳特点分为雁翎法盏、连珠法盏、悬珠法盏等,多为道家所用。

○折沿炉口沿折出,较宽;平展,或向上倾斜。浅腹或深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