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8928100000016

第16章 学为中心:主体性学习模式(7)

(2)形象法。生产实习,特别是理工科的生产实习,理论大都枯燥无味,但理论与实践有着因果关系,没有理论的指导,操作就无法正常进行,这时就需要借助形象法来进行教学。如,车工生产实习中讲解切削三要素的关系时,要求理解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吃刀深度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这三个量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诸如材料硬度、刀具角度、机床功率等,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没有这么多的实际经验,如果要让学生理解,可以将这些概念进行人文化处理,使其更加形象化:负担(吃刀深度)太重就跑不快(切削速度),办事效率(进给量)也受影响。但人与人又有体力差别,老幼差别;加工金属与加工木头就不能同样对待。这样深入浅出地举例,非常形象,学生也就好理解了。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合适的量比关系。

(3)先实践法。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有的问题,在理论上学生难以一时搞明白,我们不妨先让学生实践,通过实践认真体会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如,车工实习中车的角度比较复杂抽象,学习磨刀之前非要学生说清楚所有刀具的各种平面、角度关系和度数可能事倍功半,不如先教学生磨刀技巧,看看车刀是如何切削工件的,再给学生教授刀具知识,可能对刀具的使用更有利。

(4)以点带面法。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有一些理论基础较好、对实习认真勤奋好学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进步迅速。教师要充分发动这些同学做自己的助手,让他们谈体会和经验,将亲身经历告诉同学,让这些同学参与帮助巡回指导,做好辅助性管理工作,从而带动中间的,促进落后的。这种方法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潜移默化的竞争局面并形成良性循环。

(5)交换课题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产实习过程是体力与智力交融消耗很大的劳动过程,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有的还容易因枯燥而产生对生产实习教学的抵触情绪。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交替法,发现学生有注意力转移的苗头即可实施。比如,理论与操作交替、休息与工作交替、业余娱乐与实习教学交替等。以车工生产实习为例,学生在实习初期需要熟悉车床,有个练习的过程,这是个十分枯燥的重复操作过程,往往需要几天时间,学生的新鲜感很快消失。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的使用,坐下来练习,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聚集,又有了新鲜感,这样动静结合,就会缓解疲劳情绪。必要时,还可以引进其他教学方式,比如观看操作过程、工艺流程、工厂介绍等录像,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

(6)趣味法。学习是为应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如果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本事”,将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愿望,甚至是相当强烈。在整个职业技能教学计划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应适当安排些与实际相联系的课题或生产产品,以让学生检验自己技能的掌握水平。这是一种有效训练技能的方法。

四、“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途径和方法

“一张文凭”,即职业院校毕业生拥有一张毕业文凭,它不仅体现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学历教育水平、未来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毕业生继续发展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多张证书”,即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时考取的不仅是一张两张、而是三张四张甚至是更多的通用等级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凭着这些等级证书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选择多种工作岗位就业。“多张证书”不仅显示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能力、顶岗能力和转岗能力,而且体现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更为灵活的职业迁移能力。

如何使学习基础较差、且又极不平衡的职校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要着重在增加外在的学习时间和提高内在的教学效率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一)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时总量

种种调查统计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普通教育学生形成鲜明的对照:不是作业过多,负担过重,而是学习和训练的量不足,压力偏轻。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一是调整作息时间,增加周课时总量。有分析论证认为,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有相当一些课程的每课时教学时间由45分钟缩减至40分钟,根本不会影响其教学的进程和质量。这样,从每课时中“抠”出来的5分钟就在一天内增加了一个课时,一周便由35课时(含课外活动)变成了40课时,多出来的5课时专用于加强技能操作,或供学生自由选修。二是打破传统的学校学习观念,将学校学习与校外培训、业余进修结合起来。为鼓励学生参加业余培训考证,参加夜大、函大、自考等学习,学校规定凡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单科合格证的学生,可以凭证计算学分,该课程可申请免修或间断听课,增加了选修校内“活模块”课程的机会。

(二)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

大胆调整各专业教学计划,在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上下工夫。一方面加强“政治文化板块”和作为“工具板块”的计算机及英语的教学,增加一个为未来劳动者必备素质的“公关板块”的教学(其内容包含了职业道德、公共关系和中外礼仪等)。另一方面,将重点放在“专业基础板块”和“活模块”阶段的“主模块”的教学内容重组上。目前职业学校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材大多按学科体系编写,结构庞大,内容冗杂,且各课相对独立,体系完整。因此,按能力本位思想编写合科教材,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的思路是:其一,组织任课教师将上述各学科教材分别做深入的教材分析,理出体系和知识、能力、态度等要点,然后将这些教师集中在一起,探讨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出哪些知识、能力、态度属于“完全重复”,哪些知识能力、态度属于“部分交叉”,哪些知识、能力、态度属于“无重复交叉”三种情况。这一工作可在各校教务处的领导下由教研组长主持完成。其二,邀请行业或联办单位专家,在学校有关领导的主持下,进行专业目标分析。专业目标分析要具体化,通过专业目标分析,理出在“知识”、“能力”和“态度”上“顶岗”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在“横向”或“纵向”职业群中“转岗”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同时还必须考虑部分学生将来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其三,在教材分析与专业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DACUM方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剔除“重复”部分,合理安排“交叉”部分,按能力本位思想重组教学内容,编写合科教材。

(三)大力推进选课制,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

要实现职校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能手握“一把证书”挑挑拣拣去上岗的目标,就必须改变职校生一考职校、一进专业便定终身的“单行线”。蒋乃平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育中追求同一、同步,忽视甚至抹煞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严重积弊之一。对此,推行选修课,在学校内部教学机制上给学生自由选修的机会,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选课制,就不可能有“多张证书”。各专业学生的选修学分须占到毕业总学分的10%~15%,选修内容主要是某一职业群中的相关“活模块”课程(针对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内容),也可选修适合个体特点的单项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

学分制是随着选课制的出现,为适应选课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又保证了选课制能有效、有序地进行。

过去,一些学校在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时,由于目标不明,或者为学分制而学分制,或者在小范围内搞试点,因而收效甚微,难以为继。学校在全面实施选课制以后,学分制教学管理就成为一个自然的结论。而且,学分制以其灵活适应性扩大和巩固了选课制的成果,特别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方面,起着其他任何管理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学生之间成绩差异大,各门学科成绩之间差异更大。只有实施学分制管理,才能使优秀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成绩差的学生也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学习指导,调动主体积极性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内容,一直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当我们推行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实验研究、全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以后,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指导已成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职校生学习指导的内容,除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外,还应包括如何选修适合自身特点的“活模块”课程、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指导还应与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不同层面上全面推进学习指导工作:对于一些带普遍性的学习问题,如学分制教学管理规定、选修课管理等,开设全校性的讲座,并结合行为规范教育进行书面测试;对于一类专业中带有共性的学习问题,通过专业组活动和主题班会活动来探讨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特殊学习问题,则尝试采用“导师制”来解决问题。

“导师制”是为了保证选课制的顺利实施,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学生学习管理制度。选课制的实施,传统班级管理的作用将被大大削弱,班级管理的形式也将变得松弛疲软。从客观上说。一个班主任要面对数十名学生,即使仅仅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决有针对性的选修问题,也早已变得力不从心,更何况还有其他的班级管理和学习指导问题。

实行“导师制”管理以后,一位导师指导5~8名学生,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选修,而且指导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在“导师制”下的教师将更加贴近学生、更加主动地关心爱护学生。所以,“导师制”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将会使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提高教学效率。

(五)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产出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职业院校本身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的认同和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一是社会的人才观、劳动力市场的用人观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使职校毕业生拥有的“多张证书”真正在择业时发挥作用,从而也促使职校学生将拥有“多张证书”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二是劳动部门和其他拥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考核权的部门,必须规范考核程序和内容,调整考核时间,尽早去除一些不合理的规定,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多考证,造就“多能一专”的新型劳动者的新机制。三是教育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职业院校的改革探索,在学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给职业学校予更多的自主权,并及时指导职业学校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推广,使职业院校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多专业、多规格的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