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8928100000015

第15章 学为中心:主体性学习模式(6)

(3)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通过对同一技能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有助于学生巩固并熟练掌握某一操作技能。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本方法可分为短时重复训练方法和长时重复训练方法。短时训练方法适用于提高技能的速度品质,提高技能操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技巧性,适用于难度高、技巧性强的技能的训练;长时训练方法适应于提高技能的韧性品质,提高技能操作的稳定性,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力训练,适用于难度不大、负荷不高的技能的训练。

(4)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在学生的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以提高技能操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如,在对学生进行英文输入技能训练的初期,学生操作了30分钟左右后,就感到手指发硬、小臂发酸,肩背不适等,如果此时组织学生做上1分钟左右的活动(活动手、小臂、肩、背等),学生很快就能消除不适,当学生还没有完全恢复时,再组织学生继续进行练习,以提高训练的效率与质量。

(5)循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内容设置为若干个不同练习部分(内容),学生按照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部分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该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情绪,积累训练经验,提高训练效果。依各部分之间训练的时间间歇和训练强度不同,可分为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三种方法。

——循环重复训练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部分技能训练的时间间歇不做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到基本恢复,可全力进行每部分内容训练。

——循环间歇训练是指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特殊规定,以使学生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循环持续训练是指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部分训练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用较长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

技能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主要是学生的身体生理与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以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2.示范训练法

示范训练法是指在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学生在观看教师示范的同时模仿教师的动作而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心理学知识及教学实践均证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一般都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在头脑中建立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模仿、练习;学会以至熟练。操作表象是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某项操作演示,头脑里留下它们的形象,进而了解操作要领要求及其道理。模仿、练习是把头脑中的操作表象和操作要求付诸实践。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后,慢慢达到学会的程度,而学会是要经过一定次数的练习之后,能靠意识控制,独立、正确地完成动作操作,进而达到熟练程度;熟练是指能靠动作控制,正确自如地完成操作,其特征是准确、规范、连贯协调。特别是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初期,示范训练法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示范训练法应与观察和模仿相结合,教学效果才能显著。即教师在向学生做出正确的操作动作示范后,要让学生在看示范的同时有机会模仿。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实,当视觉和动觉两种信道同时发挥作用时,要比单独观看或根据语言描述来做动作,效果更好。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输入指法训练的初期,采用示范训练法,就比只讲不练、直接练习或讲完再练的效果要更好些。

3.引导提示训练法

引导提示训练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以能力本位的教学法,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1)“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的概念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

——组织能力。包括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任务的实施要准时精确,有良好的协调技巧等。

——自主性和责任感。包括会思考,为人可靠,行事慎重,善于自我批评、自我辩护等。

——交往和合作能力。包括为人坦率,善于表达,有合作精神,考虑他人,讲求公平等。

——承受能力。包括能够专心致志,持久坚毅,警觉清醒,容忍挫折,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等。

——学习技能。即会学习的能力,包括善于学以致用,全面考虑,具备抽象能力、迁移能力、动手能力等。

(2)引导提示训练法的六个教学环节。引导提示训练法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也可称“六步法”:

——收集信息。学生通过广泛地收集信息,抓住由教师或书本材料提供的核心问题的本质,从而为下一步做充分的准备,以便能够独立地进行每一个工作步骤。学生可以将收集到的信息以书面的形式简短概括,或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准备对核心问题的回答。在这一教学环节结束时,教师将每人准备的答案集中起来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展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各自的依据,明确核心问题的本质,即“做什么”。

——计划。在这一环节里,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制订工作的计划,包括具体工作的日程安排。通常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拟订工作计划,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指导。

——决策。这一环节通常采用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就所拟订的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以及所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等问题交换意见,最终做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实施。这是实质性的阶段,学生完成工件制作或其他委托任务。这个阶段也包括工作与检验的相互交替,不断反馈,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

——检验。在实施阶段终了时,将产品(活动结果)同要求进行比较,检查其结果与计划相符合的程度。这时,学生可以自检、互检,也可以由教师检验。

——评价。包括对前五个步骤的评价,对活动情况及结果的评价及学生行为、工作态度、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先由学生自评或分组评价,然后,再由教师以和学生谈话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及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乐趣。

引导提示训练法实际上是一种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教学法,多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五)实习教学法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实习一般可分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三类。学生虽然在学校进行了职业技能的训练,但仍然不是真实的职业环境。实习教学,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对学生增加对职业生活的感性认识,积累职业经验,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过程的教学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

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专业定向,在校内实习场所或校外有关现场从事模拟或实际操作,以获得有关的实际职业技能,形成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应用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职业教育整个实习教学环节的起点,一般在专业理论课学习伊始就进行安排。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对所学专业尚缺乏应有的感性认识,因此,有经验的专业课教师便会在专业课开始学习的第一节课就带领学生到相关的工厂、企业或服务单位走访。课程实习虽然在国家的教学指导方案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对于学生获得所学专业的感性经验,了解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结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以模拟实习为主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仿真条件下受到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获得有关生产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接受纪律、安全、文明生产教育等。

模拟实习是教学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既能模仿生产环境进行有效的训练,又能减少成本、节约开支。本方法既可用于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也可用于应用技能的训练。其模拟的方法如下:

——器物模拟训练法:指用与职业技能训练有关的器皿、用具与设备等进行模拟训练。如汽车专业使用的模拟训练器,财会专业使用的模拟训练钞票、模拟财务章等。

——环境模拟训练法:指在经过简化但保留主要特征而创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如模拟客房、模拟商店、模拟病房等。

——人物模拟训练法:指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职业活动中特定人物的模仿。如司法专业模仿庭长、辩护律师、书记员、被告等;财会专业模仿会计、出纳、审核、记账、采购等各岗位工作人员等。

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指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兼顾教学与生产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过程,掌握能直接迅速顶岗的操作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行为习惯。生产实践的锻炼是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生产实习中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快慢与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生产实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1)比较法。在生产实习的初期,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理解和执行实习教师指示,学生对此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就要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如讲解汽车驾驶中教练与学员的关系,如果不认真理解和执行教练的指示,就学不会开车,而且存在着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