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我校日语专业相关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校的日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还是有着较好的市场需求与发展空间的,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层次也相对较高。但是,单纯只掌握日语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拓宽日语专业培养对象的就业适应范围和选择空间,人才培养必须在专业平台基础上向“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方向积极转变;向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需要转变。
(一)调整日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改变以往课程教学重语法而轻实践的现状
在日资企业的招聘广告中,“日语能力1级”或“日语能力2级以上”是最为常见的语言要求。然而,手持日语2级甚至1级证书者并非就能满足日企所需。“很多人日语能力考试考分很高,可是连日语书信的格式也搞不明白。”宁波爱洁士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刃持信博(日)告诉我们,不少拿了日语证书的人实际商务技能很弱,有的人甚至连日文的输入系统也不会用。因此,日语能力考1级、2级证书充其量只是进入日企的“敲门砖”。作为高校,应该及时掌握这一动向,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深化,调整人才的知识结构,不但要有知识深度,而且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为此,日语专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语言基础,优化专业模块,加强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语言本身,最有效的学习便是使用。所以日语专业今后应该对实践性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等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除了原有的“日语角”、“新干线”、“日语实践演练”、“配音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还应尽可能地创造或寻找“模拟”和“仿真”的环境,比如参加贸易洽谈会、服装节、商务交流谈判、旅游景点翻译等,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形成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做到本科四年日语能力培养不断线。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或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整合专业课程,平衡专业内理论型课程与应用型课程的关系,加强专业方向的复合
日企反映,在日语人才招聘中普遍遇到的三个问题是:一是符合需要的日语人才紧缺,可选择性少;二是稍懂日语,掌握一般技能,了解日企运作规律的一线人员(技术工人、蓝领)缺失;三是综合素质高的成熟型人才缺乏,即使是一些取得能力1级证书的人对日企的文化和礼仪、商贸商务用语及日语计算机使用等也缺乏了解。大型日企招聘员工时主要考察的标准是个人的专业能力,而且企业也希望聘用复合型的日语人才。
我们认为,在设置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遵循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不能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由而不改革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模式。
同时,也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削弱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互相补充,扬长避短。我们所培养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同时还要与一定的专业方向复合,根据市场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将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商务模块和翻译、口译模块等,每个模块里的课程也都系统化为彼此密切相连的有机整体,适当地增加模块课程体系里的文化类、国际交流与国际关系方面的比重。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定位,对已有的课程体系围绕宽口径、多交叉的原则进行深化调整,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模块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兼顾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传统课程与新设课程、专业内基础课与选修课、专业内理论性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平衡和互补关系。
这应该是日语专业今后课程体系设置的方向。
(三)注重素质拓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差异已经成为日语人才与日企“亲密接触”的“拦路虎”。与以人为本、民主开放的欧美企业相比,日企约束个性、突出等级、倡导论资排辈,工作环境和氛围相对刻板、机械。这样的企业文化多少让年轻活跃的中国本土人才望而却步。浙江宁波综研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秘书仲西启(日)谈道:“我们公司招聘日语人才,除了日语能力外,更看重他的人品,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此外,株式会社INACCO的生产本部部长山下昭二(日)也提到:“员工的日语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缺少诚信、礼貌,缺少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资公司里是很难有大的发展的。”由此可见,学校不能只以传授书本知识为目标,更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但要重视学生外在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强化内在素质的提升,做到“内外兼顾”。
(四)转变教学方法,实行“两段式”教学
正如浙江万里学院陈厥祥书记所强调的,“推进创新教育,必须尽快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观,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启发、诱导、引领,培养他们专业的兴趣、学习的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合作的意识与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听到,受访者普遍认为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陈旧,应该多增加情景化、参与、合作等教学方式。
因此,日语专业在今后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做到几个转变: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一言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转变为突出学生主体、以指导学生提高能力的形式上来;从传统的板书加教案的形式转变为讨论式、辩论式,情景式、表演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上来,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当然,这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授课形式,尤其是对日语专业学生“零起点”的这一特殊性来说,学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是无法配合教师完成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的。因此,为实现本科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可以考虑采用“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即学科基础培养阶段和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在学科基础培养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学习时间一般为2年。这一阶段教师仍以讲授为主,根据学生所学情况,可以加入“当堂演讲”、“分组会话”等形式。专业方向培养阶段是高年级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专业方向形成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便可以加入讨论式、辩论式,情景式、表演式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专业知识应用训练-专业实践能力锻炼”的教学训练过程,并能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就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浙江万里学院领导认为,“应该让学生带上能力离开校门”,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来构建培养方案。外语学院一直把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千方百计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由于多种原因,本次调研只针对首届日语毕业生进行,尽管也会存在些偏差,但总体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新型的成长型大学,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里?学校应该给离开校门的日语毕业生带走什么?我们期待通过本次调研,能给我校日语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打造专业特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有益的启示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