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8921700000041

第41章 日语专业首届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研报告(1)

王旭、王君、朱秀丽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日语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统计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学习日语人口已达387924人,高校中的日语在校生有205841人,比1998年的95658人增加了110183人;从办学地域上看,全国共有475所院校开设有日语专业。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教育资源得到整合,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服务的特点与要求更加突出。而高等院校的升格与扩招,使新建日语专业不断增加,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苛刻的社会挑选。

我校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实行新体制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中始终坚持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学科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宁波、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人才培养应当充分立足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鉴于此,我们成立了“走进企业——日语专业首届毕业生社会适应性情况调查”课题组,利用2008年暑假对日语专业本科首届毕业生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走访,并对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希冀能够为我校日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材料。

我校日语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规模为每年100名左右。至今已经招生6届,毕业生也已经有两届了(2007届、2008届)。目前在校生有400余名。其中2007年6月首届毕业生为100名,当年就业率为98%,高于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目前工作一年已相对稳定。2008届毕业生刚刚毕业步入社会,尚处在职业生涯初始适应期与变化期中,不宜作为调研对象。

二、调研的设计及对象

(一)调研对象

选择本校首届日语专业毕业生20名,即2007届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20%为本次调研对象。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是派本课题组老师直接走访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与毕业生本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交流访谈;问卷调查则抽样了首届毕业生的20%即20人,采用到单位随访为主、邮寄问卷为辅的方式,回收调查问卷。由于工作到位,调查问卷的回收率达到100%。

(三)调研对象的地域(工作地)分布

工作地域在毕业生就业较为集中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的宁波、杭州、萧山、绍兴等。

为了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沟通,我们选取了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有代表性的日语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实地调查。先后走访杭州江干区招商服务中心、萧山雅马哈集团、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宁波综研化工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通过与这些单位相关主管及日语专业毕业生的交流,收集用人单位对日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许多宝贵的资料和信息。

(四)调查内容

我们设计了三张调查表,分别针对用人单位、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毕业生。

针对单位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是:单位的基本情况、行业特征、单位性质、专业需求、用人规模等。

针对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是:单位用人要求,对聘用我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专业素质、职业修养等的评价,对日语专业学生培养提出意见与建议。

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是: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岗位描述、薪酬情况、适应程度、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毕业生对自身与学校日语专业内容的主观评价与建议等。

三、调研数据汇总

(一)社会需求及就业选择方面

一个专业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因此我们在问卷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此类问题。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回答“贵单位是否需要日语人才”时,回答“需要”的有79.4%,“不需要”的为20.6%;在问到用人单位“需要何种类型的日语人才”时,回答“应用型”的占36.4%,“复合型”的占63.6%;在回答“需要哪种类型的日语兼外贸人才”时,回答“懂日语的外贸人才”的有33.6%,而回答“懂外贸的日语人才”的却有46.4%,回答“其他”的占20%;在回答“贵单位主要把日语本科毕业生放在哪类岗位”时,回答“翻译”岗位的占40.4%,回答“技术、行政等”岗位的占28.6%,回答“其他岗位”的占30%。此外,从毕业生工作的专业对口性来看,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日语是紧密相关的(见表1)。而且,日语专业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同时收入也相对较高。调查结果也表明,翻译和外贸等岗位和部门虽然仍是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但是其他方向也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二)日语专业的培养规格方面

一个专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是看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掌握有哪些知识和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为了准确地把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1.专业知识和技能

知识结构主要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和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尺。日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我们在调查中问及用人单位“贵单位最需要哪类日语人才,对其能力和素质有什么具体要求”时,80.0%的单位认为“精通日语,通过国际能力1级,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较为重要,其他依次分别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工作经历;熟悉WTO规则和国际商务惯例,具有扎实的外贸相关基础;英语能力四级,口语熟练等。可见,目前用人单位要求日语专业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具备听说日语等基础知识,而是要求具备更为全面和多维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日语专业必须由过去的那种培养单一性的日语语言专才,转向培养具备外贸知识、计算机知识等多学科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个人素质和能力

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是工作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一般而言,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要提出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形成一个具有发展后劲的开放性结构。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用人单位除了专业知识外,对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人品素养和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毕业生到岗工作后存在眼高手低、空谈不务实、缺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现象。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方面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合格、优秀的人才要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保证。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必然要求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我们在对毕业生的调研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以往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一般或不太合理,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应用型课程比理论型课程更重要,过多突出基础理论的教学,会缺少学科间的渗透和实践的机会;但也有很多受访者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应该相互平衡、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