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8921700000002

第2章 以能力为核心,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

钱国英、徐立清

进入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知识型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型转变,重构大学教育,变革教学内容与模式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对于承担90%以上的本科生培养任务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面对社会新需求,改革精英型本科教育模式,是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诉求,是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和就业挑战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所新机制办学的地方本科院校,浙江万里学院敏锐地感觉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社会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早在2000年就启动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2001年明确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03年确立了“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2004年建立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等三大培养体系;2005年初步形成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指出“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示范作用”;2006年,《经济发达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探索》获得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07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举办的浙江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浙江省教育厅领导总结指出“本次会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相信必将在我省高教改革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10-12月,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次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介绍;2009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形成了“面向社会”、“一核心、双符合、三体系、四途径”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观和以社会适应性为宗旨的教育质量观;“一核心”指一切教育活动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双符合”指培养方案的设计遵循“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的复合性需求”、“符合社会对人才能力发展的综合化需求”原则;“三体系”指采用人才培养的终端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递推法”设计方法,构架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的人才培养主体框架;“四途径”指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化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

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社会适应性的教育质量观和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学目标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内容以知识的先进性为前提,以核心理论与研究进展为主作重新整合,有效地向知识的行业应用性延伸;通过实施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的研究式本科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过程从以讲授为主向以导学为主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向关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的转变,使学习评价实现了从重知识向重能力的转变。

一、重构教学内容,重建教学体系

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构教学体系,重建教学方式,不断推进以能力成长为特色的教学实践。

(一)理论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复合的同时,重心下移,专业知识与行业应用结合,文理复合,理工复合,重视基础与专业为行业服务,重视对学生自我学习延伸性知识的引导。

如国家特色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构架了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开设与行业相对接的模块化课程:将专业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的50%(10学分)设计为与生物制药、食品、现代农业、商贸等行业结合的模块化选择性课程组,突出应用性,使技术应用领域清晰,就业指向明确,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与研究性大学相比,专业基础与专业的必修课时比例相近,但课程内容全部体现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与核心前沿性技术为主,在选修课程中加入行业模块的限选课程组,课程调整率为21%,必学内容的更新率为35%,另增加2倍于必读内容的选学资料;提高集中实践教学比重以增强动手能力。此举得到全国生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度评价:理念正确,想法创新,方法科学,为我国普通本科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创新团队”被列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二)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操作能力为目标,以专业技能规格要求为主线,突出基础技能为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技能与行业技能训练结合,强化技能的综合性、设计性训练,重视训练学生对技能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生物技术专业以行业的实践技能需求为导向,强化实验教学,以实验技能为主线,建立由生物学基础技能(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动植物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分析检测技术、免疫学实验等实验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技能(包括基因工程大实验、细胞工程大实验、发酵与酶工程大实验等实验课程)和行业应用综合技能(包括生物制药综合实验、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农业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生物技术商贸综合实习等实验课程)等3个层次、17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构成的“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开放式”实验课程体系,实现了强技能的目标。

法学专业在分析法学人才应具有的法律观察、法律思维和司法实践等法学人才必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了模拟司法办案程序软件和案例库,设计了案例评析、案例研讨、专题辩论、法学数字模拟、法律实务训练、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必修课平台,以及司法实务、执法实务、律师实务、法律诊所等选修课模块,加上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形成了完善的实践训练体系,在全国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颇具创新性。

国家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提出了“零距离”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探索形成了与岗位基本技能结合、与工作过程结合、与项目任务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按人才的“采、编、播”等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引入理科的实验实训理念,增设了实验课程和实践训练环节,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全能型的职业技能。该专业学生在《每日商报》380多人参加的招聘考试中脱颖而出。报社老总表示,看中的就是该生实习期间上手快,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适应了采编工作。

经管类专业构建了由专业基础性实验、技能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实战创新性实验组成的四个层次逐层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形成了“实战驱动、专业协同、合作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特色。

(三)素质拓展体系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拓展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素质为主线,开设学分化管理(公共素质拓展4学分,专业素质拓展6学分)、项目化训练(如学科竞赛训练、创业计划项目等)的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实现学生素质培养的规范化、普及化。

三大教学体系同步渐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基础与专业相结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最新成果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相结合,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既突出专业基础知识,又充实行业技能的相关内容,融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于教学全过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拓展培养途径

(一)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方法

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以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方法设计为切入点,以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理论教学的单向传授方式。以教师讲授导学核心理论、学生自学研习必学和选读内容、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为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研究式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专业能力。注重能力成长的导向性评价,以专业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指标。

如计算机导论课程(3学分)将理论教学内容整合成“计算机学科及专业引论、算法与程序设计、软件与软件工程”等8个主题,集中授课20学时。构建“学科领域个性化研讨、实用电脑组装和IT人才的基本素质”3个研讨模块以及6个实训课题,以小班为单位进行分组研讨和实训(12+16课时),各小组采用课下分工讨论、课堂上集中汇报、讨论式发言等教学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