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8921300000011

第11章 大众传播(2)

2.职业传播者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作为传播事业的从业者,与其他专业人士一样,有自己的专业理念和专业精神。

关于专业有三种解释: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专门从事某种工作和职业的。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专业包含了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关于专业(profession)的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基于理论化的、非常识性知识的专门技巧;这些技巧是通过全面的、往往是深入的教育而获得;这种教育使得常以“专业”名义对职业准入的控制成为可能;它也通过伦理符码对从业者的行为进行控制;它更强调与个人利益相对的公共服务。

专业的普遍要求是专一、独用。强调专业的职业性,是强调它拥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而获得;专业应该向一切需要它的客户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单纯的服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如,医生与患者的需求关系满足治病)。

其中,个人与专业的关系一般指个人专业技能与专业工作需要的满足程度,它包括了谋生——获取相应的报酬。由于专业技能包括了服务质量,所以在专业服务过程中只强调专业精神——平等对待一切服务对象,超越阶层、类型、财富等社会偏见。在这个层面,又涉及专业(职业)道德问题。在19世纪中期,美国新闻从业者不仅视自己犹如医生、律师、神职人员那样的专业人员,而且在建立了新闻的专业协会后,通过不断强调大学新闻教育和职业伦理标准,以进一步促进专业化。

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就是强调专业的优先位置。新闻专业主义往往把新闻工作的道德信仰、职业操守、社会责任等词放置在一起,彼此在一个纵聚合的范围,也有了相互可替换性。关于新闻的技能和系统知识基本不在考虑之内。这种关注在强调专业主义的时候,希望新闻工作能够以上述概念所指意义为优先原则,期待着新闻与政治和市场的脱离。

任何一个专业的最高信仰都应该是体现了人本精神的。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一切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医学把救人放在了优先的位置(救死扶伤);律师把不冤枉人放在优先位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建筑把安全放在首位(安全第一);新闻把真实、客观、公正放在优先位置。在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新闻与人的生命安全不存在直接关系。新闻的最高信仰是在另一个层面谈到的。这个层面涉及人的思想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新闻专业主义一开始就把自己重点放在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建设和坚守方面,意味着它在乎新闻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不是就业的工具。由此,真实、客观、公正、社会责任、良知、独立、自主等词汇与新闻专业主义互唤着,成为其核心内容。

今天我们谈到专业这个概念时,已经不是对专业假定的状况的想象。

“一种专业不是一种职业,而是控制职业的一种方法”,这个时候专业在道德层面涉及一个与外部的关系,这种关系涉及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内部主要与知识技能有关;外部包括:专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权力部门的关系;与公众的关系。

就此而言专业也关系到一种权力。一种职业具有对一个相对应领域的权力与控制,这种权力与控制“最终用来使从业者(与专业)而非顾客(公众益)受益。专业知识与实践,首先用于确保从业者与顾客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同时也为从业者所宣称的自主与报酬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媒介专业人员(记者、编辑、主持人等)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确保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独家占用的频道资源、在信息传播交换市场占据优势,刊号资源和随之而至的市场利益。所以,专业主义作为一种职业观的重要性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专业化的价值、习惯和实践可以反抗来自复杂的制度化与组织化语境的控制,进行理想的大众传播;另一方面,成为为专业的权利、地位与报酬进行抗争的策略。

3.传播代码

传播代码是指每一种传播媒介所独有的符号系统。例如广播使用声音符号,电视使用声音与图像符号,报纸、杂志使用文字与图像符号,网络传播可以传播各种符号等。对于各种符号的研究,可以是美学意义的,即研究表达方式与表达效果的关系,并且经常提供范例为指导。另一种作符号学方面的研究。这一点本文已经有了前述。

4.媒介(medium/media)

大众传播媒介在确定了大众身份后,可以在三个层面得到解释:一是指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公共机构,这个公共机构是为社会传播所需讯息的中介(mediation)。中介是大众媒介的基本效用之一,这意味着媒介作为一个制度性的公共机构,首先应该是为大众传播信息、社会知识和文化价值,其次是作为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利益集团和等级之间的共同中介。

二是指媒介是专门从事讯息传播、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学技术。广义讲,声音、文字、姿势、表情、服饰、表演等都可以被视为进行传播活动的媒介。狭义讲,媒介作为一种技术的存在,其传播活动社会化、公共化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多,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即讯息揭示了媒介技术以及由这种技术所规定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大于具体的传播内容。

三是指传播方式,例如,纸质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在这层意义上我们经常谈到的有:广播媒介、电视媒介、报纸媒介,还有书籍、电影、照片、唱片等。

5.把关人(gatekeeper)

把关人是指在新闻机构内部拥有决断权力,可以筛选、修改或者中止讯息的编辑。在新闻机构,记者、责任编辑、部主任、主编等是不同层面的把关人。新闻是经过选择性过滤或“门区”的成品,新闻不再是原始讯息。新闻从业者占据机构内部组织的不同位置,完成将原始讯息变成新闻产品的工作。

这个流程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由记者根据新闻专业知识要求采集到原始的讯息(其实这个阶段也已经是在浩繁的讯息流中有所选择了)。第二阶段是由把关人对素材进行选择和编排(增补、节选与删除),把关人通过选择性的控制制造媒介所需的新闻。把关也意味着对一些讯息开门,对另一些讯息关门。

由此可见,把关人对于最后传播的新闻内容是至关主要的位置。以新闻的纯粹性讲,把关人根据专业知识对采集到的新闻素材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因为客观、公正被视为新闻存在的根本。但是,把关人实际上受到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专业职能方面,还来自政治、经济、传统、利益、偏见等方面的压力,常常使把关人放弃或者部分放弃来自专业职能方面的神圣要求。因此,对于把关人的研究,也侧重在寻找与分析这些压力如何影响把关人的行为。

6.受众(audience)

受众是关注媒介的个体或者群体。受众最初的意义是指人数不确定但是具有公众性的听众群体。我们把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比喻为一个没有剧场限制的露天剧场的话,受众类似观看演出的观众。再看受众与观众的区别:受众彼此不相遇,所处地方不同,观看方式随意。但是,他们却能够同时观看同一场“演出”,他们与传播的内容形成互动,能够形成初步的共识和意见。他们通过传播带有现代社会的基本标记形成共同的需求。

关于受众的研究一直是大众传播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研究把受众看做是分散的、消极的、没有个人主见的媒介接受者。面对庞大的媒介机构,受众像是无缚鸡之力的弱者,任意由媒介左右其认知。这种来自传播效果的关注,把受众对于媒介的反应看成是直接的、没有中介的结果,刻意强化媒介的作用。今天,人们对于受众的解释已经在一个有互动关系和因果关系的社会结构框架中进行,强调“不同群体成员与大众传播媒介文本间的解释性关系”。在继续的研究中,受众的主动性地位不断被提升。

7.解读

解读是包括创作与阅读整个过程的一种活动。文本创作向阅读开放,期待其全部的内涵和“文本肌理”被赏识。阅读因为与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相近或者相同,保持了文本的倾向。因为与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差异,产生不同的倾向。一个文本虽然向若干潜在的解读开放,但是通常倾向于某种解读或者多种解读。根据艾柯的理论,文本分成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闭合式的倾向一种解读,开放式的倾向多种解读并取。大众传播媒介的讯息文本倾向于闭合式解读。例如,新闻报道保证其真实、公正、客观,力求人们关注事件本身的要素,避免歧义。

在文化层面理解解读,不论是针对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的解读,都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霍尔关于电视文本的制码和解读方式的分析中,将解读分成三类:

(1)主控——霸权式解读。这种解读是按照编码者的设定和倾向,完全、彻底地接受文本。这叫作倾向性解读。政治宣传类的文本创作期待这种解读。

(2)协商式解读:首先承认主控符码的合法性,然后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环境调整主控符码使其适应自己的需要。例如,对于物价上涨、房价高升等关乎民生的新闻文本的解读,作为个人阅读行为,由于受到信息来源的限制,无法获得更多的真相,因此对于媒介文本基本保持一种信任,对其中一些明显倾向地方政府的表述,读者仍然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

(3)反抗式解读与倾向性解读完全相反,反抗式解读表现出一种激进情绪,对于文本认为正面的思想,往往给予否定的解读。

在一个多义的文本中,以上三种解读不是泾渭分明的,其中多个信息由于与解读者的关系不同,也会形成不同解读。

例如,在城市道路扩建活动中,对于扩建机动车道路,缩小自行车和人行道的报道,会得到不同解读。基于主控——霸权式解读,认为这是迅速解决城市行车难的最佳办法,这种看法来自大多数私家车主;协商式解读认为这是解决城市行车难的一个办法,但是同时应该控制车辆增长速度,也要保证人行道的宽度和质量;反抗式解读认为此举是在保护富人的利益,不惜剥夺穷人的走路权,是不平等的。

之所以对一个事件(文本)能够产生出三种解读,从理论上讲是因为任何的解读都被看做是意义生成过程,整个过程是文本的结构、读者的知识和情感倾向、语境,以及上述二者同时根植的社会意义系统在解读中的相遇,而“读者总是用其意义系统的资源以产生他们‘自己的’解读”。

8.影响

影响是指作为个体或者群体对媒介传播内容做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动。

媒介的作用正反两个方面都有。或者有利于主体文化传播的影响——加强认知,或者有悖于主体文化的影响。例如,人们对于电视媒介暴力镜头的批评,认为暴力镜头渲染流血、武力和仇恨,对于青少年而言是在培植他们的暴力倾向,诱导他们的暴力行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都是不利的。

9.噪音

噪音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附着于信息之上干扰编码和解码行为的一种“杂音”。噪音在传播过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技术水平或者设备质量导致的机械性噪音。例如,电波出现干扰,屏幕出现雪花点,声音失真等。另一种是指原本意义在传播过程受到的破坏的现象。例如,由于编码者与解码者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在西方公共场合男性可以亲吻女性面颊,在中国可以握手。在中国的礼节中,男士当众吻女性的面颊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还有在传播信息时故意拿腔拿调地说话,产生滑稽效果或者嘲讽效果,直接影响解码者准确理解原本信息。

10.神话

神话在符号学层面指理解叙事“主题”时,人们借助已经形成的某些概念产生的联想。神话的主要功能是使被制作的事件(经由媒介传播的)成为自然事件。例如,媒介在报道一事件时,可以突出事件的某个环节,这样会导致这个环节成为主导性环节。突出某个人的官职、地位,可能导致他所说的话具有权威性,或者使解码者出于威权而无条件服从。

11.反馈

反馈是来自控制论中的一个术语。所谓反馈,是指把被控制对象在控制信息作用下产生的输出信息返回传送给控制器,根据反馈的方式和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负反馈与正反馈、软反馈与硬反馈、单路反馈与多路反馈、输出反馈与状态反馈等等。反馈一般与效果相提并论,根据反馈来调整控制作用。如果反馈信号的变化方向与输入信号的变化方向相反便是负反馈。反馈可以用来减少或消除被控制对象的运行状态与预期的目标状态的偏差,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克服外界干扰的影响,完成有目的性的控制任务。

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主要是针对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意见。媒介使用搜集反馈的手段,获得数据和批评,然后分析得出关于控制效果的信息,检验控制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例如,媒介频繁使用的收看率、收听率和阅读人数等信息,这些数据有一个大家基本认可的数字,即百分点。一档节目反馈的数据是在基本百分点以上,就是成功的,反之,效果与预期有距离。

以上11个要素形成圆形结构,它们不是静止的关系,彼此有互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