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草书有龙盘凤舞之象,尤精细楷,一黍上能作字千余。子璲,精篆隶真草书。书法端劲温厚,秀拔雄逸,规矩二王,出入旭素。草书如王骥行中原,一日千里,超涧渡险,不动气力,虽若不可踪迹,而驰骋必合程矩。解缙小楷精绝,行草亦佳。陈献章书法,得之于心,随笔点画,自成一家。王守仁善行书,得右军骨,清劲绝伦。祝允明天资卓越,临池之工,指与心应,腕与笔应,其书如绵裹铁,如印印泥。陆深真草行书,如铁画银钩,遒劲有法,颉李邕,而伯仲赵孟,一代之名笔。黄道周,隶草自成一家。
文徵明画,远学郭熙,近学赵孟,而得意之笔,以工致胜。至其气韵神采,独步一时。少拙于书,刻意临字,亦规模宋、元;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其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隶书法锺繇,独步一世。徐渭画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喜作书,笔意奔放,苍劲中姿媚跃出。陈继儒山水,气韵空远,虽草草泼墨,亦苍老秀逸。书法苏轼。董其昌画,初学黄公望,后集宋、元诸家之长,作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充足,独步当时。书法,少时临摹真迹,至忘寝食;中年,悟入微际,遂自名家;行楷之妙,跨绝一代。自谓:“余书与赵文敏(孟)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清代二百六十七年,画家人数,据郑昶《中国画学全史》,当在四千三百人以上。书家则尚无统计。画家之最着者,有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恽寿平、吴历、陈洪绶、释道济、朱耷、焦秉贞、李鱓、华喦、罗聘、余集、戴熙、任熊,任颐等。书家之最着者,有姜宸英、刘墉、姚鼐、翁方纲、伊秉绶、杨沂孙、邓琰、包世臣、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沈曾植、康有为等。书画兼长者,有严绳孙、金农、郑燮、赵之谦、吴俊卿等。
王时敏为清初娄东派山水领袖,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髓意点刷,丘壑浑成,晚年亦臻神化。王鉴作山水,沈雄古逸,皴染兼长。工细之作,仍能纤不伤雅,绰有余妍;虽青绿重色,而一种书卷之气,盎然纸墨间。原祁为时敏之孙,所作气味深淳,中年秀润,晚年苍浑。王翚为鉴弟子,而天资人功,俱臻绝顶,集南北宗大成,为华亭派领袖。以上四人,为清初山水四大家,世称四王。
恽寿平写生,斟酌古今,以徐熙、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为写生正派。间写山水,一丘一壑,超逸高妙,不染纤尘。吴历得王时敏之传,刻意摹古,遂成大家,为虞山派;其出色之处,能深得唐寅神髓,不袭其北宗面目。信奉天主教,尝游澳门,其画亦往往带西洋色彩焉。陈洪绶儿时学画,便不规规形似。
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而细劲,兼李公麟、赵孟之妙。释道济山水自成一家,下笔古雅,设想超逸。竹石梅兰均极超妙。朱耷画以简略胜,其精密者,尤妙绝。山水、花鸟、竹木,均生动尽致。焦秉贞,工人物,其位置之法,自近而远,由大及小,纯用西洋画法;尤为写真名家。李鱓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竹石花卉,标新立异,机趣天然。华喦写生,纵逸骀宕,粉碎虚空,种种神趣,无不领取毫端,独开生面,足与恽寿平并驾,其影响于清代中叶以后之花鸟画甚大。
罗聘,作墨梅、兰竹、人物、佛像,皆颇奇古渊雅,有鬼趣图传世。戴熙师法王翚,极有工力;虽落笔稍板,而一种静雅之趣,即寓其间。任熊工画人物,衣褶如银钩铁画,直入陈洪绶之室,而独开生面。任颐花卉,喜示宋人双钩法;山水人物,无所不能,兼善白描传神。
姜宸英善行楷,梁同书推为清朝第一,谓:“好在以自己性情,合古人神理,初视之,若不经意,而愈看愈不厌,亦其胸中书卷浸淫酝酿所致。”刘墉初师董其昌,继由苏轼以窥阁帖,晚乃归于北魏碑志。用墨特为丰肥,而意兴学识,超然尘外。
姚鼐借经倪瓒,上窥晋、唐,力避当时最风行之赵、董一派柔润习气,姿媚之中,有坚苍骨气。翁方纲终身学欧、虞,致力甚深。伊秉绶各体书皆工,而尤长于八分,扫除当时板滞之习气,而别开清空高邈之境界。用颜真卿作真书法作八分,用汉人作八分法写颜体,为秉绶独得之秘。杨沂孙以轻描淡扫之笔势作篆,是其创格。邓琰作篆,宗二李,而纵横辟阖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严整,而浑融无迹。真书参篆分法,草书笔致蕴藉,无元季以来俗气。包世臣取法邓琰,用笔更方。何绍基师法颜真卿,而有一种翩翩欲仙之姿态,分书尤空灵洒脱。张裕钊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得态逋峭特甚。翁同龢亦师法颜真卿,而参入北碑体势。沈曾植书,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奇趣横生。康有为书法,出自北碑,而笔参篆分,倜傥多姿。
严绳孙山水、人物、鸟兽、楼台、界画,罔不精妙。精书法,善八分。金农善写梅竹,画马,写佛像,布置花木,奇柯异叶,设色尤异。书法用笔方扁,特富逸气。郑燮善写兰竹,随意挥洒,苍劲绝伦;行书,杂揉篆分,恢诡有致。赵之谦,画笔随意挥洒,古意盎然;书法出自北碑,而以宛转流丽之笔写之。吴俊卿喜摹石鼓文,作花卉竹石,雄健古厚,有金石气。行书亦参籀笔,古劲可喜。
民元以来,公私美术学校次第设立,均以欧洲画法为主体。工具既已不同,而方法从写实入手,以创作为归,与旧式之以摹仿古人为惟一津梁者,亦异其趣。各校之兼设国画科者,亦颇注意于沟通中西之道,尚在试验时期也。普通学校及专门学校之学生,以兼习西文之故,常用铅笔、钢笔草写国文,则毛笔作书之机会,为之减少。中小学中,虽尚有书法课程,而为他课所夺,决不能如往日私塾之熟练矣。
就普通状况而言,将来善书、善画者之人数,必少于往日,盖无疑义。惟数千年演进之国粹,必有循性所近,而专致力于此者,以取多用宏之故,而特辟一种新境界,非无望也。
结论
综三时期而观之,最初书、画同状,书之象形,犹实物画也;指事,犹图案画也。及其渐进,画以致饰之故,渐趋于复杂而分化;书以致用之故,渐趋于简略而一致。如古代惟有几何式图案,至汉代浮雕,已具人物、神怪、宫室、器物、鸟兽、草木之属;至晋以后,则每一种渐演为专长,而且产生最繁复之山水画,此画之日趋于复杂与分化也。书法,在甲骨文及钟鼎文上,象形文已多用简笔,渐与图画不同;由古文而小篆,由篆而分,由分而楷、行,省略更多,此趋于简略也。周季,各国文字异形,及秦,而有同书文字之制;六朝碑,别字最多,及唐,而有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以整齐之,此渐趋于一致也。是为书、画分途之因。
及其最进,则致饰与应用之书画,自成一类,而别有自由表现之体,于是书画又互相接近。例如汉以前,以人物画为主要,而且注重模范人物,含有教育之作用;六朝以后,偏重释、道,则显然为宗教之关系。唐以后,偏重山水及花鸟,更于写实以外,特创写意一派;于着色以外,特创水墨一派。于是极工致极秾艳之图画,当然与书法相离益远,自显其独到之优点;而写意及水墨等派,则完全以作书者作画,亦即以作画者作书,而书画又特别接近矣。要之,中国书画,均以气韵为主,故虽不讳摹仿,而天才优异者,自能表现个性,不为前人所掩。且苟非学问胸襟,超出凡近,而仅仅精于技术者,虽有佳作,在美术工艺上当认其2 38价值,而在中国现代书画上,则不免以其气韵之不高而薄视之。此亦中国书画上共通性之一,而在近代始特别发展者也。
附志 此篇多取材于佩文斋《书画谱》、日本大村西屋氏《中国美术史》(陈彬龢译本)、郑昶《中国画学全史》、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沙孟海《近三百年书家》等。因所引太多,且间有点窜,故篇中并不逐条注所自出,特志于此,以免掠美。又此篇以国文起草,英译出林语堂先生手,谨志感谢。
(1931年作,为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大会提交的论文,文中图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