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8426800000018

第18章 直谏

1940年2月17日,柏林总理府,希特勒赐宴招待了5名新任军长。

召见前,曼施坦因就请求宴席后向希特勒当面陈述他的作战计划,并通过希特勒的侍卫长——希孟德将军转达。

宴会上,照例是希特勒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他声称:“德国科学家将要发明一种新式武器,名字叫直升机,还有一种远程炮弹,从柏林发射可以打到英伦三岛。”

听众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曼施坦因却对这些全然提不起兴趣,他非常焦虑,他生怕希孟德没有转达他的请求,希特勒也没作出任何暗示,却大谈技术发明。而且,这种正式的宴会上再提出来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当宴会结束时,其他4位军长都起身告退,曼施坦因却原地不动。

没过多久,希孟德将军走过来低语说:“元首要单独召见你。”

随后在希特勒的书房里,曼施坦因详细地说出了他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就是与“施里芬计划”齐名的“曼施坦因计划”。这是李德·哈特编撰德国战史时添上的名字,当时并不这么叫它。)

上文提到,陆军统帅部决定模仿“施里芬计划”,把主力放在右翼的B集团军群,并用较弱的A集团军群掩护其侧翼。而曼施坦因的计划却是B集团军群担任佯攻,把主攻之点移到A集团军群方面,通过阿登山区并越过马恩河,直驱索姆河下游,以切断在比利时北部境内敌军的退路。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计划。首先,B集团军群故意兴师动众地在右翼佯攻,使得敌人无疑会把他们当成主攻,并且会迅速调兵支援,以掩护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比军防线。他们越是往这一地区调动兵力,就越会加剧他们覆灭的命运,因为A集团军群才是真正的主攻,他们通过阿登山区直插入这些聚集在比利时平原的法军后侧。

肯定有人要问了,A、B集团军群都进攻了,侧翼完全暴露了怎么办?

对了,“曼施坦因计划”绝就绝在这里,A集团军群的侧翼不但完全不管,还要由其隶属第12集团军通过攻击方式来化解。虽然只有一个集团军,防守整个侧翼肯定吃力。但是,赌的就是法军统帅部优柔寡断。直白点说就是,既然一个集团军防守太吃力,那么干脆进攻,让法国人捉摸不透。过于谨慎乃法国人的通病(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这个作战计划大大的狡猾,而且也具有相当的冒险精神。赢,则全歼比利时境内法军;败,则深入法国腹地的A集团军群全军覆灭。

依旧是德国陆军传统:“一役定胜负。”曼施坦因的意思是:既然要赌就要赌最大的。

曼施坦因一直说,而希特勒不停地提问。

对于该计划的战略思想,希特勒非常满意,唯一的问题是:阿登山区的崎岖山路到底能否适合坦克作战。

假如A集团军群气势汹汹,牛气烘烘地冲向阿登,结果到了一看,哇,全是山,根本没办法过,那就彻底抓瞎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反复提问。曼施坦因胸有成竹,指出:关于阿登山区的地形,他已经详细询问过古德里安将军的意见。古德里安这样的坦克专家,既然已经做出保证,这样的困难想必是能克服的。希特勒这才放心,不再提问。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件突然事故的发生,也非常有利于“曼施坦因计划”的实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国空军飞机因迷航飞入比利时领空,这时,飞机油料已经用完,飞行员只得迫降在一片比较平坦的树林里。

重要的是,机上的一名德国军官携带着一份“黄色计划”的全部细节方案。开始他们还以为飞机成功迫降在了德国境内,殊不知比利时防空部队早已监视到了这架飞机,并派出搜捕队,对飞机迫降区域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狂吠的警犬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德国军官和飞行员也不着急,他们兴高采烈地以为是德国警方前来营救呢!

很快,比利时军队接近了飞机迫降地。那名糊涂的军官这时才发现情况不对——前来的人员并不是德国人,于是他当机立断,立即用随身的打火机点燃了文件。

走在最前面的比利时军官知道,德国人肯定在焚烧某样重要的东西,他眼疾手快,冲上去,制伏了这名德国军官。

所幸的是,由于文件过厚,这名倒霉的德国军官又是从纸张边缘点的火,所以“黄色计划”大部分内容被“抢救”了下来。

这次事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当时这名德国军官所携带的“黄色计划”并未被比利时军方所发现,这名倒霉的德国军官是在待审室里突然将文件塞到炉子里,可是一个比利时警察刷地一下把手伸进去抢出了冒烟的碎片。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无论哪一个是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同盟国已经得到了这份“黄色计划”。

这次事件随即被比利时各大报刊公布。事故的细节,德国方面倒是无从知晓。

所以,当“曼施坦因计划”出现在希特勒眼前的时候,希特勒就下定决心要启用这个新计划了。而这次事故正好给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他坚持认为飞机上的文件肯定已经落入盟军手中。

但是,陆军统帅部却说:“既然飞机不是坠毁,机上人员又相安无事,那么文件肯定早被烧掉了,在这段时间里烧十几份的时间都有了,不必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