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经》的《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则著名的寓言:
一个国王有三个忠诚的仆人,他对他们都非常器重。只不过,他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孰优孰劣,所以一直想找个机会看看三个人的能力。有一天机会来了,国王要出外远行,他将三个仆人叫到跟前,然后一人给他们一锭银子,并且告诉他们要好好保管,回来的时候他会检查。
几个月之后,国王回来了,三个仆人前来拜见国王,并且将国王交付保管的银子还给国王。
第一个仆人拿出自己的银子,它已经不是原来的一锭,而是变成了十锭,他骄傲地跟国王说:“主人您看,在您走后我利用你给我的一锭银子,赚了十锭。”国王看了很高兴,于是奖励给他十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也拿出自己的银子,他的银子变成了五个,他对国王说:“主人,在您走后,我用那一锭银子赚回来五锭银子。”国王也很高兴,于是奖励给他五座城邑。
到了第三个仆人,他把一锭银子拿了出来,对国王说:“主人,我一直听您的话,好好珍藏、日夜看守着您给我的那锭银子,您看,它跟原来一模一样,没有改变也没有丢失。”国王看后摇了摇头,将第三个仆人拥有的唯一的一锭银子也赏给了第一个仆人,然后说:“凡是少的,就把他拥有的全部夺过来;凡是多的,就给他更多。”
《圣经》中国王的话似乎跟中国老子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越是少越要剥夺,越是多的就给他更多,这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第一次提出的,因为其出自《马太福音书》而得名。莫顿第指出:“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研究者比起来,即使他们做出了相同的成就,荣誉也会比较青睐于那些声名显赫的科学家。”
可以看出马太效应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生活中,马太效应比比皆是,比方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品学兼优,在其他方面同样表现良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其他方面表现也较弱一些,因为他们很容易自暴自弃,成为问题学生。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人们都喜欢锦上添花,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大家都会夸赞、会奖励,那对方的心态自然是积极自信、热情饱满的,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朝着大家期盼的那个方向发展;相反,人们对于原本表现比较差的就会要求很苛刻,在物质和心理上给予打压和否定,那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我否定的心态,最后破罐子破摔,直到捡不起来!
社会交往中更是如此,大家似乎都更希望跟有成就的人交往,越是那些成功的人就越容易交到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然后让他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而原本无权无势的,却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他如果想结交贵人,就会被认为是在攀高枝儿或别有用心了。其实“别有用心”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谁不是更愿意交一些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朋友呢?只不过成功的人被认为是正常交往,企图心没那么明显。
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感伤,对社会的“有色眼镜”失望了吗?完全不用,既然你已经知道人们都有马太效应的心理,懂得了“只有成功才能获取更大的成功”的道理,那就不妨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一些,只要再坚持一下,做出一些成绩,你的好运气就会越来越多,成就也会越来越大,然后你就可以尽情享受马太效应带来的“倍增效应”啦!
第五章 幸福心理学:幸福其实是一种心理
都说“幸福是一种心态”,这话一点不假。我们不幸,是因为我们内心不平、不满、不甘和不忿。我们总是要求的太多,付出得太少,我们总是不能把握自己,不能驾驭情绪,不能满足现状,所以我们不快乐。
物质和欲望总是无限的,无论我们如何争取都不会拥有一切,那就不如让自己淡定一些、自得其乐一些,不要想着别人比自己多什么,而要想着自己拥有什么。给你的心灵好好放个假,多想点快乐的事儿,你会发现你已经够幸福了,用不着去羡慕嫉妒恨了!